<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下午,"诗意长安心泊大唐"唐诗分享会在西安市曲江书城成功举办。</p><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由两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提问力学院和曲江书城承办。西安提问力学院院长李朵老师开场提问:你为什么读唐诗?</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读唐诗?一一答李朵老师提问并作西安唐诗会中秋节献辞</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声叩问心灵的钟鸣,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正如李朵老师在曲江书城区“诗意长安 心泊大唐”唐诗分享会上的开局之问,它像一粒石子投入千年诗河,激起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读唐诗?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唐诗是长安的灵魂,是这座城市的表征,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它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山川的脉动、城市的体温、先民的吟唱。当我行走在大雁塔下、曲江池畔、乐游原上,那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迈,“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温婉,便从历史深处走来,与今日的风共鸣。读唐诗,是与古人并肩而立,看同一轮长安月,听同一条灞桥柳的低语。</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要搞“唐诗之旅”课题组?因为我看见,诗不在书斋,而在路上。“唐诗之旅”不是简单的文化采风,而是一场精神的寻根。我们循着李白的醉步、杜甫的行迹、王维的禅踪,重走那些被诗句点亮的山河。课题组,是我们为诗意搭建的学术舟楫,用研究作桨,以行走为帆,让唐诗从静态的文本,变为流动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要参与“长安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因为我知道,一条“诗路”,就是一条文明的经络。它连接着文学、地理、哲学、美学,更连接着人与土地的情感。这不是只为长安争一项荣誉,而是为中华诗性文明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争取一个庄严的坐标。当“长安唐诗之路”被世界看见,那便是中华诗意生活的最高礼赞。</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要设计提出“双语读唐诗”项目?因为诗意,不应被语言所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句子,本就是跨越时空的通用语言。双语读唐诗,是让李白走向塞纳河畔,让王维的禅意飘进泰晤士河的晨雾。我们用中文守护根脉,用英文传递光芒,让世界听见东方的诗意心跳。</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提出“唐诗之路研学港”项目?因为文化需要载体,诗意需要栖居。研学港不是建筑,而是一个“诗性成长的生态系统”。它是青少年与唐诗相遇的驿站,是学者研究的平台,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在这里,诗可学、可游、可悟、可创——让唐诗真正“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提出“唐诗游学”概念?因为最好的课堂,在山水之间,在诗句行走的路上。“游”是脚步的丈量,“学”是心灵的觉醒。唐诗游学,是让孩子们在终南山下诵“空山不见人”,在潼关古道读“山河表里潼关路”。当诗句与风景重叠,文化便不再是知识,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提出“文旅学养”理论?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融合“文之教化、旅之行走、学之沉淀、养之心性”。这不是简单的“文旅融合”,而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生活方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学养人,以诗养心。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次精神的归途;让每一次阅读,都化为一次生命的滋养。</p><p class="ql-block">我是谁?我是长安人,生于兹,长于兹。我踩过的青石板,曾印过贺知章的足迹;我仰望的城楼,曾照过张九龄的月光。我不是旁观者,我是这座城市的子孙,更是它的守护人。我以笔为灯,以行为路,以心为炉,守护这千年不灭的诗火。</p><p class="ql-block">我在干什么?我在做一件“当世的精品,未来的文物”的事。我在用今天的努力,为千年之后的人们留下可以赞叹的文化遗产。我在让唐诗从博物馆走向大地,从课本走向心灵,从中国走向世界。我所做的一切,只为一个朴素而宏大的愿望:让“千年之后,万里之外”的人,翻开一段唐诗,走过一条诗路,参与一场游学,听见一个双语的吟诵——然后,他们说:“原来,那个时代的人,如此深情地活过,如此诗意地守护过。”而我,愿成为那根传递火种的微光,在长安的风里,静静燃烧。</p><p class="ql-block">一一西安唐诗会群主张国柱2025年中秋节于西安曲江池西</p> <p class="ql-block">会前花絮</p> <p class="ql-block">酣睡书城君莫笑</p><p class="ql-block">只缘早来占座位</p><p class="ql-block">曲江书城让人感动的一幕,很多人呼儿携子提前来占座位,这位小朋友恐怕是最小的参会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