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矗立着一片名为“爹娘山”的千亩山林。它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个叫焦波的孝子为完成母亲“回乡种地”的遗愿,倾力承包、改造荒山的结晶。焦波,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津湾西村人,曾以镜头深情凝视乡土三十载。他创作的摄影集《俺爹俺娘》感动全国,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淘宝村》等作品更让他赢得了“农夫导演”的赞誉。自2008年起,焦波将目光从镜头转向荒山,投入巨资与心血,年复一年植树造林,硬是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绿意葱茏的生态家园。这片土地,安息着他的双亲,也承载着他为天下父母构筑的精神圣地。 爹娘山上,数万株树木茁壮成长——国槐挺拔,银杏金黄,枫树绚烂,玉兰芬芳,核桃、板栗、柿树硕果累累,白杨迎风挺立……丰富的树种构建起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不仅扮靓了山野,更成为飞鸟走兽的乐园。焦波还在山腰处悉心围堰成湖,碧波荡漾,为这片山林再添灵动之笔。 爹娘山,是焦波个人情感的深情寄托,更是他回馈社会的赤诚奉献。他期望通过这片重生的山林,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家庭亲情的永恒珍视。为此,他在山上倾心建造了“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这座艺术馆摒弃传统建筑的疏离感,依山就势,与自然浑然一体。 馆内珍藏的,不仅是焦波镜头下自己父母饱含深情的点滴瞬间,更汇聚了跨越漫长岁月(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天下爹娘”影像——祖孙相依的温情、儿孙绕膝的寿宴、合家团聚的笑颜……部分珍贵照片,更创新运用淄博当地陶瓷烧制技艺进行艺术呈现,让瞬间的影像在泥土与火焰中淬炼为永恒。 焦波以“爹娘山”为载体,寄寓着对“三农”议题的深切关注与对家庭价值的深情呼唤。这片山林,是他对父母绵长思念的具象化呈现:一草一木皆含情,仿佛回荡着父母的叮咛;一砖一瓦皆有意,悄然诉说着家风的传承。通过文化活动开展,促进对乡土文化的认同;通过家庭故事分享,激发对亲情与陪伴的集体共鸣。可以说,爹娘山不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净土,更是一座充满温度的“精神地标”。它见证了焦波从个体情感到社会责任的升华,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着三重核心价值: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守护、对家庭的珍视。 焦波的功勋车:鲁C9096A 2025年9月26日,“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爹娘山盛大启幕。仪式现场,千米红绸沿山道迤逦铺展,千名乡亲手挽红绸共同剪彩——红浪翻涌间,覆盖艺术馆牌匾的红绸被徐徐揭开。 千人剪彩弘大场面 <p class="ql-block"> 参观途中,幸会众多故交——摄影师捕捉光影,歌唱家咏叹山河,文学同好畅叙诗情,淄川区诗词学会的同仁们共赴山林,更有岭子煤矿宝山井的旧日领导……众人自八方而来,怀着共同心愿:感受爹娘山独特的自然灵韵,体悟这片土地承载的如山般质朴、似海般深沉的爹娘情怀。它源于孝心的火种,长成生态绿洲,终铸就天下父母的精神殿堂。(图片由岭子煤矿老工友、淄博摄影高手王少智老师拍摄)</p> <p class="ql-block"> 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各方宾朋已陆续就位。焦波先生身着深色休闲装,立于中央,时而与身旁嘉宾低声交流,时而与主持人沟通细节,沉静的身影中透着对盛会的深切期许。仪式依序展开:东道主天津湾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焦守礼首先致辞;随后,源泉镇党委书记李晓剑,中共博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林,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皇甫晓文等嘉宾先后登台。他们的话语不仅是对来宾的欢迎与祝贺,更是对这份乡土情怀与人文精神的崇高礼赞。</p> <p class="ql-block"> 东道主天津湾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焦守礼首先致辞,以质朴的祝贺向爹娘山致敬。他说:焦波对家乡天津湾充满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爹娘、记录庄里乡亲,给家乡兵阳山的怀抱中,增添了一个孝道的标志--“爹娘山”。</p> <p class="ql-block">博山区源泉镇党委书记李晓剑致辞</p> 这位老者在录制视频 <p class="ql-block"> 中共博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林致辞</p> <p class="ql-block">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皇甫晓文致辞</p> <p class="ql-block"> 98岁高龄的志愿军英雄蹇兆增、93岁的志愿军英雄杨培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主人公杜深忠、张自恩等嘉宾亦依次上台,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平凡中孕育伟大、坚守中彰显品格的动人故事,字字深情,直抵人心。 </p> <p class="ql-block"> 刚刚落幕的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反映沂蒙山区抗战电视剧《我们的河山》中沂蒙小调演唱者、81岁的农民歌唱家王荣均老奶奶登台演唱,赢得一阵阵热烈掌声。</p> <p class="ql-block"> 焦波推着一辆自行车走上前台,深情讲述了自己参加工作时,爹娘为他购置的“三件套”--自行车、手表与半大衣。回忆往事涌上心头,焦波不禁泪流满面,他动情呼吁众人不忘爹娘养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 焦波向现场介绍了出席剪彩的嘉宾,包括90多岁高龄的老兵蹇兆增、杨培善,来自沂蒙山区的81岁“头巾奶奶”王荣均,焦裕禄二女儿、焦裕禄纪念馆名誉馆长焦守云,以及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白光华等,众多嘉宾与上千名群众共同见证开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 山东理工大学退休教师、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馆长张维杰先生(右)身着中山装应邀在主席台就位。</p> <p class="ql-block"> 天津湾位于焦裕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出席了开馆剪彩仪式。</p> <p class="ql-block"> 焦波向天下父母、现场乡亲、在场宾客深深鞠躬,表达最深的感恩之情。</p> 剪裁现场(一) 剪裁现场(二) 剪裁现场(三) 剪裁现场(四) 剪裁现场(五) <p class="ql-block"> 剪裁现场(六)该片由淄博市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光印先生拍摄</p> <p class="ql-block"> 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讲话,她说:“焦波的艺术馆开馆,我特别送了一尊老父亲的雕塑,希望能永久珍藏。" 焦守云应邀专程从郑州赶来参加开馆仪式,并捐赠了鲁迅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的作品一焦裕禄塑像。</p> <p class="ql-block"> 仪式结束后,众人随焦波缓步参观艺术馆。当行至一幅巨幅合影前,人群蓦然驻足。光影斑驳间,爹娘的笑容温润如初,慈祥的目光仿佛穿透岁月长河。焦波目光凝视着照片,喉音微颤:“这是2002年农历十月初七,娘90大寿那天拍的…… 没曾想,竟是爹娘最后一张合影。”他顿了顿,声线沉入回忆:“一个月后,爹走了;不到一年,娘也随他去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位71岁的“农夫导演”倏然双膝跪地,向着影像中笑容粲然的爹娘深深叩首。这一跪,凝固了30年镜头下的骨血亲情,更跪碎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防。人群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参观者自发颔首垂目,以无言的静默致哀。展馆中千百张照片里的爹娘,此刻仿佛在光影中微微颔首。</p> <p class="ql-block"> 在与岭子煤矿参观团相遇时,焦波主动提议合影。他紧握几位老友的手,脸上漾开真挚的笑容。我赶忙按下快门,将这温馨的瞬间定格——照片中的他,眼神清亮,笑意从眼角满溢,那份发自肺腑的热情,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焦波与山东煤炭原临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义文(左三),原夏庄煤矿矿长、珑山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岳来喜(左一),原张店煤矿党委书记、矿长赵佐洪(右二)原岭子煤矿副矿长唐福然(右一)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焦波在“爹娘山”脚下设立的巨幅取景框装置,是“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的核心艺术符号,其象征意义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解读:</p><p class="ql-block"> 1、对父母之爱的永恒凝视与时间定格。取景框作为摄影的核心工具,直接呼应焦波用30年拍摄爹娘12000余张照片、800多小时影像的创作历程。巨幅形态将日常的摄影行为升华为一种仪式,象征对亲情瞬间的永恒凝固。焦波镜头中“爹娘睡午觉”“娘在村口守望”等生活碎片,通过取景框的“框定”被赋予超越时间的意义,成为普世情感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2、从“小家”到“天下”的情感扩容。艺术馆不仅展示焦波父母的影像,更汇集全球十几个国家的“天下爹娘”照片,时间跨度从民国至今。取景框在此成为情感联结的通道,引导观众从个人家庭记忆走向对人类共通的亲情共鸣。装置与山间悬挂的祖孙合照、陶瓷烧制全家福相呼应,暗示每个家庭的故事都是人类集体记忆的碎片。</p><p class="ql-block"> 3、乡土根脉与艺术乡建的融合象征。取景框依山而建,融入千亩由荒山变绿林的“爹娘山”,体现焦波“在土地里种故事”的理念。它不仅是艺术装置,更是乡土重生的纪念碑——为完成母亲遗愿,焦波17年种树造林,终将艺术馆立于绿水青山中。开放式展陈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取景框与山道、流水、草木共同构成“乡村即展厅”的生态艺术空间,彰显艺术回归乡土、唤醒文化根脉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4、为农民立传的影像史诗书写。取景框指向山顶10米高的巨幅“全村福”——2002年焦波号召村民拍摄的合影。这一设计强化了他“为乡村写史,为农民立传”的初衷,将个体家庭叙事扩展为中国农民的集体影像史记。装置成为游客“寻找故人身影”的视觉锚点,激活代际记忆,呼应季羡林所言“天下爹娘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5、遗憾与和解的精神载体。焦波提及未能及时回应母亲“回乡种地”的遗愿是其终身之憾。取景框在荒山变青山的背景中矗立,成为孝心与乡土责任的物化表达,是对父母生命的延续,亦是对“生命故土”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处,矗立着焦波拍摄的全村福。这幅长15米,高10米的全村福拍摄于2002年春节期间。当时还没有无人机,焦波站在高处的木架上,喊着“一二三,黄瓜”为全村人留下了这张合影。如今,不少村里人从远处赶来,从这张巨幅照片中,寻找着自己和故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山东理工大学退休教师、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馆长张维杰先生与夫人在此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人们纷纷与98岁的志愿军英雄蹇兆增、93岁的志愿军英雄杨培善合影留念,向两位历经战火的老兵致以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淄博市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孙淑华女士与焦波合影。</p> 都是乡里乡亲 <p class="ql-block"> 淄川区诗词学会会长许永兴先生带团出席开馆仪式。</p> <p class="ql-block"> 淄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玉霞带领团队成员深情吟唱《母亲》。</p> <p class="ql-block"> 巧遇淄川区诗词学会的岭子镇老乡张慧琴老师。</p> <p class="ql-block">淄博摄影高手刘汉东先生给小编留影</p> <p class="ql-block">淄川摄影高手孙玉玲老师给小编留影</p> <p class="ql-block">淄博摄影高手孙淑华老师给小编留影</p> <p class="ql-block"> 山东理工大学退休教师、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馆长张维杰先生与刘效东教授、韩永忠、石广东老师等早早来到现场,协助布置安排音响设备等事宜。</p> <p class="ql-block"> 小编有幸与原岭子煤矿老领导李义文(左二)岳来喜(左一)唐福然(右二)张元厚(右一)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周村区杨氏太极拳盛绍杰等为活动现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央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主人公杜深忠(中)在焦波荣誉展厅参观。</p><p class="ql-block">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由著名纪录片导演焦波执导,于2013年上映,记录了山东一个普通乡村的真实生活图景。杜深忠是山东淄博沂源杓峪村的一位农民,作为片中核心人物之一,因其与土地生活的矛盾、对文学和艺术的执着追求而成为影片焦点。</p> <p class="ql-block"> 巧遇岭子镇老乡司家窝村老会计李信秀二位现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备好家乡饭,让观众吃出熟悉的味道。</p> 午间,按原计划本应在山上享用大锅饭。但因岭子煤矿老工友团人数众多,组织者已在附近的岱庄村大食堂另行安排。因我曾在该矿工作过,亦在受邀之列,只得离开老年大学团队,带着几分不舍,暂别爹娘山。 <p class="ql-block"> 摄友孙淑华为小编和市老年大学摄协副会长贾长远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十数日已过,爹娘山之旅的点滴仍萦绕心头。这场看似项目启幕或展览揭幕的仪式,并非旅程的句点,而是一段绵长情感召唤的全新起点。它如一座无形的桥,悄然跨越时空的阻隔,让所有曾漂泊或正在异乡的人们,得以在这片熟悉的山水间,再次聆听母亲温柔而坚韧的呼唤,触摸父亲深沉而厚重的沉默。这不仅是仪式的圆满收束,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家之旅,一场精神的深度涤荡。它所唤醒的情感与记忆,将如涓涓细流在每个人心田长久滋养,化作生生不息的力量,沉淀为代代相传的生命印记。</p> <p class="ql-block">爹娘山:一座孝心的丰碑(幻灯片)</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下载的小视频集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