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珊珊来迟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据天文台专家说,中秋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时早时晚,与我们现行的公历、农历历法规则有关。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一部兼顾了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和回归年长度的阴阳合历,一个农历平年为354或355天,比公历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少大约11天。如果任由公历、农历“时差”长期延续下去,会出现中秋节在冬天过的情况。为弥补“时差”,农历历法中以设置闰月的办法,使月份与季节对应。一个农历闰年为383或384天,平均比公历年多大约19天。今年是闰六月,在农历八月之前,故而今年中秋与去年中秋之间相隔13个农历月,今年中秋比去年晚19天。显然,如果两个相邻中秋节之间多了一个闰月,那么后一个中秋节公历日期就会显著推迟。如果没有,则后一个中秋节日期就较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人类登上月球,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广寒宫、没有桂花树,没有玉兔,只是一个荒芜的空间,为什么我们还要过中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萧放诗意地表示:“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著名学者刘魁立也有一句浪漫的解释,“当人类越来越了解外界与自身,依然需要幻想性的艺术创造。嫦娥住在广寒宫,玉兔在捣药,那棵桂花树开得正好,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那是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不过是一个星体,但还是要保留这个美好的传说。尤其对孩子来说,刚刚认识月亮的时候,应该听到这样的故事,人类也需要保持这样的童心。这也和国外的一些传统佳节的寓意是有着相似之处的,比如圣诞节,也和我们的旧历新年的隆重气氛相吻合的,成年人也都是期盼美好,吉祥如意,孩子们在圣诞的夜晚都期盼在睡梦中,圣诞老人千里迢迢给他们送来礼物。这些传统佳节里的美好的故事,是没有国界的,都是似曾相识的,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智慧,更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佳节这一传统节日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中秋文化有着拜月与赏月的自然伦理价值;分享月饼、欢庆团圆的人伦价值;品尝劳动果实,庆祝丰收的欢乐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每到中秋,我都会想起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人生哲思与中秋意象,已成文化经典。“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距离有多远,心儿总是紧紧相连。祝愿大家:中秋快乐,一切皆如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