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中旬,去北京参加“词曲中国”组织的颁奖典礼活动。活动结束以后,去了一趟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看到路边一朵朵盛开的紫色的喇叭花,攀爬在矮小的罐木之上,或独自挺立,迎风摇曳;或相依相偎,窃窃私语。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于是随手将它们拍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自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自然历史标本的机构,旨在通过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普及自然知识,展示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生命演化历程。</p><p class="ql-block"> 自然博物馆专注于自然志(自然史)领域,收藏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标本,如化石、矿物、动植物标本等,用于科学研究、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p><p class="ql-block"> 标本收藏与研究:系统保存自然遗产,支持古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p><p class="ql-block"> 展览与教育:通过常设和临时展览(如恐龙化石、生态复原场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并设计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北京自然博物馆门口的两只恐龙分别名为多背棘沱江龙和上游永川龙。这两具化石以对立姿态陈列,生动展现了侏罗纪时期草食性与肉食性恐龙的生存竞争场景。 </p><p class="ql-block"> 上游永川龙</p><p class="ql-block"> 肉食性恐龙,体型矫健,牙齿尖锐,是侏罗纪中期的顶级猎手。其化石复原图常与多背棘沱江龙并列展示,形成鲜明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多背棘沱江龙</p><p class="ql-block"> 属于剑龙科,体表覆盖骨板与尾刺,是侏罗纪晚期的典型草食性恐龙。其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大山铺镇,与永川龙同属一时代的竞争者。 </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大厅最前面的恐龙公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时代。</p><p class="ql-block"> 恐龙公园内,各种恐龙栩栩如生,摇头晃脑,嘶鸣吼叫,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恐龙世界。每一个恐龙都有详细的介绍,让你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金刚口椭圆形蛋</p><p class="ql-block"> 类别:椭圆形蛋类</p><p class="ql-block"> 产地:山东莱阳</p><p class="ql-block"> 时代:晚白垩世</p><p class="ql-block"> 金刚口椭圆形蛋是椭圆形蛋科的模式蛋种,最初曾被认为是圆形蛋科的成员,但因其蛋壳结构单元与气孔形态的不同而被区分开。椭圆形蛋科的成员主要出现于晚白垩世坎潘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具较强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巨形蛋(含胚胎)</p><p class="ql-block"> 类别:长形蛋类</p><p class="ql-block"> 产地:江西赣州</p><p class="ql-block"> 时代:晚白垩世</p><p class="ql-block"> 巨形蛋属为长形蛋科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我国古生物学家1975年建立恐龙蛋副分类系统时的几个蛋属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外古生物学家先后报道了在蒙古戈壁沙漠上白垩统中的新发现,其中包含多例含窃蛋龙类胚胎的长形蛋科蛋化石或与窃蛋龙类骨架保存在一起的同类蛋窝。</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我国江西赣州的上白垩统中也发现了多例此类标本,其中的蛋化石经鉴定归于巨形蛋属,明确了此蛋属与窃蛋龙类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始祖鸟(头骨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 类别:基干鸟类</p><p class="ql-block"> 产地:德国</p><p class="ql-block"> 时代:晚侏罗世</p><p class="ql-block"> 始祖鸟的头骨形态原始,未完全愈合,泪骨上具有气孔,上下颌保留细小的牙齿,这些特征表明始祖鸟与小型兽脚类恐龙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支持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p> <p class="ql-block"> 名称:三趾马 </p><p class="ql-block"> 简介:三趾马是一类已灭绝的马科动物,它们生存于晚中新世到中更新世(1500万年~40万年前)的北美洲、欧亚</p><p class="ql-block">大陆和非洲,并最后于非洲灭绝。</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三趾马体型类似驴,但后期大型三趾马体型与真马相仿,其牙齿具有完全独立的原尖这一特有特征。 Hipparion 在我国的最早译名是"野马",1923年袁复礼在安特生所著的《中国北部之新生界》的节译中首次将其译为"三趾马"。</p><p class="ql-block"> 三趾马这个译名并不确切,既不是 Hipparion 的原意。"小马",也不是唯一具有三趾的马类,但作为习惯译名沿用至今。三趾马类最早在1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开始从美洲大陆跨越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然后迅速地扩散到欧洲和非洲,一路上并演化出大量新物种。</p> <p class="ql-block"> 巨大的象牙。</p> <p class="ql-block"> 师氏剑齿象(黄河象)</p><p class="ql-block"> 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大象骨架,经研究命名为黄河剑齿象,后该物种被归入到"师氏种"。黄河象生活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死亡时年龄超过60岁。本件标本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剑齿象类骨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各种各样的远古生物骨架,体型高大威猛。</p> <p class="ql-block"> 尖角状拖鞋珊瑚</p><p class="ql-block"> 时代:晚泥盆世</p><p class="ql-block"> 产地:广西南宁</p> <p class="ql-block"> 卡瓦拉栉三叶虫</p><p class="ql-block"> 时代:中奥陶世</p><p class="ql-block"> 产地:俄罗斯圣彼得堡</p> <p class="ql-block"> 各种各样的的蝴蝶标本。</p> <p class="ql-block"> 蓝斑猫头鹰环蝶(背面)</p> <p class="ql-block"> 牛带绦虫</p> <p class="ql-block"> 水族馆中间的水池里,游着各种颜色的锦鲤。</p> <p class="ql-block"> 双须银龙鱼(学名双须骨舌鱼)是骨舌鱼科的大型淡水鱼类,因体表银白色金属光泽和一对触须而得名“银龙鱼”,常被误称为“双须银龙鱼”。 </p><p class="ql-block"> 成鱼体长可达90-120厘米,体侧扁呈流线型,头部尖长,吻端有一对触须(用于探测食物),鳞片大型且排列整齐,反射金属光泽。幼鱼期体色略带蓝色,成鱼逐渐转为银白色。背鳍和臀鳍从头部延伸至尾柄,胸鳍宽大,游动姿态优雅。 </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缓流区,常藏身水草丛中,夜间捕食小鱼、虾等活体生物。肉食性,捕食时动作迅速,性格温和,可与其他大型鱼混养。寿命约18年。 </p><p class="ql-block"> 因外形霸气且游姿优雅,被视为“风水鱼”和“神鱼”,成为大型热带观赏鱼的代表品种。人工饲养需保持水温24-30℃,可投喂面包虫、蟑螂等活体饵料。 </p><p class="ql-block"> 作为现存最原始的硬骨鱼类之一,其化石可追溯至石炭纪(约3.6亿年前),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p> <p class="ql-block">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的锦鲤主要为中国彩鲤,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培育的观赏鱼新品种,具有色彩艳丽、花纹独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中国彩鲤由锦鲤和镜鲤杂交培育而成,经过四到五代近十年选育,体表侧面无鳞、色彩浓艳,打破了日本锦鲤在种质资源上的垄断。其花纹丰满,俯视和侧视均具观赏性,被誉为“水中活宝石” 。 </p><p class="ql-block"> 外观特征:体背及两侧有红、白、黑、金等花纹,游动时如彩绸柔美,兼具中国传统艺术韵味。</p><p class="ql-block"> 特殊意义:部分中国彩鲤作为“副中心礼物”被投放至故宫金水河和御花园景观池 。 </p> <p class="ql-block"> 红尾护头鲿(又称红尾鲶)</p><p class="ql-block">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偏好弱酸性水质(pH值约6),适应中性至弱碱性水质。 </p><p class="ql-block"> 体态细长扁平,口部周围有6对触须(其中一对较长),背部呈灰黑色,腹部白色,尾鳍呈明显的桔红色或红尾特征。体长可达70-100厘米,最大可达120厘米。 </p><p class="ql-block"> 活动规律:野生状态下夜间活跃,喜暗光环境;人工饲养后夜间活动减少,白天觅食更频繁。 </p><p class="ql-block"> 食性:以小鱼、肉类、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为主,食量巨大且贪食,不宜与小型鱼类混养。 </p><p class="ql-block"> 性格:幼鱼期性格温和,成鱼后变得凶猛且领地意识强。 </p> <p class="ql-block"> 蓝宝石鱼体长15至20厘米,体侧扁呈椭圆形,头部三角形,吻部略粗厚。背鳍延长,前方十数根硬棘呈水平排列,较矮,后方软棘少但较高。臀鳍一个,短,与背鳍后方相对,前方数根为硬棘,腹鳍位于胸部。蓝宝石鱼体色华丽,初时为钴蓝色底色,身上密布亮蓝色碎点,嘴唇苍白色,随成熟,体色转为蓝绿色,浑身布满大块的银白色白斑,嘴唇依然为苍白色。</p><p class="ql-block"> 鱼体呈纺锤形,稍侧扁,尾鳍扇形,后缘平直。头部较长,体色为浅灰蓝色,体侧稍黄,腹部则为稍蓝的黄色,幼鱼有横条花纹,成熟时全身布满整齐的浅蓝色小斑点,特别是其头部,在光线照射下闪闪发光,十分美丽。雌雄不难辨别,雄鱼背鳍、臀鳍较长,末端尖,雌鱼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 </p> <p class="ql-block"> 拉蒂迈鱼,长1.6米的拉蒂迈鱼标本是水生生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内仅有的6具拉蒂迈鱼标本之一。它有8个鱼鳍,因尾鳍形状似矛,得名“矛尾鱼”。 </p><p class="ql-block"> 矛尾鱼的胸鳍和腹鳍内部发育有骨骼,好像四足动物的四肢,故又名“长了胳膊腿的鱼”。此外,它体内还有肺的痕迹,这些独特的结构,为研究早期陆生动物的发生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矛尾鱼因此也被誉为“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这种珍稀的鱼生活在遥远的南非及东非海域。20世纪80年代,科摩罗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慷慨地将这一珍贵标本赠送给中国,中国政府则以两台拖拉机和一些农具作为回赠,以支持科摩罗的农业建设。</p><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总鳍鱼类,拉蒂迈鱼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38年在非洲东海岸的意外发现,这一古老生物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然而,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的统计数据显示,现生拉蒂迈鱼的数量已不足250条,生存状况堪忧。</p> <p class="ql-block"> 阿拉伯鲀,又称“斑马狗头”,是一种热带淡水鱼类,分布于非洲的佛塔河、查德湖等地。它们拥有黑黄相间的斑马条纹皮肤,游动时两只圆滚滚的大眼睛不停地转动,两只小小的胸鳍也不断扇动着。如果受到威胁,阿拉伯鲀会吸入水或空气使身体迅速膨胀,体表的短刺向外突出,变成圆滚滚的“刺球儿”以保护自己。凭借呆萌可爱的模样,阿拉伯鲀“迷倒”了无数小朋友。</p><p class="ql-block"> 但是,千万别被它们的外表迷惑了。阿拉伯鲀是不折不扣的食肉鱼类,虾、贝、螺全在它们的“食谱”里,就连螃蟹也不是它们的对手。这种鱼长着锋利的喙,能咬碎坚硬的壳,捕食各种各样的底栖生物。</p> <p class="ql-block"> 血红鹦鹉(又名财神鱼、红财神),是慈鲷科杂交观赏鱼,由红魔鬼与紫红火口杂交而成,1986年首次在台湾地区培育成功。 </p><p class="ql-block"> 成鱼体长10-25厘米,椭圆形,体宽厚、肚大呈“将军肚”状,头部微突,嘴似鹦鹉喙无法闭合。体色从幼鱼的灰白色逐渐变为粉红或血红色,鳞片含虾青素呈现明亮色泽。变异品种包括白化雪鹦鹉、红白花鹦鹉等。 </p> <p class="ql-block"> 雀鳝(学名Lepisosteus)是硬骨鱼纲雀鳝目鱼类,全球共7个物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古巴群岛等淡水及半咸水水域。</p><p class="ql-block"> 体呈长筒形,被菱形硬鳞覆盖,皮肤坚硬。吻部细长且牙齿尖锐,酷似鳄鱼。体色青灰,带有暗黑色斑纹,不同物种体长差异较大。</p> <p class="ql-block"> 弓背鱼(学名Notopterus notopterus)是辐鳍鱼纲骨舌鱼目驼背鱼科鱼类,因背部弓形隆起、臀鳍与尾鳍相连呈刀状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体长可达60厘米,侧扁如机翼横截面,背部弓形隆起,尾部尖刀状上翘。体表呈银灰褐色,散布白边黑色圆斑,幼鱼有斜纹,成鱼转为圆形斑点并伴随头部隆起。 </p><p class="ql-block"> 原产于南亚至东南亚的湄公河、恒河流域,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河流或湖泊中。夜间活动,以昆虫、小鱼及甲壳类为食。</p> <p class="ql-block"> 河豚,在不同的语境和生物分类学中,有不同的指代含义,但通常所说的河豚指的是一种含有剧毒物质的硬骨鱼类。</p><p class="ql-block"> 河豚体呈圆筒形,向后渐狭,体表有的光滑无鳞,有的则长满毛刺。它们背鳍一个,无鳍棘,与臀鳍相对;皮坚韧厚实,无腹鳍,尾鳍形状多样,可为截型、圆形或新月型。口小头圆,眼睛会根据光线变化而变色,背部通常为黑褐色,腹部白色,体色及花纹随种类的不同而异。</p> <p class="ql-block"> 白色蝴蝶鲤(又称白金蝴蝶鲤)是一种观赏鱼,原产于台湾地区,由锦鲤改良进化而来,属于鲤科鲤属。</p><p class="ql-block"> 体态修长,腹部圆润,具有典型的狮头造型,鳃盖呈现包金粉特征。 </p><p class="ql-block"> 尾鳍宽大如蝴蝶翅膀,体色以雪白色为主,在灯光下呈现圣洁光泽,各鳍(除尾鳍外)均为白色,尾鳍部分带有透明生长纹。</p> <p class="ql-block"> 鲨鱼是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动物的统称类,共有8目34科472种,是最古老、最迷人的海洋生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鲨鱼体坚硬,肌肉发达,体形因种类而异,但大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宽的形状。口鼻部分因种类而不同,有尖形,也有大而圆形。</p><p class="ql-block"> 尾巴垂直向上呈新月形,皮肤坚硬且大多有花纹。骨骼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头组织。</p><p class="ql-block"> 鲨鱼无鱼鳔,因此需不停游动以维持身体在水中的位置。通过鳃进行呼吸。</p><p class="ql-block"> 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型三种。</p><p class="ql-block"> 嗅觉灵敏,极微小的气味都逃不过它们的探测范围;视力良好,尤其在弱光下表现尤为出色,但鲨鱼是色盲。</p> <p class="ql-block"> 泰国鲫,又名金线侧鱼、红鳍鲫、双线侧、红鳞银鲫、双线察、双线鲫、银凤等,是一种漂亮的大型热带观赏鱼类。</p><p class="ql-block"> 泰国鲫鱼体呈纺锤形,体幅宽,长可达30-50厘米。幼鱼体色较逊色,而成鱼体色银光闪烁,背鳍、尾鳍鲜红色,尾鳍上还有红黑边纹,非常美丽。此外,泰国鲫体很强壮,生长迅速。</p><p class="ql-block"> 泰国鲫原产于泰国、印尼及婆罗洲等地。在这些地方,它们也被作为食用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