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6日 周一 多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中秋时节读《中秋帖》</b></p><p class="ql-block"> 早晨5点多就起来,被妻子叫一起到爱府路菜场(韩山路菜场)去买菜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时光荏苒,今天是国庆中秋节假的第六天了。今天可能是放此假最重要的一天吧。</p><p class="ql-block"> 没到6点,市场上已是人山车海了。放眼望去,食物琳琅,人头攒动,一派繁荣祥和充溢,绝胜“清明上河图”。这就是“人间烟火气”的写实,“最抚凡人心”的日常。我是凡人一个,我很少买菜,但我是很喜欢看这种场面,很喜欢走进这种场景里。所以在这里记录一下,写在昨天酝酿的文字的前面,是为引子。</p><p class="ql-block"> 二说今天是中秋,我就以自己的爱好为话题,从书法的角度话题,抄写《中秋时节话<中秋帖>》这篇文章,希冀得到大家的喜欢。</p><p class="ql-block"> 《中秋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询《伯远帖》并称“三稀”,亦即稀世瑰宝。《中秋帖》名满天下,自东晋以降,受到历代文人名家景仰。问世以来,跨越1600余年,历经数代雅客题鉴,方有今日朱印累累,题跋纵横之貌。乾隆帝御题御赞“至宝”。在卷前引首以行书题“至宝”二字,前隔水又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再御题鉴“晋王献之中秋帖”。名门之秀,艺术登峰造极,影响巨大,垂范后世。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北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清内府等宫廷藏印。在流传过程中,除却皇家藏印,无数文人名家都曾在这幅字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中秋帖》因之渐长,密密麻麻布满了私家印鉴,真可谓墨香醇浓,源远流长。收藏鉴赏名家董其昌更题跋力赞。</p><p class="ql-block"> 《中秋帖》原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意思是中秋节过完了,亲人还不能回来团聚,此时想探望亲人又如何呢?(如果失去了亲人)这样打了胜仗又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呢?等大军归来。此帖内容表达了在中秋之夜渴望与亲人团聚而不得的懊恼心情。</p><p class="ql-block"> 此帖为行草书,用墨浓郁浸润,气韵生动,用笔劲健雄强,笔势连绵飞动,丰神秀逸,豪气勃发,十分珍贵,是三希堂法帖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中秋帖》并非原创,而是《宝晋斋法帖》中《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二字前,本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临写时被截取。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清代吴升在《大观录》中早有论断:“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结合当代书画鉴定家的研究,多数观点认为其为宋代米芾所临。即便如此,它仍因精湛的临写技艺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传世瑰宝。</p><p class="ql-block"> 读过原文,内心酸楚。</p><p class="ql-block"> 今晨在《学习强国》中收听到的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的讲话,感受到国泰民安的幸福,也送给大家:</p><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p><p class="ql-block">(搜集、编辑《中秋帖》,花费了两个多小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