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悟227:闭关感悟之空有之道

心灵成长 生命觉醒

<p class="ql-block">心灵感悟227:</p><p class="ql-block"> 闭关感悟之空有之道 </p><p class="ql-block"> 常 谦</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日至31日,我于吉林省通化市卧佛寺闭关一月。关房是寺院专属的静修空间,每日两餐由志愿者自门上小窗递送,全程未出关房半步,每日礼f、念f、静坐,临睡前整理感悟。 </p> <p class="ql-block">  闭关第29日清晨,我打开橱柜取物,见此前存放的枸杞、茶叶、黄精等瓶罐皆已空荡。玻璃罐壁上还残留着少许枸杞的暗红印记,黄精的药香似仍在罐内萦绕,可罐中器物已尽——就是这一瞬,如电闪雷鸣击破夜空,万事万物的“空有之道”顿时在眼前清晰起来。 </p> <p class="ql-block">  细想这瓶罐:</p><p class="ql-block"> 未装物时,它是“空”,是敞着的、待纳的空间,没有固定的“用途”,却藏着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当枸杞入罐、茶叶填充,它便成了“有”,是“盛物之器”,有了具体的形态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待罐中物被取用殆尽,它又从“有”回归“空”,可若再装入新的谷物,它又能生起新的“有”。</p><p class="ql-block"> 这空不是“无”,是承载“有”的根基;这有不是“恒”,是依托“空”的显现,二者从不是割裂的两端。</p> <p class="ql-block">  推及人心,亦是如此。未遇事时,心若空罐,澄澈清明,没有繁杂的思虑牵绊,这是“空”的本然;当因缘和合——需写一段文字、办一件琐事、解一个困惑,心念一动,思路渐生,行动相随,这便是“有”的显化;待事毕,若能及时放下“已完成”的执念、“未做好”的纠结,让心从“事”中抽离,又会回到最初的空明。</p><p class="ql-block"> 这般“空时不滞空,有时不执有”,恰是顺应自然的活法。 </p> <p class="ql-block">  再看世间万物,大到房屋,小到茶杯,皆有形的“色”包裹着无形的“空”。房屋若无四壁围合的空间,便成不了“居所”;茶杯若无中空的腔体,便盛不了“茶水”。色是表相,是空的依托;空是内核,是色的归处。没有脱离色的空——空总要借由具体的形态显现功用;没有脱离空的色——再坚实的形态,若失了内在的空间,便失了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空非真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而是能生起一切“有”的土壤;“色非真有”,它不是永远不变的实体,不过是因缘聚合时的暂时显现。就像那空了的罐,看似“空”,却已在“盛放过枸杞、茶叶”的经历中,让“空”有了温度与记忆;而曾装满枸杞的“有”,也终究会在取用中回归“空”,为新的“有”腾出余地。</p> <p class="ql-block">  空为体,色为用;空是定盘星,色是行船桨。人若能悟透这层,便不会在“有”时贪执不放——如执着于罐中枸杞的香甜,便会因耗尽而烦恼;也不会在“空”时焦虑不安——如嫌弃罐中空荡,便会盲目填满无用之物。反倒能在“有”时尽心做事,如罐盛物般踏实;在“空”时安心沉淀,如空罐待物般从容。 </p> <p class="ql-block">  闭关一月的静坐,何尝不是一场“空有”的修行?关房锁住了身的移动,是“有”的约束;却也放空了心的纷扰,是“空”的滋养。而那空了的瓶罐,不过是因缘递来的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看懂万物本然的门——原来空有从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的流转;生活也从非追逐“有”、逃避“空”,而是在空与有的交替中,守住那份不慌不忙的自在。</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3个“空有之道”案例</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从日常小事来体会“空”如何承载“有”,“有”如何回归“空”。</p><p class="ql-block">1. 手机电量的“空”与“有”- 空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手机电量耗尽关机时,屏幕漆黑,无法打电话、刷视频,是“功能空”;此时电池内部没有储存电能,是“能量空”。但这份“空”不是无用——正因为电量空了,才有充电的可能,为“有”留出空间。- 有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插上充电器后,电量从0%升至100%,手机能正常使用,发消息、导航、办公,是“功能有”;电池储存了电能,是“能量有”。但这份“有”不会恒常,使用中电量逐渐消耗,最终仍会回到“空”的状态,等待下一次充电。</p> <p class="ql-block">空有启示:就像人需要“休息(空)”才能“工作(有)”,没有彻底的“电量空”,就没有高效的“能量有”,二者循环往复,才让手机持续发挥作用。 </p><p class="ql-block">核心逻辑:手机耗电(有)到一定程度需充电(空),否则会关机;人持续做事(有)后,也需留白(空),否则会耗竭。</p> <p class="ql-block">实操练习:</p><p class="ql-block">(1)平时可留出“无目的空闲时段”(10-20分钟),比如午饭后放下手机,只坐在窗边发呆,不计划、不思考、不刷信息,让大脑从“处理事务”的“有”回归“无负担”的“空”。也可以眼睛不动的长时间看一样东西,也叫愣神。</p><p class="ql-block">(2)当感到烦躁、效率下降(类似手机低电量提示),立刻暂停手中事,做3次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把注意力从“要做的事”(有)拉回“呼吸本身”(空),快速调整状态。也可以放松身心,什么也不想,用5-10分钟时间闭目养神,让自己在放空中给身体充电。</p> <p class="ql-block">2. 交通信号灯的“空”与“有”</p><p class="ql-block">空的状态:</p><p class="ql-block">信号灯不亮(故障)时,没有红灯、绿灯、黄灯的显示,是“信号空”;无法指引车辆、行人通行,是“功能空”。此时的“空”会导致交通混乱,凸显出“有”(正常亮灯)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有的状态:绿灯亮时,允许车辆通行,是“通行信号有”;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是“禁止信号有”。三种灯交替亮起(“有”的切换),中间会有短暂的“黄灯过渡”(介于“空”与“有”之间的状态),确保交通有序。</p><p class="ql-block">而当信号灯正常工作时,“不亮的灯”(如绿灯亮时,红灯、黄灯处于“空”)其实是在为下一次“亮”(有)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空有启示:信号灯的“空”(不亮的灯)与“有”(亮的灯)是互补的,没有“空”的铺垫,“有”的信号就会混乱;唯有“空”“有”有序交替,才能实现它“疏导交通”的核心功能。</p> <p class="ql-block">核心逻辑:</p><p class="ql-block">信号灯红灯停(空)、绿灯行(有),有序交替才能保证交通顺畅;生活也需“行”(做事,有)与“停”(休息,空)交替,否则会打乱节奏。</p><p class="ql-block">实操练习:</p><p class="ql-block">(1)制定每日计划时,像信号灯设置“红绿灯时段”:比如工作1小时(绿灯,有),就休息10分钟(红灯,空),不追求“一直做事”,也不沉迷“一直休息”。</p><p class="ql-block">(2)周末或假期,刻意安排“无计划时段”(如半天时间),不安排聚会、不做家务,只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停”的事(如看书、晒太阳),让生活从“有规律的行”回归“无目的的空”,平衡一周的忙碌。</p> <p class="ql-block">3. 水杯的“空”与“有”</p><p class="ql-block">空的状态:倒空水的杯子,内部没有液体,是“内容空”;无法满足“喝水”的需求,是“用途空”。但这份“空”是它的核心属性——若杯子是实心的(没有“空”的腔体),永远无法装水,也就失去了“水杯”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有的状态:装满水后,杯子里有饮用水,是“内容有”;能拿起来喝水,缓解口渴,是“用途有”。水被喝完后,杯子回归“空”,可以再装水、茶、果汁,不断切换“有”的内容,却始终以“空”的腔体为基础。- 空有启示:水杯的“空”是“体”(根本),“有”是“用”(功能),没有“空”的体,就没有“有”的用;而“有”的用,又让“空”的体有了存在的价值,这正是“空为体,有之用”的最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对修行启示:</p><p class="ql-block">做事“有始有终、事过归空”——应对执念的修行</p><p class="ql-block">核心逻辑:水杯装水(做事,有)是为了喝掉(完成),喝完后杯子回归空(不执着于“装过水”的状态);人做事也应如此,专注过程,事毕后放下执念。</p><p class="ql-block"> 实操练习:</p><p class="ql-block">1.做事前:像水杯准备装水一样,明确目标(“要装多少水”),然后专注行动(“慢慢倒水,不洒出来”),不提前焦虑“做不好怎么办”,也不贪心“能不能多做一点”。2.做事后:无论结果好坏,都像水杯倒空水一样“归空”——比如工作项目结束,不纠结“要是当初那样做就好了”,也不沉迷“这次做得真不错”,而是告诉自己“事了心了”。</p> <p class="ql-block">空有之道的总结</p><p class="ql-block">一、空有概念空是承载“有”的根基(如空瓶能装物、空书架能放书),有是依托“空”的显现(如瓶中物、杯中水),二者不可割裂,随条件流转交替(如瓶空→装物→再空)。</p> <p class="ql-block">二、对“空为体,有之用”的解读 </p><p class="ql-block">手机电量(空是充电、有是使用)、水杯(空是腔体、有是液体)、信号灯(空是红灯停、有是绿灯行),均体现“空为体、有之用”的本质。</p><p class="ql-block">“空为体”的核心是:“空”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根基、本质属性,是承载“有”(形态、功能、现象)的“本体”,没有“空”的支撑,“有”就无法显现、无法发挥作用。 </p><p class="ql-block">从“空间载体”看:杯子的“空”(中间的腔体)是“体”,杯身的“有”(玻璃/陶瓷材质)是包裹“空”的形态。若没有“空”这个“体”,杯身再精致(有),也成不了“能装水的杯子”,只能是一块没用的材料——“空”的腔体才是杯子能成为“杯子”的根本。</p><p class="ql-block">从“身心状态”看:人内心的“空”(无杂念、能留白的清明)是“体”,心中的想法、要做的事(有)是依托“空”产生的行动。若内心永远被焦虑、执念填满(没有“空”的状态),再清晰的计划(有)也会被情绪干扰,无法落地——“空”的平静与包容,才是人心能理性做事的根本。</p><p class="ql-block">“空为体”就是“空”是事物的“根”,是“有”得以存在、得以有用的前提,没有这个“根”,“有”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p> <p class="ql-block">“有之用”的核心是:“有”(事物的形态、功能、现象等)是用来发挥实际作用、体现价值的,而它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依托“空”(事物的本质、根基、承载空间)。</p><p class="ql-block">简单说,“有”的价值在于“被使用”,且这种“使用”离不开“空”的支撑。比如:水杯的“有”(杯身、杯壁),其“用”是“装水、让人喝水”,而能实现这个“用”,全靠杯子中间的“空”(腔体);若没有“空”,杯身再完整(有),也装不了水,“有”的“用”就无法体现。</p><p class="ql-block">“有之用”就是“有”的存在意义,是通过具体功能服务生活,而这份功能的实现,始终以“空”为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空有之道的启示</p><p class="ql-block">1、万物规律 一切事物均遵循“空→有→空”的循环(如瓶罐空→装物→再空、人心空→做事→再空),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唯有因缘流转。清明),有是“流动的显现”(如容器中的物、生活中的事与情绪),二者循环交替,才是事物的完整面貌。</p> <p class="ql-block">2、空有一体 </p><p class="ql-block">色(有形的“有”)与空(无形的根基)相互依存——房屋无空不成居所,茶杯无空不能盛水,人心无空无法专注,脱离空的有会僵化,脱离有的空会虚无。</p><p class="ql-block">空非虚无、有非恒常,空有一体共生。</p><p class="ql-block">空有不是对立,而是一体两面——空是“不变的根基”(如容器的腔体、身心的清明),有是“流动的显现”(如容器中的物、生活中的事与情绪),二者循环交替,才是事物的完整面貌。</p> <p class="ql-block">3、生活应用不执着于“有”(如不贪执物品、结果、情绪、享受、名利),不畏惧于“空”(如不焦虑留白、休息、未知、寂寞),在空有交替中保持自在。</p><p class="ql-block">践行空有之道,不是追求“无欲无求”,而是在生活中不执着、不焦虑——既用心做事(有),也懂得留白(空);既接纳情绪(有),也保持理性(空),最终在平衡中获得自在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4、破“得失执”,安住当下普通人最易陷入“对拥有的执着”(如执着健康、财富、情感的“恒常”),一旦失去便痛苦。</p><p class="ql-block">佛教的“空性”智慧,不是让我们“不拥有”,而是“不执着于拥有”:</p><p class="ql-block"> 面对“有”时:珍惜但不贪恋(如用枸杞时好好养生,而非囤积焦虑);</p><p class="ql-block">面对“空”时:坦然而非失落(如罐空了,知其“用完即空”是自然规律,不纠结“为何空了”,转而关注“当下需不需要补充”或“接受暂时没有”)。</p><p class="ql-block">这种“不执”能减少焦虑,让人在得失中保持内心的安定——正如闭关时的“空罐”,若不执着于“必须有这些物品”,反而能专注于内心的修行,这便是“空性”带来的直接受益。</p> <p class="ql-block">5、弃“强求执”,顺应本心普通人常因“想要拥有更多”而违背自然(如过度追求财富而透支健康,执着于“必须得到”而焦虑)。</p><p class="ql-block">道家的“无”的智慧,是让我们学会“顺应规律,不强行干预”:</p><p class="ql-block"> 对“有”:明白“有”是“无”的暂时显现,不贪多求全(如罐子能装多少就装多少,不强行塞满导致浪费);</p><p class="ql-block">对“空”:明白“空”是回归本源,是新的“有”的开始(如罐空了,恰好是“清理空间”,可重新选择是否装入新的物品,或让罐子回归“空”的本真)。</p><p class="ql-block">这种“顺应”能让人摆脱“强求”的痛苦——比如生活中“失去某物”时,不强行挽留,而是接受“这是自然规律”,转而关注“当下能做什么”,这便是道家“复归其根”带来的内心自由。</p> <p class="ql-block">儒家不直接谈“空”,但通过“虚”“静”“中庸”的智慧,间接呼应了“空与有”的平衡,核心是“以虚养心,以实做事”,在“有”的实践中保持“空”的心境。</p><p class="ql-block">道家的“空”更偏向“无”,核心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是“有”的本源,“有”是“无”的显现,最终需回归“无”的自然本性。</p><p class="ql-block">佛教对“空”的阐释最系统,核心是“缘起性空,性空幻有”,并非否定“有”的存在,而是破除对“有”的执着。</p><p class="ql-block">禅宗其“空”更强调“当下顿悟,不离生活”——不执着于经典中的“空”,而是在日常小事(如见空罐)中直接体证“空有不二”,核心是“明心见性”。</p><p class="ql-block">上述四者归一——“空”是智慧,“有”是实践,受益在“不执着”。</p> <p class="ql-block">儒释道禅对“空罐”的解读,最终都指向“超越二元对立”:</p><p class="ql-block">佛教的“空”是“破执”,让人在得失中安心;</p><p class="ql-block">道家的“无”是“顺应”,让人在变化中自由;</p><p class="ql-block">儒家的“虚”是“平衡”,让人在务实中清醒;</p><p class="ql-block">禅宗的“顿悟”是“当下”,让人在生活中解脱。</p> <p class="ql-block">对大众修行而言,“空罐”的启示不是“要追求空”,而是“在有中不执着于有,在空中不执着于空”——比如:</p><p class="ql-block"> 拥有财富时,不被财富绑架(空性),用财富做有意义的事(有);</p><p class="ql-block"> 拥有健康时,不忽视保养(有),也不恐惧疾病(空);</p><p class="ql-block">失去某物时,不沉溺悲伤(空),也不否定曾经的价值(有)</p> <p class="ql-block">万物从空生有,复归于空,此非“虚无”,实为回归“自然本真”。修行的核心,正在于勘破这“空与有”的循环幻象,守住一颗不执着、无染无住的澄明本心。如此,方能在觉知每一个当下时,心无挂碍、清晰明了,最终挣脱外境束缚,得内心的安定与自在,让智慧之光于每时每刻自然绽放。!</p><p class="ql-block"> 2025年中秋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