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的文脉

悠悠者(石晨燕)

<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悠悠者(石晨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39505</p><p class="ql-block"> 湘江之畔的岳麓山下,坐落着两处承载着湖南文化精髓的地标。岳麓书院以厚重的历史文脉滋养着无数仁人志士;爱晚亭以灵动的自然景致演绎着诗意地栖居,共同构成了岳麓山悠久厚重的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踏入书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岳麓书院”的匾额,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千年故事。两侧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展示了对书院人才辈出、英才荟萃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历经岁月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古代书院的建筑格局与治学精神,被誉为“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书院的核心区域是讲堂,堂内高悬的“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额,是乾隆帝为表彰书院传播理学功绩而赐。我漫步于书院之间,仿佛能听到学子们读书的朗朗之声,感受到那跨越时空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院内古朴典雅的建筑群依山而建,亭台楼阁、青瓦灰墙、飞檐翘角、回廊蜿蜒,被古树名木所掩映,池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层台累榭。</p> <p class="ql-block">  书院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又不失儒家学府的庄重肃穆。那些历经千年的建筑,那些承载着先贤智慧的匾额与楹联,彰显了岳麓书院的理学体系和儒家情怀。</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虽以千年文脉著称,但也见证了青年时期毛主席思想的发展历程。毛主席曾三度寓居于书院,他深刻地领悟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治学理念的真谛,而后“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我感悟到,书院不仅是一座学府,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推动了革命先驱们从中探寻中华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从岳麓书院后门沿山涧小径上行,便见到闻名遐迩的爱晚亭。该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建筑风格简洁而雅致,由红柱、青瓦、攒尖顶构成,四周环绕着古枫树,微风拂过,枫叶簌簌作响,倾述着千年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是毛主席青年时期求学、交友与探索真理的阵地,他常与好友聚集于亭下纵论时局,探求救亡兴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为爱晚亭赋予了鲜明的文化联结,挥毫写下“爱晚亭”三字,红底鎏金匾额悬挂于亭棂两侧,亭内挂有《沁园春・长沙》诗词匾额,为古亭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成为承载革命记忆与诗意情怀的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  游览岳麓书院与爱晚亭,令我感受到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洗礼。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优秀文化内核,毛主席与其不解之缘,笔墨的珍贵遗存,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坐标,指引人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6日完稿于天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