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目前,就我收集整理能大体辨认清砚种的云南地方砚有四种:<br> 1、凤羽砚。产自大理洱源县凤羽镇的起凤村鸟吊山。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凤羽村人杨必登发现了凤羽砚砚石,并将其雕琢成砚台,作为贡品进贡。凤羽砚石呈灰绿色,性略燥,颇下发墨。部分石质中有银星颗粒闪烁。亦有条纹、细罗纹、金星、金晕等似歙石石品。雕工细腻流畅,多采用浮雕、高浮雕手法,纹饰有鲜明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h3> <h3>2、石屏紫石砚。产于滇南红河州石屏县,明代石屏知州余秉清有诗《碧山鸲砚》,盛赞紫石砚,故又称碧山鸲砚。石屏城南砚瓦山产紫石色如马肝,不柔不刚,纹理精密细致,属片页状岩石,用此石制成的紫石砚,质坚不易碎,细而不滑,磨墨细润无声,贮墨不易挥发,字迹润泽透亮,颇受文雅人士喜爱。</h3> <h3>3、迤砚。产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一带,故名。一般形制较小,砚额多饰水波、花卉纹。</h3> <h3>4、大理点苍石砚,又名大理石砚。点苍石出自大理市雄峙云岭的点苍山,又名大理石、云石。黑质白章,纹路如山峦、云气,和米家山水意境最合,是制作屏风、桌面和家俱上镶嵌装饰画的好材料,亦有用作制砚。点苍石制相传始于明,但从点苍石老砚的形制、包浆等综合判断,多为民国以后出品。多带盖,不少砚盖上留有墨书铭文,由于非刻制,大多磨灭不清,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品居多。<br><br> 据著名地方砚学者张翔老兄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整理得出结果,云南地方砚除以上四种外,说的上名目的还有以下十几种。分别是:宜良金星砚、霑益石砚、五花石砚(昆明嵩明)、负金山石砚(曲靖)、易门石砚、墨石砚(腾冲)、龙珠石砚(鹤庆)、丽江石砚、南涧石砚、牟定石砚、罗平石砚等等。不少小砚种由于历史上产量低、影响范围小,且已失传多年,一时尚难厘清清其真实面貌及详细资料信息,尚待同好共同努力作进一步挖掘整理。我先前绘制过一幅西南地方砚种分布图,仅标明云南以上可辨认砚四种,显然不够全面。</h3> <h3> 砚是汉字书写的必备工具,而汉字是记载、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因此,砚也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工具,可视为汉文化的重要表征。从某种意义来说,砚作为一文化因子在历史上起一个坐标作用,砚的出现与传播是中原文明与边疆少数民族文明之间跨文化语境下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中央王朝或国家对边疆的开发与控制的一个标识。砚文化传播到西南夷(云贵高原)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考古发现表明,砚在汉代就随着中原移民和官员的派驻传入巴蜀地区,并沿着长江及支流水道和灵关道、五尺道这两条陆上重要交通孔道向云贵高原深处传播。从这些地区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汉砚板就佐证了这一点。云南昭通大关岔河、会泽水城、彝良夏家堡、曲靖麒麟区罗汉山、呈贡归化、江川李家山、个旧黑蚂井等地的墓葬都有汉板砚出土。从出土有石板砚墓主人身份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石板砚应是移民戍边人员尤其是官吏与内地及辖地联系和行政管理必不可少的文具,死后随葬。<br> 砚文化在西南的传播与汉文化在西南传播互为依托。地方砚种的出现一定是大规模移民、儒学兴起、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云贵地区明代以后才真正融入汉文化圈,地方砚种大都出现在明清“改土归流”以后。由于地处边疆,影响小,这些地方小砚种过去也一直“不足为外人道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