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族情谊 <p class="ql-block">作者:阴汉武(青海)</p> <p class="ql-block">家族情是人生的根,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回头总能看见那份深深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p> <p class="ql-block">9月11日,结束这次宗亲之间的寻宗祭祖仪式后,又如期完成敦煌莫高窟阴氏窟的考察探访工作,又不得不从乐都启程返回成都。正如我曾在朋友圈感慨的那般:久居成都的我,故乡,早已悄然变成驿站,一年到头难得回去几趟,总是来匆匆,去匆匆,纵有不舍,也实属无奈。</p> <p class="ql-block">10号晚间,明武弟特意打电话,询问第二天的行程安排,说他母亲执意要邀我中午吃顿便饭,饭店已定好。11号清晨,明武弟又来电话了,盛情难却,何况此次回乡,在乐都老家只待了两天,尚未得空去探望老人家,便十分爽快应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和占武哥,洪武、明武、科武弟,还有承明、承辉侄子等几个人着手续写《乐都东关阴氏家谱》时,正是源于张淑贞大伯母的提议与支持,是她给了我攻克这项繁琐工程的决心与力量。在我心中,张淑贞大伯母才是续写《东关阴氏家谱》的真正的值得一提的有功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材高大、知书达理的张淑贞大伯母,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我们乐都东关阴氏家族中有目共睹的贤妻良母,也是邻里间公认的受人尊敬的德高望重之人。张淑贞大伯母1939年7月出生于北门村一个名门大家,北门村离我们东关村不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伯母的父亲曾经是民国时期驻循化、化隆、贵德三县主管教育的国民党特派员。由于自小受家庭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大伯母进女子学校后,勤奋好学,当时,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来说已经是文化人了。大伯母后来在东关小学任教,还是我小学三年级前的语文老师。</p> <p class="ql-block">等我来到餐厅,大伯母与她的两个儿子、二个儿媳妇已经早早到了。餐桌上,当聊起从山西平遥来青海乐都定居已两百余年的东关阴氏家族过往的那些事儿时,我感觉大伯母唯有耳朵稍稍有些背,除此之外,头脑格外清楚,思维也十分敏捷,无论聊起什么,叙述起来都条理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伯母说,1957年嫁入阴家门上时,正值建国初期,生活与经济条件都十分拮据,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文化人才尤为紧缺。那时,大伯父阴化文不慎被错划成右派,去了青海祁连八宝农场劳动教养,大伯母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生活所迫,无奈之下,大伯母只好奔着她嫁到兰州的姐姐家,招工到了9837部队。后来,大伯母又到了四川南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1962年,大伯母终于回到青海老家,成了一名“孩子王”,在省委幼儿园任教达两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1964年,大伯母响应干部下放与精兵简政号召,重新回到了家乡——乐都县碾伯镇东关村创办耕读学校,继续从事教书育人的“园丁”事业。那时,县委、政府一班人对扫盲工作抓得可紧了,可大多家境由于家境贫寒,而且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许多乡亲们都不愿送自己的子女上耕读学校。白天,社员们在生产队干的活又重又累,早晚还得加早工,上晚班。为动员社员和他们的子女多识几个字,大伯母就充分利用晚上时间,顶着夜色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动员动员,常常费尽口舌。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推移,她的付出渐渐换来了社员们的理解与信任,来耕读学校学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大伯母也得到了大家的由衷称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1967年,上级有关部门计划创办东关学校,那时要啥没啥,学生上课用的课桌都是用泥抹的,上面搭了张木板子,学生岁数参差不齐,大伯母一个人要教好几个年级,忙得团团转,学生、家长都很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伯母张淑贞在学校是优秀老师,在家是贤妻良母。大伯父阴化文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社员们啥时有病都得随叫随到。家中四个儿女的学习和吃饭等里里外外的活儿,都得大伯母一个人来操心。况且大伯母是个热心肠,邻居们遇上急事难事时,她都会扔下自已的事,热心帮忙。别人家有红白喜事,大伯母在厨房帮厨是必不可少的。那个时候,生产队里没有几家人有缝纫机的,给邻居们缝缝补补到深夜是大伯母的又一件必不可少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2021年农历辛丑牛年大年初三,作者与堂哥长武及一大家人邛崃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堂哥长武和堂弟洪武、明武,还有堂妹燕舞至今都忘不了:每当半夜醒来,总会看见母亲仍然爬在缝纫机上缝补衣服,很多时候都要干到天蒙蒙亮。大伯母是个能干的人, 记得隔壁堂婆婆在世时,只要家里买点肉,都要做好后喊儿子们首先要给瘫痪在床的尕阿奶(大伯母堂叔的续妻)送去,有好吃的,从不忘这个堂婆婆,堂妯娌之间对大伯母的言行一直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大伯父阴化文的照片及部队立功受奖的奖章)</p> <p class="ql-block">当话题一转,我们喧到大伯父阴华文从国民党兵转变成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历程时,我以为年代又那么久远了,大伯母毕竟这么大年纪了,忘东忘西是少不了。谁知,大伯母的讲述一环扣一环,一点不跑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伯母一句句说:“你大伯父早年命运饱经坎坷,6岁时痛失母亲,16岁又永远失去了父亲,孤苦无依的他,被马步芳的军阀部队强抓去当了壮丁。在马步芳军中,他受尽压迫与欺凌,常年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一次,牵着骡子驮水,行至结冰的路面时不慎滑倒,骡子背上驮的木桶不慎摔裂,换来一顿残酷的毒打,大伯父躺在地上半个月都没爬不起来,还得忍着牙干这干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忘却不了的事情总会像烙入心中的印记,任凭岁月之水的冲洗、流失,它都不会淡漠。大伯母拿起桌上的公筷,给我碗里又夹了好几筷子肉和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伯母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又讲起了我大伯父的故事。那一年到了1949年,你大伯父暗中与一同被抓壮丁的金六儿约定,从陕西长武县一路辗转逃到甘肃兰州,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这个崭新的大熔炉里,大伯父心中有着最真切的体会:国民党部队里,士兵动辄被打骂,温饱更是奢望;而成为解放军战士后,官兵平等相待,不仅能吃饱穿暖,更能感受到人格的尊重。因识文断字,你大伯父得到了部队的重视,平日里负责办板报、帮战友代写家书,还主动教不识字的战友认字。而后,部队又送他医院学习进修,将你大伯父培养成了一名真正的众人信赖的好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眼里噙着泪花听完大伯母这朴素话语的。</p> <p class="ql-block">转眼间,我的那离休后的大伯父已经离开我的大伯母,还有几个儿子、孙子、孙女们二十一年了。这时间过得好快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正午到傍晚四点,我与大伯母聊了许久家常与旧事,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她语重心长转述的那段话:“你大伯父生前总说,亲身经历过国民党与解放军截然不同的军旅生活,以他真正懂:‘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民党反动派与马步芳之流,注定走向覆灭;唯有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唯有人民解放军,才是为百姓谋福祉的队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如今的好日子。”这番话也让我愈发清醒:我们今天的安稳与美好,来得何其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张淑贞大伯母的四个儿女,三个儿媳,还有一个女婿,家中大大小小二十多口人对大伯母都很孝敬,看着慈祥善良的大伯母对自己的幸福日子很满足的样子,我由衷的的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伯母今年已经整整走过了八十八个春秋,席间,我因牙龈发炎,面对满桌丰盛的伴着香气的大多菜肴只能望而兴叹。可大伯母总趁着说话空隙,时不时拿起公筷,为我夹菜添食,热情得真有些让人过意不去,那温柔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关切,我们聊着过去,说着现在,让我心里暖意满满,格外感动。</p> <p class="ql-block">四世同堂的大伯母的四个子女都已经光荣退休,相夫教子颇有章法的大伯母,将四个儿女都教育成了知书达礼之人。大伯母的四个儿女都像母亲一样,尤其是在邻里之间,不管谁家遇上难事,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帮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催人老,唯独心态可以不老。”这句话此时此刻用在我深深敬佩的张淑贞大伯母身上,再贴切不过。大伯母的心态,始终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鲜活与豁达。她说话条理清晰、逻辑分明,想来正是源于她处世时的温和通透,为人时的亲切热忱,待人时的平易真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竟未察觉在餐桌边已静静的消磨了好几个小时,大伯母仍坐在那把木椅上,与我款款闲谈。她眉眼间的温和始终未变,可我实在担心久坐累着老人家,不得不起身告辞。临行前,凝视着依旧精神矍铄的大伯母,我再次祝愿她老人家往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每一天都能拥有舒心自在的好心境,时时都有这份与家人闲谈的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