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星尘</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28399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音乐:笑颜如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欣闻“教师交流园地”开启“快乐教育”大讨论,我深感此议题切中时弊、意义深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在“快乐”与“刻苦”、“天性”与“规训”的张力间,思索教育的本质。究竟何为“快乐教育”?是无压力的嬉戏,还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这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答案或许早已蕴藏于先贤的智慧与历史的镜鉴之中。在此,我愿结合初中文言文经典《伤仲永》的教学实践,略陈管见,分享浅思。</p> 一、何为“乐”?——重解孔孟的“快乐教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及“快乐教育”,人们常溯源至孔孟。孔子曰:“<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又曰:“<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此二句被视作“乐学”思想的源头,但我们需深究:孔子所言之“悦”与“乐”,究竟源自何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而时习之”的“悦”,并非来自学习过程的轻松娱乐,而是源于对知识的反复实践、温故知新,终至通透领悟后的智识快感与成就感——“时习”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持续不懈的努力。而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更是一个由被动认知到主动热爱、最终内化为生命志趣的升华历程。“乐之者”的“乐”,是沉浸于探索真理的心流体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峰享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看“孟子三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b>”</p><p class="ql-block">——《孟子·尽心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孟子的快乐,质朴而高远。家庭和睦是责任之乐,无愧天地是人格之乐,教育英才是价值实现之乐。这三种“乐”,无一关乎单纯的感官愉悦,皆建立在责任、德行与社会贡献之上。这正是孔孟“快乐教育”的真正内核:它不追求学习过程的“无痛化”,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通过激发内在驱动力,让学习者在克服困难、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体验到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p> 二、《伤仲永》的警示:天赋与“后天之学”的博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伤仲永》是绕不开的经典。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未尝识书具”却能“忽啼求之”,且“即书诗四句”,可谓天赋异禀。然而其结局竟是“泯然众人矣”。这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恰为今日“快乐教育”的讨论,提供了一面深刻的镜鉴。</p> 1. “我家有子初长成”:尊重天性不等于“不使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仲永之父,面对儿子的天赋,误将“放任”当作“尊重天性”。他未引导仲永系统学习,反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将儿子的天赋异化为博取名利的工具——这正是“快乐教育”最易陷入的误区:把尊重天性等同于放任自流,把兴趣导向变成急功近利的算计。仲永父亲的做法,看似让孩子在“作诗”的即时反馈中获得短暂快乐,实则剥夺了他通过“后天之学”将天赋淬炼为真才实学的可能,最终让这份天赋在无养分的消耗中枯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警示每一位家长与教师:当“我家有子初长成”,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时,真正的爱护从不是任其滞留舒适区反复“展示”,而是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支持,引导其“学而时习之”,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打磨天赋、沉淀能力。否则,所谓的“快乐”只会成为扼杀潜能的温柔陷阱。</p> 2. 天赋的悲剧:对“快乐教育”的当头棒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伤仲永》的核心论点是“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仲永的悲剧,根源绝非“学习太累”,而是其父“不使学”的短视。这与当代一些对“快乐教育”的片面解读形成鲜明对照:若将“快乐”等同于降低标准、回避挑战、取消必要的练习与记忆,我们培养出的,会不会是无数现代版的“方仲永”?他们或许在童年充斥着“趣味性”与“积极情感反馈”,却因缺乏扎实的知识根基与坚韧的意志品质,终在步入社会后“泯然众人”。</p> 结语:回归教育本心——“乐”在其中,而非“乐”在其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此思辨,我以为,真正的“快乐教育”,核心从非将学习过程娱乐化、简单化,而是回归教育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是一种态度的引领,引导学生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中,感受知识贯通的喜悦;</p><p class="ql-block">它是一种方法的启迪,借鉴《伤仲永》的教训,强调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必然结合;</p><p class="ql-block">它更是一种价值的塑造,让学生在孟子的“三乐”中,体认超越个人得失的人生大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者,我们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责任,并非为孩子搭建无风无雨的温室,而是要教会他们在风雨中奔跑的勇气与智慧,助其在奋斗与创造的过程中,寻得那份属于自己、深刻而持久的“乐”。</p><p class="ql-block">这,或许才是“快乐教育”在这个时代最应有的模样。</p> 感谢阅读,祝您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