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6每天一首古诗词之《折桂令·中秋》

十二禾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折桂令·中秋》</span></p><p class="ql-block">元·张养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高歌,为问嫦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良夜恹恹,不醉如何?</span></p> <p class="ql-block">张养浩(1270—1329),宇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辞官,居于济南云庄,度过了八年隐居岁月。在这段时间,他游山玩水,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由于积劳威疾,其到任四月便因病去世。张养浩聪颖好学,饱读诗书,诗赋文章无所不通,尤其擅长散曲,著有《归田类稿》其散曲小令今存一百六十多首。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玉树临风”。</p> <p class="ql-block">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p><p class="ql-block">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p><p class="ql-block">首句是一个反问,“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照彻乾坤,印透山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光虽是阴柔、幽媚的,但依然</span>充满穿透力的印象。“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仲秋节、月夕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民间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在发展中融合了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周礼·天官·家宰》云:“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周礼·春官·宗伯》亦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周礼·夏官·司马》又曰:“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上述几处所述“中秋”应为农历八月,即秋天的第二个月,亦即“仲秋”,虽与后世之“中秋”定义略有不同,但一则足见先秦时代已有渊源,二则可知“中秋夕月”乃先秦天子祀天之大礼。由于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一定圆,于是民间渐渐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作“秋报”、“秋社”。《白虎通·社稷》载:“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获禾,报社祭稷。’”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p><p class="ql-block">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中秋赏月风俗也正式形成于唐代。</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施。市人争饮至午未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文人学士赏月、咏月,如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外,平民百姓也“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宋代中秋节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它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中午就纵情饮酒;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但并没到踊跃、热衷的程度。宋代的朝廷也重视中秋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对南宋中秋习俗的记载与北宋习俗类似,同样热闹,但增记一项内容:“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表明此时中秋节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p><p class="ql-block">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p><p class="ql-block">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追月、乞月照月、扎灯笼、玩花灯、猜灯谜、树中秋、舞火龙、烧塔、听香、吃月饼、嗦田螺、食甜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在千百年传承中几经演化流转,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为中秋节注入丰富内涵。文人墨客借此留下众多诗词文章,最终,“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现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中国外,中秋节还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区流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