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游学:从北魏到辽金 古建 造像 壁画(2025年9月)

蔡侬瑞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p>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匾额“三晋遗封”为慈禧所题。</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于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廊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把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犹在。</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廊下保存有碑刻22通,其中明碑10通,清碑9通,民国碑2通,现代碑1通。主要记载了晋祠修缮、圣母祭祀、晋水管理条文等史实,是研究晋祠乃至太原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建于宋代,是十字形桥,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态典雅大方,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灵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又名汾东殿。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大殿神龛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唐碑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字,书法行草,笔力奇逸含蓄,是书法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有人依据《诗经鲁颂》“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难老”牌匾系清代学者傅山所写的。</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鉄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古代唱戏的戏台,现存的是明清时期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代乐伎塑像,共有14尊,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跋、锣等不同乐器,为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和乐器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周柏隋槐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这是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位于圣母殿北侧。</p> <p class="ql-block">这是隋槐,隋代种植的槐树。</p> <p class="ql-block">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是依托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及展示而建造的博物馆。博物馆既有太原徐显秀墓壁画、娄叡墓壁画,也有忻州九原岗、朔州水泉梁的壁画。这些壁画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格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多元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这是徐显秀墓的墓道。北齐壁画博物馆就是在此墓原址上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九原岗出土的门楼图。位于门墙上,为三开间庑殿顶楼宇建筑,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北朝建筑图像。它以直观的视觉形象,展示了北朝木构建筑的形制结构和材料构件,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齐娄叡墓出土的墓门及门外两侧的门官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墓门左侧壁的门官图。脸侧向西南,广额丰颐,椭圆形脸,浓眉大眼,高颧骨,高鼻梁,嘴唇微开,连鬓络腮胡,长须飘逸;戴梁冠,右贯玉笄,着朝服(朱色大袖服);肃穆端庄,两手曳袖拱胸前,拄班剑。裳如衫色,拖于地,下露笏头履。</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墓门右侧壁的门官图。脸侧向东南,形象基本与另一侧门官相同。</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齐娄叡墓出土的鞍马骑游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齐九原岗出土墓壁画,狩猎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齐九原岗出土墓壁画,狩猎图。</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今1200多年。寺院坐北向南,由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代建造的大佛殿是南禅寺的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柱子,屋顶重量主要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体现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p> <p class="ql-block">主殿内有一座佛坛,殿内的17尊唐塑佛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p> <p class="ql-block">骑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以及护法天王等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一个个栩栩如生。</p> <p></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禅寺内东西两侧的配殿(未对外开放)。</p>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约32公里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均为明、清时期建筑。 <p class="ql-block">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前站阿难、迦叶。35尊佛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右梢间塑骑狮的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左梢间塑骑象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文殊殿是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减柱造”。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内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壁画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的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两座塔之一。祖师塔平面呈六角形,下层空心,四面开门,上层实心,仅假门。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有唐代石幢两座。这是位于东大殿前的石幢,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文殊殿前的石幢,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p> <p class="ql-block">岩山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原名灵岩院。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岩山寺内主体建筑文殊殿,金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简板瓦覆盖。殿内采用“减柱造”,内柱仅4根金柱,空间宽敞。</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内四周墙壁上保存壁画97.71平方米,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西壁为佛经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情节多变,瑰丽动人,天上人间,宫廷市井,海市蜃楼,山林园圃,无所不有,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是金代壁画的优秀作品。这是其中的几个局部画面。</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内有佛、菩萨、金刚等塑像,这是其中的一尊“倒坐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金刚像</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山西省应县城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初名宝宫禅寺,金明昌四年(1193年)增修,元延佑二年(1315年)改宝宫为佛宫,始称今名。现存建筑唯释迦塔为辽代遗物,是国内外现存时代最早、最高大的木结构塔。钟楼鼓楼为明代重建,大雄宝殿、配殿等均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这是佛宫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又名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1966、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俊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p class="ql-block">木塔顶端是铁制的镂空塔刹。</p> <p class="ql-block">在木塔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木塔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庄,高贵温婉,双目微启,鼻梁俊秀,两耳垂肩。</p> <p class="ql-block">木塔第一层内的藻井——斗八藻井。</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四壁是彩绘壁画,这是其中的几个局部画面。</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夜景。</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是金代遗构,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后世历遭厄运,寺院破残,多难的净土寺,历代迭毁迭修,主要建筑尚具金代原貌</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俗称北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尚存原貌。</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藻井和天宫楼阁是大殿和净土寺的精华所在。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当心间斗八藻井中央雕两条绿龙,沥粉贴金,天宫楼阁亦全部用金。</p> <p class="ql-block">其余八个藻井中分别做成四方、六方、八方不等。这是其中的几个。</p> <p class="ql-block">在净土寺远眺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因属于佛教华严宗的庙宇而得名,分为上华严寺、下华严寺两处。</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创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年),辽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在旧址上重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正面有主像五尊,中间三尊为木刻两侧两尊为泥塑。五尊大佛为五方佛,意指东、南、西、北、中,他们各统治一方。五尊塑像为明代作品。据传,中间三尊木雕像是了然禅师四方化缘,历时二年,雕造于北京,后运会大同安置于大雄宝殿内。后来住持和尚资宝,又化缘补塑了另外两尊泥塑佛像。这五尊佛像,金身佛面,威严中含有慈祥。</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天花板,也具有诱人的魅力,是难得艺术珍品。这些天花板,绘满环形图案,又填以龙凤、花卉的图案。这是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雄宝殿两侧的钟鼓亭。</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屋顶为单檐九脊翼飞式主次分明,殿观古朴,是我国传统的木骨结构与斗拱结构相结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在薄伽教藏殿中央,有佛坛铺垫,佛坛上方中央,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自然,表情含蓄庄严。这三尊大佛是“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这是位于中间的现在佛。</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中央的斗八藻井。</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彩绘天花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