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大人尊前:</p><p class="ql-block"> 见字如晤。</p><p class="ql-block"> 窗外的桂树又缀满了细碎的金蕊,晚风掠过枝头时,香气便像被揉碎的月光,丝丝缕缕漫进窗棂——我望着案头未干的墨痕,忽然惊觉,原是中秋要到了。儿在异乡的灯火下提笔,指尖触到信纸的那一刻,千言万语忽然涌上来,反倒不知该先与您说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儿时的中秋夜吗?您总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摆方桌,先仔细擦净桌面,再一一端来月饼、菱角、脆藕,最后把那只圆滚滚的柚子摆在最中间。您说“柚”是“佑”,摆着它,就盼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圆。香烛点燃时,青烟裹着烛火的暖光悠悠往上飘,我总急着去掰月饼,嫌仪式太费时间,却没看见您望着我时,眼里比烛火还软的笑意。如今在他乡,我也学着买了柚子摆在窗前,可再没有谁会在旁轻声说“慢些吃,别噎着”,才忽然懂了:那些我曾觉得繁琐的步骤,哪里是仪式,分明是您把对家的心意,一瓣一瓣都揉进了日子里。就像您当年往我行囊里塞的那包故乡泥土,当时只觉寻常,如今在抽屉里放了这些年,竟连纸包都浸着熟悉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儿我如今才算真的懂了。他乡的月亮也亮,也圆,可总像蒙着一层薄纱,清冷冷的,像画在宣纸上的工笔,好看却不暖。可故乡的月不一样啊——它是被您灶台的炊烟熏过的,是听着您唤我回家的声音长大的,是映过我们一家人围坐桌边、影子叠着影子的。昨夜我站在阳台望月亮,风里带着些凉意,忽然想起您总在这时节提醒我“加件薄衫”,眼眶竟热了。您看,这月光多好,就算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把我们的影子叠在同一片清辉里,可不就是古人说的“千里共婵娟”么?</p><p class="ql-block"> 母亲,您莫要挂念,儿在此间一切都好。工作偶有忙碌,赶上加班晚归时,我就想起您常说的“做人要像咱家种的麦子,扎根要深,一步一步长”,便又能沉下心来做事;与人相处时,也记着您教的“待人要诚,心里装着别人,别人才会装着你”,和同事朋友处得和睦,倒也不觉得孤单。只是有时在街头闻到熟悉的菜香,或是看见楼下老奶奶牵着孙儿的手,心里就像被什么轻轻揪了一下——那是想您了。不过您放心,我把租住的小屋子收拾得和家里一样干净,学着您的法子炖排骨汤,也能把青菜炒出熟悉的味道。那个总躲在您身后要糖吃的孩子,如今也能把自己照顾好,也能像您一样,把日子过得暖融融的了。</p><p class="ql-block"> 或许您会问,现在视频能见面、电话能说话,怎么还要费力气写家书?可母亲您知道吗,对着屏幕说话时,总怕话说得急了、漏了,可握着笔时,心就慢下来了。我能慢慢想:今天买菜时看见青萝卜,想起您冬天腌的萝卜干;路过文具店看见橡皮,想起小时候您给我削铅笔的样子。这些细碎的小事,在电话里来不及说,可落在纸上,就像把心里话都妥帖地收进了锦盒。而且这信纸多好啊,它能存着我写字时的温度,等您收到时,就算隔了千里,也能摸着这墨痕,知道儿在写这些话时,心里满是想您的念想——这是再清晰的视频、再响亮的电话,都给不了的踏实。</p><p class="ql-block"> 母亲,其实我写这封信,还有个心愿:想让更多人也尝尝写家书的滋味。您看啊,现在的人都忙,忙得忘了坐下来好好说句话,忙得把“想你”变成了朋友圈的点赞,把“牵挂”变成了对话框里的表情包。可家书不一样,它让我们慢下来,把对亲人的敬重、对日子的珍惜,都藏在一笔一划里。就像爷爷当年给您写的信,您到现在还收在木匣里,偶尔拿出来读,纸都黄了,可字里的暖意还在。这就是家书啊,它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装着孝悌,装着情义,装着咱们中国人最看重的“家”。我多希望年轻人也能拿起笔,给爸妈写几句话,给家里报个平安——就算只是“我很好,勿念”,那也是比任何礼物都金贵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气渐渐凉了,您一定要多添衣裳,别总想着“再等等,不冷”;早饭要吃热的,别随便啃块干粮就应付;傍晚去散步时,记得把拐杖带上,慢些走。您的身子骨安康,比什么都重要,那是儿在远方最踏实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随信寄了您爱吃的桂花糕,还有一件薄羊毛衫,是按您去年说的尺寸选的,不知道合不合身。等明年春天,儿一定回家,到时候咱们还在老槐树下摆方桌,我陪您慢慢吃月饼,听您说院里的事,就像小时候一样。</p><p class="ql-block"> 儿 叩上</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