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墨染流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558828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p><p class="ql-block">见字如晤。</p><p class="ql-block">窗外是水晶似的月亮,仿佛是二十年前我家院子里青石板上流下来的明朗亮光。孩子坐在江南小镇的书房里,对着云朵中朦胧的月亮,把积累了半年的思念写到笔端。</p> <p class="ql-block">想起去年中秋以网络视频团圆的情节,母亲嗔怪现代技术破坏了传统家书的庄重,认为由像素构成的人脸没有用墨水书写的庄重,因为它没有更多的热度和情感。直到如今我才发现自己的疏忽,虽然我们变得容易沟通却也因此丧失了表达感情的能力。如上稿约所言,老式的家书需要穿越战乱和恶劣的环境留下来,但如今对家书来说,只是缺少了花点时间认真写封信寄送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昨天整理旧物,在角落里拾获父亲用毛笔书写过一次的《周氏家训》的残破页纸,斑驳的黄页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依然如晨钟暮鼓般。这个故事带出记忆里七岁中秋犯了偷吃祭供月饼的过错,被罚抄写家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那时不懂其义,直到多年后离乡职场,才了然这些朴素的道理早已融入血液之中。</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便在上个月的工作失败之后,跑到夜深人静去跟我的父亲拨通了电话,当他听完我抱怨的话,最后我感觉到他笑了:“你还记得我们老家的房角边长在背阴处的苔藓吗?长在见不到阳光的那部分反倒长的最旺盛。”这句话如温水般平淡却让我在泥潭之中看到方向。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爷爷这一代开始才有了第一个识字人,他们从未舍弃对学习的尊重。这份稳扎稳打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励志的话语都更利于离家在外的孩子安抚漂泊焦虑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妈妈生怕我在饭上不够认真。于是她教会我怎么烹制莲藕排骨汤,但我怎么也学不到她厨房里那堆起的火势。又买回来一罐来自家乡的桂花酱,打开的时候满屋都是气味,那便是从前的我回到八月的中秋——爸爸讲着吴刚折桂的故事,妈妈把月饼分成五块,最大的一块必定放在我的碗里。</p> <p class="ql-block">今晨送月饼去邮局,在那里见一老者仔细查看孩子地址信息,那颤抖的手不禁让我想到《红楼梦》中描写的贾政看自己贾氏家书时,其手已经轻微颤抖了,古今父母之心,原是一样的,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误认为自己还有很远很远的路,没有看到自己的父母正走在他们的暮年里,等我们回去。</p><p class="ql-block">今年中秋不回家,特买两包苏式月饼。爸血糖高,豆沙不好吃,多吃不好,妈肩膀凉,可夹着放一包艾草。另带半斤新茶,晚上可泡来与邻居叔公。</p><p class="ql-block">月亮愈靠西方,文意愈加悠远。愿二老,能像那院子内百年金桂树之根,枝繁叶茂,年年都吐芳香。</p><p class="ql-block"> 敬颂</p><p class="ql-block">秋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儿 墨染流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庚子年八月十四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