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鄂伦春风情园 <p class="ql-block">“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前几年,偶然听到这首透着林海气息的《高高的兴安岭》,那股独特的少数民族韵味,一下子让我对“鄂伦春”这个名字,生出了莫名的好奇。这次黑蒙之行,竟恰好路过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终于有机会走近歌声里的故事,亲眼看一看出现在旋律中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不足1万人的5个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受日本殖民统治影响,该民族人口因战争侵扰、疾病蔓延、食物匮乏等而锐减,解放前夕仅剩1000余人;截至2021年,其人口数量增至9100多人。目前,鄂伦春族基本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延续着与山林相依的民族生活脉络。</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说。该民族只有语言、无文字,文化靠口口相传延续,其萨满祭祀、狩猎习俗及桦树皮工艺品、刺绣等文化资源,独特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傍晚,导游带我们进入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民族风情园。园内有民俗馆、斜仁柱住房、旅游木屋、射箭场、手工艺作坊、风情广场及民族村落,风土人情醇厚,以独特民族特色保护传承着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鄂伦春人住房主要有“斜仁柱”、土窖子、木刻楞房、桦皮棚等。“斜仁柱”以木杆搭圆锥形架,冬覆皮与芦苇、夏盖桦树皮,内铺草和狍皮褥,骨架大小依家庭人口定。定居后,多改建成与汉族无异的土木或砖瓦住房。</p> <p class="ql-block">1999年新中国50华诞,发行56枚《民族大团结》邮票,其中一枚展现鄂伦春青年穿盛装跳依哈嫩舞。鄂伦春服饰以兽皮(尤狍皮)为主,是“穿在身上的史诗”,如今日常穿用减少,节庆仍用,制作技艺列入非遗。</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的饮食就是本“森林生存手册”,祖祖辈辈游猎,靠兽肉当主菜、野菜野果当配菜,吃得超原生态。兴安岭的桦树更是“天然饮水机”,春天划个小口就流清甜汁水,过去猎人渴了直接喝。现在这“猎人饮品”成了网红,有人夸养生有人说智商税。我觉得嘛,旅行图个新鲜,不管好不好喝、有没有用,尝一口这鄂伦春的“森林快乐水”,打卡就值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抵达一处老炭窑,它静静伫立着,既是岁月的见证者,又像沉默的守护者,迎送着一批又一批旅人,也让那段艰苦奋斗的过往,更清晰地印在每个人心里。</p> 夜宿十八站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塔河县东部50公里处,有一处名为“十八站”的地方,如今这里不仅是塔河县管辖的行政镇,更是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的办公驻地。</p> <p class="ql-block">十八站的地名始于清代:光绪年间,清政府为运输漠河、呼玛一带黄金,开辟了从墨尔根至漠河老金沟、约900公里的驿道,每30公里设一驿站,共33个,即“黄金之路”。“十八站”因是驿道上的第十八个驿站,名称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曾经繁华的“黄金之路”,如今只剩国保碑守着300多年的记忆。33个古驿站只有塔河的十八站、二十二站,凭着十八站林业局和二十二站林场留住了古驿地名,想触摸这段古驿道历史,就去塔河十八站吧。</p> <p class="ql-block">从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出来,已是日暮西山。亦把十八站作为一个“驿站”,在此歇息了一晚上。食宿到位后,一行人前往十八站的中心广场一一驿园。</p> <p class="ql-block">园内以原始森林为主,樟子松、落叶松等树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园内设有亭台楼阁、石刻雕塑、文化长廊等,展示驿站文化与黄金之路的历史,部分雕塑还原了当年驿马、运金车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园内保留了约两公里的古黄金之路原址,道路两侧可见清晰的车辙痕迹,是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驿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是十八站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保护古驿道和驿站文化,传承了大兴安岭地区的开发历史、鄂伦春族文化以及黄金之路的传奇,是了解东北边疆历史与生态的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