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向敌人阵地开炮"</p><p class="ql-block"> “向敌人阵地开炮!”——这是抗美援朝电影《浴血和平》中一句台词,由影片15军军长秦基伟喊出。</p><p class="ql-block"> 此时,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无论从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都是错的,而且是常识性错误。我是炮兵出身,我和我的炮兵同事听到这句台词,都有些哑然失笑。恐怕它也如同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军事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眼中。大家深知战场指令的精准与简洁是生命攸关的大事。高级指挥员更是如此。"向敌人阵地"五个字纯属画蛇添足——不向敌人开炮,还向自己开炮不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台词冗余,折射出的却是当前影视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病灶:为了戏剧化而牺牲专业性,为了情感宣泄而放弃精准表达。陈凯歌作为资深导演和编剧,本应具备对细节的把控能力,却让这样违背军事常识的台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作品中,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么浅显的错误,为何从一位老作家编剧的手中流出,为何从创作到审核,竟无人指出这一明显瑕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答案或许藏在"盲目吹捧"的行业生态中。当"大导演"的光环足够耀眼时,批评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溢美之词里。创作者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艺术世界中,忽视了对真实世界的尊重;审核者或因专业知识欠缺,或因敬畏权威,选择性地放弃了把关责任。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导致影视作品中的"赘肉"越积越多——多余的台词、多余的情节、多余的人物,为了迎合流量、照顾演员、满足投资方,艺术的纯粹性被不断稀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对专业常识的漠视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当观众习惯了"向敌人阵地开炮"式的表达,当创作者以"艺术加工"为借口回避专业考据,影视作品与真实世界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远。战争片不再是还原历史、致敬英雄的载体,反而沦为堆砌感官刺激的"爽片";历史剧不再追求对时代的精准刻画,转而变成悬浮于现实的"古装偶像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指出"向敌人阵地开炮"的错误,并非要全盘否定一部作品。相反,这是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历史、尊重专业、尊重观众。真正的艺术批评,应该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除"赘肉",让作品回归本真的力量。只有当行业敢于正视这些"小错误",不再用"大导演"的光环掩盖创作的粗疏,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摆脱浮躁,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毕竟,一部好的作品,从来不是靠冗余的台词堆砌而成,而是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真理的不懈探索。</p><p class="ql-block">邓工</p><p class="ql-block">2025.10.6葫芦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