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夫读书331 1912年清帝逊位的过程(2/2)

沙夫

<p class="ql-block">  1月22日,孙中山提出了辞职的5个条件,包括“清帝退位”“袁世凯须绝对赞成共和”“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等。</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接到孙中山提出的辞职条件后,又加快了逼宫的步伐,但隆裕太后仍然坚持召开国民会议解决问题。于是,袁世凯上折威胁说,采用这个办法,就不能保证清帝退位后皇室受到优待,并用重金收买了隆裕最信任的太监小德张,让小德张游说隆裕,不断散播“倘能退位,则有优待”,“否则性命难保”的信息。隆裕本就优柔寡断,在袁世凯的内外夹攻之下,开始动摇起来。(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157-158页)</p><p class="ql-block"> 满族王公大臣载沣、奕劻等人在袁世凯的亲自游说下同意退位,但是以良弼、溥伟、铁良为首的“宗社党”亲贵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主张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并且派人警告载沣、奕劻,如果再言退位,他们将采取“激烈行动”。载沣、奕劻吓得不敢吭声,宗社党人气焰更加嚣张。</p><p class="ql-block"> 1月26 日,良弼议事毕回家途中,遭遇一枚炸弹,中弹之后死亡。 </p><p class="ql-block"> 良弼身亡,给皇室顽固派以极大打击,他们纷纷逃出北京,前往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租界躲藏。 就连隆裕太后也哭哭啼啼地对梁士诒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p> <p class="ql-block">  良弼遇刺的同一天,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将领47人联名通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如不速断,则势成坐亡”。在随后的御前会议上,满洲亲贵、蒙古王公们一个个低头不语,再也不敢有人反对退位了。(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158页,第159页)</p><p class="ql-block"> 可是,隆裕太后仍未决定何时退位。2月5日,袁世凯又密令段祺瑞致电内阁,声言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让王公大臣看了电文,他们个个毛骨悚然,再也不敢说反对退位的话了。隆裕见王公亲贵都不敢发表意见,自己实在无路可走。经过反复深思,遂做出了皇帝退位、颁布共和的决定,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协商退位条件。几经协商,南北双方就退位条件达成了协议。(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159页)</p><p class="ql-block">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了《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p><p class="ql-block"> 优待条件有: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p> <p class="ql-block">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在养心殿里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一天,袁世凯称病未入朝,委派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率队前去朝见。</p><p class="ql-block">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胡惟德上前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p><p class="ql-block"> 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p><p class="ql-block"> 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当众抽泣起来。她将退位诏书紧紧地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p><p class="ql-block"> 这时,胡惟德急忙取出一份电报,故作惊慌地奏道:“太后,你先别哭,我这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要向太后奏报!”</p><p class="ql-block"> 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这3个字,慌忙止住哭声,她带着哭腔问:“电报里说什么,是不是革命党又要变卦?”</p><p class="ql-block"> 胡惟德故作镇静展开电报念道:“南方电: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p><p class="ql-block"> 隆裕太后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诏书,大声念完后,隆裕领着宣统帝退朝。至此,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从此,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159页,第160页,第161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