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觅踪 <p class="ql-block"><b> 《一战华工与青岛》</b></p><p class="ql-block"> 历史故事连载</p><p class="ql-block"><b><i> 娱乐与消遣</i></b></p> <p class="ql-block"> 在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之余,适当享受娱乐与消遣是必要的。就当时华工所处的环境而言,很难有真正的休闲时间。也鲜有正规的娱乐项目。</p> <p class="ql-block"> 通常在工余时间或茶余饭后,讲个笑话,开个玩笑,放松一下心情,甚至讲个荤段子,逗大家哄堂大笑,冲淡身心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来自胶县的潘仲山经常给大家讲“崂山道士”和《聊斋志异》的故事,让不少华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还有一位平度籍华工,是个秀才,给大家讲过“义和团”的故事,说起话来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份法国巴黎发行的杂志封面上,刊登的一位华工抱着他的混血儿子。</p> <p class="ql-block"> 青岛华新纱厂人事科长关锡斌,1919年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受法国劳工局聘用,在法国北部敦克尔克为华工当文化辅导员。经常教华工识字,为他们放电影,与山东籍华工成为知心朋友。</p> <p class="ql-block"> 1918年春节,一战华工在法国北部城市奴瓦耶尔表演中国传统文艺节目。引来不少当地人围观。</p> <p class="ql-block"> 娱乐的高级形式就是艺术创作。这是一战华工用炮弹壳作的“烟灰缸”。</p> <p class="ql-block"> 华工用炮弹壳制作的战地艺术“花瓶”。</p> <p class="ql-block"> 一些英国妇女,战后来法国战场寻找阵亡“丈夫”的踪迹。经常会买一些“战地艺术品”留做纪念,所以,这些艺术品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