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举:不必读完每本书

孙鹏举•大河诗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天下午到阅览室看书,找来找去,没有找到上次看的那本详细介绍茶知识的书。当看到冯仑《行到宽处》这本书时,我想到了晚清名臣左宗棠那幅著名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幅对联广为人知,恐怕和大名人李嘉诚把它悬挂在办公室不无关系。冯仑是地产界、金融界名人,有了左宗棠和李嘉诚的加持,我更想看看冯仑是怎么“行在宽处”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笔者来说,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有二十多年盟龄,当了十四年政协委员,也参与过政协、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史志办等十几个部门的工作,视野还算宽,但毫无疑问,冯仑谈论的话题却是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外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民营企业如何处理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冯仑的观点是:只保持“精神恋爱”而“不上床”。意思是可以相互欣赏,根据意愿,想帮了帮一把,而不在利益上深度绑定。为说明这个观点,他先讲了三个故事,都是历史上私企老板和政治家打交道比较成功的案例:一是虞洽卿帮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任上海特别市参议会董事、中央银行监事、国民党政府全国经委委员、公共租界工商局华董的的故事;二是荣毅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带头将自己家产捐给国家,最终荣任国家副主席的故事;三是辜振甫积极响应国民党的土地改革,以土地和盐田换得台湾水泥、造纸、农林和工矿4家公司的股票,一跃成为工商巨头,后成为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的故事。随后他又简略提到某些民营企业因涉嫌贿赂高官,虽一时得利,但随着腐败官员倒台而轰然坍塌的案例。于是,冯仑认为和政治人物深度绑定,既有大的付出也有大的收茯,但却潜藏巨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和某位高官深度绑定,则俱荣俱损。而只保持“精神恋爱”,公司治理就只需要关注政治形势、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公司就处于比较超然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关于公司治理是采取“高度集权”的一言堂,还是采用股份制的民主决策,冯仑的观点是:高度集权,点对点高效,系统性、长远性低效甚至是无效。因为一言堂,做不到集思广益,兼听则明,也没有监督机制,容易做出短视、不全面、违法的决策。民主决策,点对点时,近期低效,但系统监督保证了长期有效甚至是高效。因为有系统就有分级就要走程序,这就需要时间成本,效率自然就低。但层层把关,可以集众人之智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基础扎实,犯错率就降低了,避免或减少推倒重来的巨大损失,从长远来看反而是高效率的。从扣《行在宽处》这本书名角度讲,和政府官员个人不深度利益绑定,公司治理实行民主监督下的民主决策都是行在宽处。这些观点虽然讲的是公司治理,但推而广之,确实对所有人都是有借鉴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时间不早了,我打算掩卷而回,就在我合起书本那一刹那,我又想到了那本介绍茶知识的书,我头脑中闪出一句话:“不必把一本书读完。”我马上又想到专业、专家时,我把这句话改为:“不必读完每本书。”</p><p class="ql-block"> 上次读的关于茶的那本书,它的开始部分让我知道了茶的出现,茶文化的诞生、兴盛和曲折的历史。今天这本书让我又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了解了民营企业这个领域的一个名人的观点。我的视野无疑是又开阔一点了。到我这个年龄,知道这些知识和不知道这些知识,好象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眼中的世界更多姿多彩了,更可亲可爱了,更值得我们去了解探索了。而对于正在干事创业的人来说,其意义就不同凡响了,宽阔的视野能让一个人走向更高更远处。</p><p class="ql-block"> 笔行此处,我想起来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我的兴趣却比较广泛,加上受一个同乡同学的影响,我钻图书馆的时间比较长,看的书也比较杂,除了文学,我还涉猎哲学、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学等。我偶然的机会读到河南大学教授赵明先生研究鲁迅的书,其中提到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涉及到了个人和众人关系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四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开始准备下学期要写的毕业论文。我是个行动派,马上就开始了。这时我读书杂的特点派上用场了,我首先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又想到了历史上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想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于是我一头扎进图书馆,查资料,列提纳,写成文,总共用了十五天时间,完成了两万多字的毕业论文《个人众数论》。</p><p class="ql-block"> 这篇毕业论文不是纯文学的,是跨界的,它是以文学为引子引出了文化、历史、哲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文化、历史问题。这样一篇跨界论文,假如我只读文学类书恐怕是写不出来的。我读书杂这个特点也深刻影响了我的思想和毕业以后的工作,它为我参与多个部门的工作奠定了知识和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人这一辈子,确乎是离不了读书的。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有多个经历,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是很少的,我们只能通过读书获得方方面面的间接经验和智慧。但不同目的、不同时期读书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学生的时代,我们从事专业工作的时期,是需要认真读好必须读的专业书籍的。对专业书籍,先要读进去,再把书读厚,因为每一本书都会涉及很多方面,你要弄透彻,就要查资料,读相关的书。你还要把书读薄,能提纲挈领抓住核心,能从中领悟出心得,最好能在原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但是,正如陆游所说“诗在功夫外”那样,头脑中只有诗的人是成不了诗人的,他需要了解社会,观察自然,经历人生。当他有了诗和社会、自然的三重积累之后,在某一个触发点,诗意、诗境、诗句、诗篇便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做专业工作,光读专业书也是不够的。我们做语文教师,光知道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科学。语文教师需要一专多能,是杂家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这个年龄,慢慢的减少了专注于专业书籍的需要,就有了看更多方面书的时间和选择。</p><p class="ql-block"> 看书和看风景是一样的。你要写某个景区,要真正写好,只走马观花地去一次恐怕是不够的。但从广闻博见这个角度讲,一个景区去十次,确实不如重点景区去两三次,其他时间再去多看六七个景区,而这六七个景区,也只能选其中最值得看的几个景点,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心灵也会更加丰盈。</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书,专业书要反复看,要钻透,要举一反三。非专业书,可以只看一遍,可以挑部分章节,甚至可以只浏览一下序言和目录。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在我们头脑中留下一个知识索引,到了适当时候,要么厚积薄发,要么知道去哪里找资料。如果你每本书都读完,你的视野的开阔度会受到限制,你很难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就容易失之偏颇。</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有个不求甚解读书法,源自其《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该方法主张读书时不必过分纠结于文字表面的解释,而是通过整体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追求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陶渊明提倡“会意”式的阅读——当对书中内容产生深刻理解时,便会沉浸其中忘记饮食。显然这种读书法不适用于专业书籍,是属于注重阅读体验,注重阅读效率,扩大视野类读书法,和我提倡的“不必读完每本书“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 专是人生之树的主干,博是人生之树的枝叶,无专不能扎根,无博不能开枝散叶,成为参天大树。所以,不必把每一本书都看完,既是年事渐高之人的读书方法,也是专业人士的辅助读书方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鹏举简介:</b></p><p class="ql-block"> 高级教师,民盟盟员,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老干部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洛阳吟坛》微刊编辑部执行总编、清风社社长。在《星星诗词》《诗词报》《心潮诗词》《长白山诗词》《洛阳日报》等数十种报刊及大型网媒或各级比赛中有诗、词、赋、散文、小说、随笔、曲艺、政论、社情民意信息、时评、剧评发表、采用或获奖。是洛阳市孟津区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孟津记忆》《孟津100个故事》《孟津区党史三卷》的撰稿人和原洛阳市吉利区政协、纪监委、组织部分别组织编写的《人杰地灵话吉利》《廉政漫俚》《党员应知道图解手册》的撰稿人。有辞赋和楹联刻于社区和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