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按照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中理气药的顺序轮到“柿蒂”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说明如下。<br>柿蒂,中药名。为柿树科植物柿的干燥宿萼。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br> 性味:苦、涩,平。归经:归胃经。功效:降逆止呃。主治:用于呃逆。<br> 何谓“呃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常遇到打嗝。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认为“打嗝”是一种病,平常打几个嗝也不需要用药治疗。但在医学界对呃逆是有准确定义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人打嗝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则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这就需要寻医问药了。<br> 笔者在将中药与我国古典诗词歌赋结合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写有“柿蒂”的只有七首作品,其中最好的当属中唐诗人的代表人物白居易的诗作《杭州春望》。在这首七律中,诗人通过所“望”,写足了“春”。只不过诗中的“柿蒂”既不是中药,也不是水果柿子上那个小小的硬壳,而是服饰上的织锦花纹。诗云。<br> 杭州春望<br> 望海楼明照曙霞(城东楼名望海楼),护江堤白蹋晴沙。<br>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br> 红袖织绫夸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青旗沽酒趁梨花⑴。<br>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⑵。<br> ⑴ 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br> ⑵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br> 我们应该感谢诗人给诗作了很多自注,使我们理解其诗意容易了许多。<br> 首联“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前句“望海楼”诗人明确此楼在城东,“曙霞”,朝霞也。后句“晴沙”,是指曙光照耀下的沙堤。众所周知,诗人曾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十月到任。上任后便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颇有政绩。长庆四年五月调任东都洛阳。故此,这首诗当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br> 颔联“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后句的“苏小”,是人尽皆知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前句中的“伍员”,伍子胥也。其故事恕不赘述,这里要小心是“员”字,在此读yún(云),如用于人的名字,则多读该音。关于该联,有人读出了“悲壮”之意,如清代黄叔灿编写的《唐诗笺注》就说:“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评价。<br> 颈联前后句诗人均有注解。前句“红袖织绫夸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需要注意的是,诗人自注“杭州出柿”不假,且果实香甜,但只有秋季才有,诗的主题是“春望”,所以这里“出柿”要与后句“蒂花者尤佳。”联系起来。注的后半句中“蒂花”指的是女工所织的绫子等服饰上的花纹,而且还是以柿蒂花的花纹为佳品。颈联后句“青旗沽酒趁梨花”,诗人自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梨花酒”本是杭州地区酿造的名酒,因在梨花盛开时酿制而得名“梨花春”,属地方特产,在杭州湾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十分有名。 “其俗”指当地民俗。<br> 尾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可谓是该诗的点睛之笔,因诗人将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尽收眼底并付诸笔端。前句,“湖寺”,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由天竺僧人持辟支佛骨舍利创建,初名“永福寺”,到了诗人笔下成为“孤山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更名为“广化寺”。“西南路”,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诗人一句“谁开湖寺西南路”,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白堤”在诗人到杭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否则诗人不会用“谁开”二字的。后世有传说“白堤”为诗人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实为后人为纪念诗人任杭州行政长官时兴修水利、造福民众而附会上去的。对于后句“草绿裙腰一道斜”,后世有很多且很高的评价,如《升庵诗话》说该句:“祖其意也。”也就是说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br> 关于这首诗,王思宇老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有专文讲解,读罢令人颇有受益。然而,笔者以为在后世的评价中,还是《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的评价言简意赅:“具有远致,自然冶丽,自尔不俗。”<br> 在能查到的写有“柿蒂”的诗词中,还有一位元代诗人的七律,值得一读。诗云。<br> 寒食郊行<br> 草软沙平步履轻,百钱日日系乌藤。<br> 市桥风旆梨花酒,游女春衫柿蒂绫。<br> 乌帽飘萧明素发,石麟攲侧卧荒陵。<br> 百年俯仰须臾事,游览匆匆愧未能。<br> 整首诗并不十分难懂,诗人把寒食节郊游出行描述一番后,感慨了一下人生。<br> 首联“草软沙平步履轻,百钱日日系乌藤。”大意为是,走在柔软的草地和松软的沙地上,感到步履轻盈;每天出行都在乌藤上系上一串铜钱。“百钱系乌藤”是古人出行的常备状态,“乌藤”指一种乌角藤杖。史上文人墨客出游时常把钱拴在藤杖上,因此常用“百钱系乌藤”表现自己闲适惬意的游历生活。东坡先生就在其五绝《初入庐山三首》 中有“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句,只不过东坡先生是将钱挂在竹杖上罢了。<br> 颔联“市桥风旆梨花酒,游女春衫柿蒂绫。”说的是城镇里小桥边集市上的酒旗随风飘扬,梨花酒的香气飘满街巷,出游女子们穿着绣有柿蒂花纹的春衫。“旆(pèi佩)”,本指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后泛指旌旗,在此指酒旗,也就是酒店门外悬挂的布制招牌。“柿蒂绫”杭州出产的绫罗,其花纹以柿蒂(一种植物纹样)为特色,质地优良。<br> 颈联“乌帽飘萧明素发,石麟攲侧卧荒陵。”前句中的“乌帽”,既黑色的帽子。据载,古代本是王公诸侯平常所戴,隋唐之后则成为身为平民,但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文人墨客,或隐者的装素了。“素发”既白发。用“飘萧”相连,字面意思是形容头发稀疏飘散的状态,实际上暗含着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后句描绘的是墓地破败、石兽倾倒的凄凉景象。句中的“石麟”既石麒麟,常见于古代帝王陵墓前。“攲侧”的意思是倾斜倒卧。“荒陵”指荒废的陵墓。<br> 尾联“百年俯仰须臾事,游览匆匆愧未能。”感慨人生的意味就更浓郁了。前句用了三个时间概念的词汇来说明人生短暂。一是“百年”,这是人的一生大致时间;二是“俯仰”形容时间流逝迅速,“须臾”,即片刻之间,这是一个极短的时间跨度。后句则是说匆匆游览山水,却因未能尽兴而感愧疚。<br> 诗人吕诚,生卒于元末明初。字敬夫,后名肃,昆山之东沧(今江苏太仓)人。曾任昆山训导,但未赴任。据《宋诗选》载:“家有园林,尝蓄一鹤,复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他常游历山水,并以诗寄情,诗作题材涵盖山水田园、唱和赠答、咏物抒怀等,善用“鹤”的意象表达隐逸之趣。《四库总目》评其诗“清丽雅洁,自成一家”。近代学者指出其诗作中“清丽而不失骨力”的特质,在元末诗坛具有独特地位。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寒食郊行》显然不是他的代表作,但不难看出,诗人通过寒食郊游所见,既抒发了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也流露了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