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之所以被梁思成先生尊为“中国第一国宝”,是因为佛光寺东大殿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国内发现的唯一唐建,且存有“唐代四绝”——唐代木构、壁画、塑像和墨书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 在“发现佛光寺”的二十多年后,国人们又“发现”了两座唐代建筑:五台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南禅寺建造年代比佛光寺早75年)这样,佛光寺不是最早、也不再是唐建的“独宝宝”。</p><p class="ql-block"> 但在,这三处已发现的唐建中,佛光寺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因此,佛光寺依然不失“中国第一国宝”的光环。</p> <p class="ql-block"> “发现佛光寺”的故事也很精彩。</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日本建筑史家关野贞在对中国进行20多年古建考察后,断言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构,中国人要研究唐朝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当年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所建,外形与佛光寺极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 1936年,梁思成在北平图书馆翻看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时,其中第61窟的《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和林徽因率考察队前往五台山按图索骥,寻找“大佛光之寺”。在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豆村镇找到了佛光寺。</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发现了从东大殿梁栿上的墨书题记和殿前经幢的刻记相互印证,梁林考察队最终确定其为晚唐建筑,这样就推翻了日本学者“中国无唐构”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 因为佛光寺是当时已发现的、国内唯一遗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建筑风格庄严大气、古朴灵动,与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相呼应,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因此被视为“最后的大唐”。</p> <p class="ql-block"> 【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 </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山门内庭院的中央,屹立着一座高4.9米、建于唐朝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经幢,幢身刻陀罗经,上雕宝盖等装饰。</p><p class="ql-block"> 网上流传一张老照片:当年林徽因先生站在高木梯上亲自测量经幢尺寸,照片直观地再现了当年梁林考察队的工作场景,观之感动并敬佩。</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建在半山腰上,大殿前有一段陡峭的砖砌台阶,需依靠两侧木扶手“攀登”,步步向上,视野逐渐开阔,高大雄伟的东大殿在攀登者头顶上方一点点呈现出来,好像一幅垂直的画卷徐徐打开。</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前的“佛光真容禅寺”牌匾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明代书法名家黄养正所题的楷书瑰宝。</p><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前,3.2米高的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基座为束腰六边形,雕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镌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题记,与东大殿梁上墨书题记互为印证,成为确定东大殿建造年代依据,也是当年“发现佛光寺”的重要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每个站在佛光寺前的人,都能感受到盛唐时的包容、开放与自信气息,仿佛已穿越时空,看见了大唐的辉煌余韵。</p> <p class="ql-block"> 殿前的两株劲松已傲立千年。 </p><p class="ql-block"> 站在东大殿的屋檐下,仰看那一排高大而整齐木斗拱的重重叠叠,好似那更迭的千年岁月,还有变化的悲欢离合,万千感慨都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从东大殿大门里向外看,松树下唐代经幢的剪影俊美,好似一个淡定自若的坚定老者,千年伫立,身无尽往事皆成过眼云烟。</p><p class="ql-block"> 经幢上面刻的字,我没有细看;经文的意思我也没搞懂;只要确定它来自遥远的大唐,就已足够让我敬畏到不敢触碰,总觉得余温会烫手。</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檐下的大铁钟铸造于明宣德五年(1430 年)</p><p class="ql-block"> 天蓝云白,远山如黛,古松苍劲,古钟雄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的空间高大而开阔,让人不得不仰望、再仰望,停留、再停留,因为每个角度,都值得细细端详,慢慢品味。</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的35尊唐代塑像,体型高大,面相丰满,是典型的唐代塑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世纪三十年代,佛光寺的寺僧们“出于好心”将东大殿的唐塑进行了重妆,让殿内彩塑“面貌一新”而失去了原有的醇和色调,给后世留下了唐塑像“难以还原”</span>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祖师塔在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是一座建于北魏时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角形砖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运动中,佛光寺被毁而祖师塔幸存。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座北魏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 前院北面的文殊殿为金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前,有“纪念佛光寺唐朝国宝八十八周年现场展”,纪念88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队一行的重大“发现”,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人欣喜地知道了佛光寺里唐朝建筑的真实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起,一座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唐建”翩然归来。</p> <p class="ql-block"> 走进佛光寺,唐代木构、壁画、塑像和墨书题记,还有唐经幢、唐古松……一阵又一阵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唐风扑面而来,让人激动、震撼、感动、自豪、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一个神奇之地,能“看见”大唐的璀璨星空,但又不是简单的“看见”,而是一场“洗礼”:让心变成一只小鸟,翱翔于大唐盛世的光辉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泰戈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