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东泉镇南岭底村打月饼 看的人直流口水

赵永红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到了,看看南岭底村民怎么打月饼。该村有这样一个习俗, 就是每当快到中秋节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会打月饼, 或者送人,或者自已吃。 </p> <h3>  你看:妇女们坐在一起包月饼,男人们在笼鏊前烤月饼,院子里弥漫着月饼的香甜味,大家说笑着,其乐融融。</h3> <h3>  他们用笼鏊烘烤月饼很特别,在平遥除了孟山有些村和南岭底外,其它地方绝无仅有,就连离南岭底最近的北岭底村烘烤做法也大不一样。为什么会这么特别呢?据村民们讲,这些村紧邻沁源、武乡、沁县,这几个地方打月饼烘烤用的就是笼鳌,因有不少的姑娘嫁过来,她们自然而然地把这技艺带了过来,逐渐形成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艺绝活。</h3> <h3>  打月饼是个细致活,下面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工具什么食材经过什么工序打月饼的。</h3><h3> 1、先看看打月饼的模子和烘烤用的笼鏊:</h3><h3> 月饼模子,是能工巧匠用枣木等硬质木头做的,花花样样,图样寓意深刻,每个月饼模图案都有一连串的故事散落人间……</h3> <h3>  打月饼用的是专用的生铁鏊子,叫笼鏊。鏊子比较深,上边有盖。盖子上拴着三根铁丝,铁丝系在长木棍上,木棍支在木架上,便于来回挪动盖子。烤制时,在盖子上面点燃柴火,柴火是挑选出来的果木柴,烧下的木炭夹到鏊子下面。把月饼放鏊子里,盖上盖子,上下一起烤,当地习惯叫火烤月饼,预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中秋团团圆圆。</h3> <h3>  2、工序:</h3><h3> 首先和好面醒着,然后开始备馅料。做完月饼馅,面也醒得差不多了。之后开始捏月饼,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烘烤了。</h3> <h3>  和面</h3><h3> 要打成好的月饼,和面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油泼面,另一种是发面,平遥人也叫起面。</h3> <h3>  油泼面:</h3><h3> 史建国家今天打的13斤面的月饼。和面的时候,加麻油3斤,3盅碱面,鸡蛋、茴香适量。先把麻油放到锅里,开小火热,当油烧开泼在面上。再把红糖放到水里融化,之后放在火上熬开,倒入面中。水烧开凉到手能承受为止,把面和好。面要醒到、揉到、稍软一些,等月饼烤出来更加酥脆可口。 </h3> <h3>  发面:就是用"发子"也叫"发头"(平遥话)把面发了,打月饼时把发面里加入适量碱面待用。</h3> <h3>  做月饼馅:</h3><h3> 调月饼馅各家有各家喜好和味道,但都少不了红糖、白糖、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麻油,有的人家又加上了葡萄干、芝麻、玫瑰等,使得月饼馅更有味道。 史建国家打月饼,既有发面的,又有油泼面的。馅料的具体配料比例是:红糖:1.5斤;白糖:1.5斤;花生仁:0.5斤;瓜子仁:0.2斤;核桃仁:0.5斤;芝麻:0.2斤;茴香:0.05斤;麻油:0.5斤。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芝麻等都要先各自炒熟了,然后碾碎,再按自己的口味,加上红糖、白糖、熟面、油一起拌起来即可。</h3> <h3>  捏月饼</h3><h3> 首先在面板上反复的揉面,揉匀后,把面分成大小适中的面剂子,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把馅儿包进去,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的面饼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放进事先刷过油的月饼模子里压实,然后在案板上把模子边缘磕一磕,一个月饼就成型了,再用刷子在月饼的表面刷上熬好的糖汁子。除了月饼外,人们还要捏月牙牙、月葫芦、猴猴等。最后还要捏一个大团圆,图案中有嫦娥奔月、节日快乐、中秋快乐、月芽弯弯等图案,显示人间美景,捧月共贺!</h3> <h3>  烤月饼</h3><h3> 女人们在捏月饼时,男人早已在院子里把笼鏊盖子上的柴火点燃,鏊子内已经达到能烤的温度了。这时用油麻擦了鏊子,小心翼翼地把月饼放进去,用锥子在上面扎几个孔,以防起泡,盖上盖子。炉火的火候必须掌握好。 火既不能温,也不能太旺。烤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时间,必须专人在跟前看着。要反复多次挪开盖子看看月饼的成色,看见月饼烤得上下全金黄了就能出炉。月饼出了炉,老远就能闻见那股子香气。</h3> <h3>  你看!新出炉的月饼,金黄亮丽,饼皮酥脆。咬一口,香喷喷、热乎乎,酥酥的、脆脆的。这样的的传统手工月饼和城市里卖的形形色色的月饼比,更天然、绿色、健康、地道。</h3> <h3>  走进南岭底,闻着的满满都是月饼的香气,离开时,那月饼的香甜味,还弥漫在村庄的空气中。但愿能保护这乡村传统文化,活跃村里的节日气氛。祝愿南岭底的明天圆满美好,期盼家家户户都团团圆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