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10天,7月1日</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一场从历史丰碑到地质奇观的穿越。总里程超过九百公里,路况却出奇地好,公路在广袤的大地上舒展,车流稀疏。我们的女司机显然心情不错,脚下的油门也带着几分豪情,让我们得以在午后便抵达了南苏市。</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到家里什么也不知道。”我不认同。你看在我们车上有的唱着美国西部乡村歌曲,大家说说笑笑,看着窗外的美景,个个精神十足。妻子还跟着旋律轻轻打着拍子,笑着冲我喊:“老公,这趟咱可不是‘上车睡觉’的糊涂游客!”</p> <p class="ql-block">总统山:凝固的美国梦</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就从图片上见过那座镌刻在山石上的丰碑。今天,当总统山(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时,那种视觉冲击力依然让我和妻子屏息。</p><p class="ql-block">天气格外晴朗,阳光洒在花岗岩崖壁上,四位总统——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的头像显得格外清晰、庄严。他们神情肃穆,凝视着远方,仿佛仍在守护着这个国家的理想。每座头像高达18米,细节却栩栩如生,从华盛顿坚毅的鼻梁到林肯深邃的眼窝,都凝聚着雕塑家的巧思与时代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妻子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眼睛发亮:“你看华盛顿的表情,跟美元上的头像一样有气势!”我笑着点头:“是啊,这四位老爷子在这儿守了快百年了。”</p><p class="ql-block">游人不多,我们沿着步道缓缓走近,听着讲解器里讲述着这座纪念碑的建造故事:它始于1927年,动用了数百名工人,历时14年才完成。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这样的工程堪称奇迹。站在山脚下仰望,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是一个国家对其 founding fathers(开国元勋)的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照片描述:“群众传奇”在总统山下排练节目表达对开国元勋的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照片描述:离开总统山途经公路休息站拍摄的汽车销售照片。</p> <p class="ql-block">莽地国家公园:大地的伤痕与壮丽</p><p class="ql-block">离开总统山,我们驱车前往莽地国家公园(Badlands National Park)。如果说总统山是人类意志的体现,那么莽地国家公园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印第安人发现此地寸草不生,仿佛是被赌咒过的恶地,因此得名。恶地(Badlands)这个名字名副其实。这里仿佛月球表面般崎岖的山地,没有葱郁的森林,没有清澈的溪流,放眼望去,尽是裸露的岩层和贫瘠的黄土。雨水和风力亿万年的侵蚀,将这片土地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尖顶的孤丘、深邃的峡谷、波浪状的山脊,色彩从铁锈红到灰褐,层次分明。近26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曾发现过草原狐和濒临灭绝的黑角雪貂。开车途中不时能看到美洲野牛和羚羊。你可不要被这可怕的名字吓倒哦,在这里与“恶地”拍照合影发个朋友圈也不错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公园里停留了一个小时,沿着简易的步道穿行。脚下的路崎岖不平,身旁是陡峭的崖壁,一阵风吹过,带着沙尘的气息,荒凉而辽阔。这种原始、粗犷的美,与城市的繁华截然不同,它让你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p><p class="ql-block">妻子竟然趴在地上拍起了照片。山虽不高,山路崎岖风比较大,她满脸土尘,气喘吁吁地直起身,举着相机给我看:“你瞧这岩层的纹理,跟被上帝用刻刀划过似的!”我递过一瓶水,笑她:“咱这是沉浸式‘吃土’赏景啊。”</p> <p class="ql-block">南苏市:密苏里河畔的宁静</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抵达了有“大泥巴”(Big Muddy)之称的南苏市。这个昵称源于穿城而过的密苏里河,河水常年浑浊,却孕育了两岸的生机。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密苏里河岸边,推开窗户,便是开阔的河面和对岸的城市天际线。景色美得让人惊喜,我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在酒店内外拍照。为了不错过第二天的美景,我特意定了早起的闹钟,准备迎接一场河畔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照片描述:安苏里河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酒店占地很大,是一层平房,看着停车场里复古款式的车,就知道是一家有年份的酒店了,还有个小小的泳池点缀在草坪间。酒店大堂和客房布置了许多老家具,木质的梳妆台、带花纹的地毯,给人到家的温馨感觉,我们非常喜欢。妻子一进房间就感叹:“这地方住着比连锁酒店有味道多了,像住进了美国电影里的乡村小屋!”</p> <p class="ql-block">第11天,7月2日</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密苏里河没有让我失望。朝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将河水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晨雾在水面上缭绕,宛如仙境。我和妻子并肩站在河边,她靠在我肩上:“老公,你这闹钟定得值!这日出比城里的可浪漫多了。”</p> <p class="ql-block">得梅因:玉米地里的明珠</p><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继续向东,前往爱荷华州的首府得梅因。这座城市被誉为美国中西部的“枢纽”,虽然不像东西海岸的大都市那般声名显赫,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州政府大楼是一大亮点,建筑风格典雅大气,尤其是在阳光下,白色的外墙和金色的穹顶显得金碧辉煌,周边的绿地和雕塑也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午后,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一个农场企业,亲身感受了美国乡村的淳朴与宁静。大片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空气清新,让人暂时忘却</p><p class="ql-block">了都市的喧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照片描述:大片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空气清新,让人暂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照片描述:餐前逛逛餐馆边小店,琳琅满目的商品挺吸引人的。</p> <p class="ql-block">朋友周医生指着望不到头的玉米地开玩笑:“难怪美国玉米片好吃,原来地里的玉米都跟‘绿巨人’似的壮实!”妻子笑着接话:“说不定咱今晚自助餐的玉米浓汤,就来自这片地呢!”</p><p class="ql-block">午餐是典型的美式自助餐,餐盘里堆满了烤牛肉、手撕猪肉、玉米面包,还有一大碗浓稠的玉米羹——果然和得梅因的玉米地呼应上了。牛排煎得外焦里嫩,淋着BBQ酱,粗犷的分量和口味,把中西部的豪爽劲儿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端着盘子对妻子说:“这餐吃完,估计晚上不用吃饭了,分量实在太‘美国’了!”</p> <p class="ql-block">温特斯特小镇:廊桥遗梦</p><p class="ql-block">旅程的最后一站,是一个名叫温特斯特的小镇。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提起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很多人都会有印象——这里正是故事的发生地。</p><p class="ql-block">小镇不大,安静而古朴,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我们特意去寻找了那座著名的廊桥(Roseman Covered Bridge)。它静静地横跨在一条小河上,红色的木质桥身,白色的栏杆,充满了年代感。站在桥上,仿佛能感受到电影里男女主角那段跨越时空的深情凝望。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让人不禁沉浸在那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浪漫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妻子望着桥下的流水,轻声说:“要是能在这儿偶遇个‘罗伯特’就好了。”我故作严肃地搂住她:“那我可得盯紧了,不能让你‘遗梦’在这廊桥上!”团友们听了都笑起来,廊桥的木头在笑声里仿佛也温柔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照片描述: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的海报及剧照。</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们从城市的繁华走到乡村的宁静,又在一个小镇的故事里收尾,旅程的节奏张弛有度,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