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景德镇有龙灯,放烟火,放花筒,一家赛一家,越看越爱看。我挽着秋凤的手跟着龙灯,走一条街又一条街。熟识的商家拿出果子、年糕、茶叶蛋,招待这两个小孩。有人问主人,这男孩是谁?“张老爷的少爷。”“这是小姐?”“不,是傅家的姑娘,将来的少奶奶。”秋凤脸上一阵红,低了头,撒开互牵着的手。但是,过一会儿,我们又牵上了。我记得,牵得太久了,手心里出着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恨水散文《看灯有味忆儿时》之中最深情童年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恨水出生于景德镇尚在争议之中,但他祖父曾任景德镇保安军统领,他父亲在景德镇担任过税务职务。确定的是,张恨水在六岁至九岁一直在景德镇读私塾。对景德镇童年记忆散见在散文、小说之中。正如鲁迅对小时候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闰土的童年记忆。张恨水难以忘记童年时期,与他同龄的景德镇的邻家女孩秋凤青梅竹马情感,她的童真、雅致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魂来源之一;昌江河畔帆船、洗衣妇,玩着掷瓷饼、嬉水童趣;陶阳十三里的珠山区,烟囱林立,窑烟随风飘荡,窜走在街头巷尾,尽是陶瓷坯坊和挑坯工匠;还有万寿宫的赣剧段子,萦绕在童年张恨水的幼小心灵。为他日后构建“梦里江南”意象的小说、散文,有话不完的景德镇情怀。</p> <p class="ql-block"> 小说《北雁南飞》女主角的形象源于景德镇邻家女孩秋凤,小说通过其爱情悲剧反应过渡时代的封建桎梏。背景设定融合景德镇三湖镇(今属浮梁县)的风物,如饶家祠堂、私塾、腊梅与桔林等意象。被视为对景德镇周边乡镇的文学映射。</p> <p class="ql-block"> 小说《金粉世家》之中的“恬淡雅静的道家文化心态”也被认为与景德镇自然人文熏陶有关。</p> <p class="ql-block"> 在《旧年怀旧》散文中将景德镇塑造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标本,影响后世对瓷都的文学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桂窗之忆》、《我家不换春联》等散文提及景德镇风物。</p> <p class="ql-block"> 而景德镇的市井韧性则投射于《八十一梦》的民族精神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他晚年写道“几十年光阴,一混就完了。”以景德镇为缩影,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怅惘。</p> <p class="ql-block"> 曾被老舍先生赞其为当代“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的张恨水,他的小说借鉴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笔法,小说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内容通俗,可读性强,又融合时代气息,情节引人入胜,雅俗共赏,很受民国时期各年龄段市民尤其是女性喜欢。</p> <p class="ql-block"> 他对景德镇书写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的独特洞察。他对景德镇的记忆与感悟,主要凝聚在陶瓷艺术的千年光辉、匠人精神的传承困境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文化忧思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他曾在散文中写道:“景德镇的窑火,烧了一千年。烧出了帝王雅趣。也烧出了百姓炊烟,但若只剩灰烬里的余温,便终将熄灭。”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使得他对景德镇的书写超越了风物记录。成为一部关于文明存续的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