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尘封令谕中的吴盘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吴小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盘年,字迪民,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泾县茂林学灌园人。其家族为泾县仕宦世家,累代科第簪缨,在地方颇具声望。吴盘年的生平轨迹,交织着晚清民初的政治动荡、官场生态与家族网络,其仕途起伏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折射出一代地方官吏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盘年的家世背景为其早年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高曾祖吴念恒为嘉庆庚申恩科副贡,官至云南宁州知州;曾祖吴望曾考中道光辛巳科举人,任灵璧县教谕;祖父吴崇寿为道光丁酉科举人,曾任江苏海州直隶州同、邳州知州,并署理赣榆、溧阳、溧水、丰县知县。父吴瞻菁系同治癸酉科举人,拣选吉林知州,历署宾州同知、农安县知县,保升同知,以知府在任候补。这样的家族环境,使吴盘年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熏染仕宦意识。其叔父吴瞻莪为同治癸酉科副贡,任青阳县教谕,保升知县以直隶州知州在任候补;大伯父吴瞻文乃四品衔候补班前通判;二伯父吴瞻廷具同知衔,任两淮补用盐大使,署淮北批验所大使。家族中多位成员在吉林任职的经历,或许为吴盘年后来的东北仕途埋下伏笔。吴盘年之弟吴彝年,字佑民,乃著名书法家吴玉如之父,曾任电报局局长,进一步彰显吴氏家族在地方的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盘年的仕途发展,与晚清捐纳制度密切相关。据《北平泾县会馆录》记载,吴盘年于乙巳年(推测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捐银四两,这可能是其进入官场的初始记录。捐纳虽为清代士人入仕的补充途径,但在晚清财政困窘之际尤为泛滥,吴盘年借此获得官职候选资格亦属时代缩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郑孝胥日记中提及“吴盘年来”,虽未详述会面内容,但郑孝胥时任清政府要职,吴盘年与之交往,反映其已涉足官场交际网络。同年,吴盘年可能已赴吉林任职,因其父吴瞻菁曾在吉林为官,地缘与人脉资源或为其提供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初年,吴盘年担任滨江税捐征收局局长,这一职务使其步入政治风暴中心。民国三年(1914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北洋政府发布《懲處貪鄙不職之宋純燿等令》,揭露了吉林税务系统的一桩丑闻。财政总长根据吉林财政厅长饶昌龄的汇报,指控省城税捐征收局局长宋纯燿、长春税捐征收局局长韩承烈、舒兰税捐征收局局长姚崇寿、磐石税捐征收局局长席素晋、滨江税捐征收局局长吴盘年等人,均未遵守财政部章程将税款解交金库,反而擅自存放于商号,结果因商号倒闭导致公款损失。案件发生后,宋纯燿、韩承烈、姚崇寿三人除已缴纳部分外,仍欠巨款;席素晋与吴盘年虽已全数缴清税款,但仍被认定违规。政府认为此举严重损害国家财政,斥责诸人“贪鄙不职”。最终,宋纯燿、韩承烈、姚崇寿被褫职,并勒令限期清偿亏空,否则查抄财产;席素晋与吴盘年亦遭褫职处分。财政厅长饶昌龄因监管失察、汇报含糊,被交付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议处;涉事商号东嵩龄则被地方官严加看管追缴。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吴盘年的仕途,更揭示民初财政管理的混乱状况——税款存储缺乏规范监督,商号与官员关系暧昧,腐败风险滋生。吴盘年虽未造成公款损失,却因违反程序付出代价,折射出当时官僚体系的制度性缺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税务职务外,吴盘年与吉林政商界关系密切。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间,其叔父吴瞻莪任海龙府知府,多次与东三省总督锡良电报往来,内容涉及垦务、剿匪等要务。吴盘年父子两代深耕吉林,必然积累相当人脉,这或许解释了他能担任滨江税捐局局长之因。滨江(今哈尔滨一带)作为东北开放商埠,税捐征收涉及内外贸易,职位关键且利益复杂,吴盘年之任命可见其受信任程度,但最终亦陷于职务风险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盘年的家族联姻与社会交往,构成其生平另一重要维度。他娶清末文人顾云(字子朋)之女为妻。顾云为南京名士,与郑孝胥、吴鉴泉等交好,育有三女一子:长子顾贞甫(娶吴鉴泉侄女,即吴玉如之姊),长女适吴盘年,次女适吴彝年。这种婚姻关系强化了吴氏与顾氏、吴氏宗亲间的纽带,形成典型的地方士绅联姻网络。吴盘年与顾家的联结,在郑孝胥日记中亦有印证:民国十一年(192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吴盘年自南京赴访郑孝胥,谈及内弟顾贞甫生活困顿,房屋已押予李梅庵(清吏部侍郎李瑞清)家眷,仅靠图书馆月薪三十元维持生计,恳请郑孝胥协助。此事展现吴盘年重情义的一面,即便在仕途失意后仍关照姻亲,同时也反映民国初年传统文人家庭的生计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吴盘年的晚年,史料记载颇如。其女吴静怡的存在,表明他至少有后裔传世。弟吴彝年一脉则通过子嗣吴玉如延续家声,吴玉如成为近代书法巨擘,或许部分继承家族文化积淀。吴盘年生于1869年,卒年不详,但其人生轨迹已然深深烙印时代特征:早年依托家族势力与捐纳制度步入官场,民国初年担任税务官员却因制度漏洞遭黜,晚年融入地方士绅网络,亲历家国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纵览吴盘年生平,他并非青史留名的显赫人物,却是观察晚清民初基层官吏群体的典型样本。其家族五代科第,折射出传统士绅在地方社会的延续性;他的捐纳入仕与税务任职,体现晚清财政制度的运作实态;其仕途中断于民国初年税案,暴露了新时代初期官场积习未除的困境;而他的婚姻交际,则展示士绅网络在时代变革中的韧性。吴盘年的个人命运,犹如一滴水珠,映照出大时代中旧式文人官员的荣辱浮沉。这段尘封历史,不仅关乎个体生命历程,更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息息相关,值得后人追索与铭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