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迎闯王,不纳粮”的起义队伍就要打到京城,即将亡国的时候。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歪脖树下时,他先把自己闺女砍了,就怕她们被敌人侮辱,临死还咬破手指写血书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狠劲儿连敌人都得竖大拇指……。</b></p><p class="ql-block"><b> 但硬气归硬气, 崇祯如果能选,他一定不会选上吊这种让大明灭亡的方法?他有没有想过,自己去世之后是否能够被埋进祖坟?</b></p> <p class="ql-block"><b> 李自成的大顺军冲进皇宫时,崇祯的遗体已经挂在树上两个时辰。起义军士兵扒下他的龙袍,发现内衬补丁摞补丁,这位帝王生前穿的衣裳,竟比普通富户还要寒酸。太监王承恩的尸首就在对面树下,主仆二人的白绫在晨风中晃荡,像极了这个王朝最后的招魂幡。</b></p><p class="ql-block"><b> 攻破北京的李自成,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犯愁。他张贴告示悬赏"献崇祯者封伯爵",结果等来的却是百姓自发用门板抬来的尸首。</b></p> <p class="ql-block"><b> 面对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对手,李自成突然变得束手束脚,毀尸恐失民心,厚葬又怕折了威风。前明礼部主事许作梅出了个折中的主意:"田贵妃墓现成的地宫空着,不如让崇祯两口子挤挤?"这位崇祯生前最宠爱的妃子,两年前病逝时的思陵墓刚修完地下部分,地面建筑还没收尾。</b></p><p class="ql-block"><b> 李自成拍大腿叫好,转头却只批了二贯铜钱买棺材,气得王承恩的棺材还是百姓凑钱买的柳木薄板。</b></p> <p class="ql-block"><b> 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清军铁骑就踏破了山海关。多尔衮带着六岁的顺治入主紫禁城,第一道政令就是"以帝礼改葬崇祯"。</b></p><p class="ql-block"><b> 这不是突发善心,而是精明的政治算计,清朝需要向汉人展示"替明复仇"的正义形象。</b></p><p class="ql-block"><b> 走进今天的明十三陵景区,思陵始终像个不合群的晚辈。它没有长陵的金丝楠木大殿,没有定陵的地下宫殿,连神道都比其他陵短一半。</b></p><p class="ql-block"><b> 但这座最小的明陵,却戴着三副历史面具:</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副是"帝王陵",顺治给它配齐了明楼、宝城,还仿照其他帝陵种上松柏。可惜乾隆年间一场雷火,把"思陵"匾额劈成了焦炭,现在挂的是民国重修的复制品。</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副是"合葬墓",地宫里挤着崇祯、周皇后和田贵妃的棺材,活像前朝版的"三人行"。2019年考古探测发现,田贵妃的棺椁被挤到右侧角落,当年的"借宿"终究成了"鸠占鹊巢"。</b></p><p class="ql-block"><b> 第三副是"政治标本",清朝皇帝祭陵时总要来思陵抹眼泪,康熙写过《过明思陵有感》,乾隆修订过《明史·庄烈帝本纪》。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德军还在思陵前合影"参观战利品"。</b></p> <p class="ql-block"> <b>古代帝王不管是什么结局,其实背后都蕴藏太多的秘密。就是不知道崇祯皇帝上吊之前,有没有想过这些?大明从开创大业到亲手葬送在他手上,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比起那些举手投降的帝王,崇祯算是比较体面的。</b></p><p class="ql-block">(图源网络,文属个人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