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是带着对“华北明珠”的期待奔赴白洋淀,没成想一趟旅程结束,最深刻的记忆不是碧波里的芦苇荡,也不是摇橹而过的渔船,而是景区购物留下的两桩“小遗憾”,也算给往后的出游敲了记醒钟。</p><p class="ql-block">逛景区时,路边小摊上的熏小鱼透着股烟火气,摊主笑着说是当天现做的湖鲜,50元三包的价格不算贵,想着带回去当零食正合适,没多琢磨便买了。可带回家打开包装,一股刺鼻的腥味扑面而来,鱼肉发柴还带着点异味,显然不是新鲜制作,最后只能整包丢掉——那时才后知后觉,只顾着听摊主说“现做”,却忘了查看包装是否完好、有没有生产日期,更没想着先闻闻味道,一时的大意,让这包“湖鲜”成了摆设。</p><p class="ql-block">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三罐藕粉。摊主说这是白洋淀特有的莲藕磨制,比普通藕粉更细腻香甜,100元三罐的价格,想着是“当地专属”便咬牙买了。结果回家后随手在网上一查,同款包装的藕粉在靠谱平台上不过19.9元一罐,仔细看详情才发现,产地根本不是白洋淀,只是印了景区图案的“通用款”。那一刻才明白,所谓的“特产”,可能只是商家贴了标签的普通商品,自己却为“景区专属”的噱头多花了好几倍的钱。</p><p class="ql-block">其实细想,这些教训本可避免。若是当时能多留个心眼,买吃的先查资质、看新鲜度,买“特产”前先在手机上搜搜参考价,或是问问当地居民常去的购买点,就不会为这些“冲动消费”买单。往后再出游,该记得景区里的“特色”或许诱人,但理性比新鲜感更重要,别让一时的大意,给旅途添了不必要的遗憾——这便是白洋淀之行,除了风景外最实在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