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门行| 三十三墟街触摸《狂飙》 历史换了一种方式悄悄流淌

薰衣草

<br>今天才知道,几年前因为电视剧《狂飙》而火爆的三十三墟,原来也属于启明里范畴。三十三墟街是江门的“城市原点”,其名字源于水埗头的33级青石板梯,这里曾是繁荣的集市,见证了江门的百年变迁。从启明里的时光巷子走出来,指示牌显示《狂飙》取景地,那地方我去过(见拙作《江门三十三墟街 《狂飙》使蓬城文化发源地飚游》、《黑白较量 人性复杂 恶来自“权” 善源于人之初》),反正近在咫尺,不妨再过去看看与前两年有何不同。<br><br>刚才坐滴滴车时,和滴滴帅哥用粤语聊天。<br>他问我:你说《狂飙》好不好看?<br>我答:好看,全国都轰动。<br>而他说:作为江门人,我觉得不好看,我们这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哪一件都比《狂飙》里的剧情精彩!<br>此话的深意恐怕不需要我解释了。<br><br>第一次知道"三十三墟街"这个名字,是在热播剧《狂飙》里。高启强在逼仄的骑楼下踱步算计,安欣在斑驳的墙面前与线人低语——那些充满张力的场景,让这个藏在广东江门的老街区突然鲜活起来。当我真正站在那条青石板路上时,才发现电视剧里的"京海市",原来藏着如此鲜活的岭南烟火气。<br><br><font color="#167efb"><b>这里有穿越时空的骑楼迷宫 </b></font><br>再次来到这条街,街还是这条街,但是游人少了很多。居然发现了一面相思墙,相思墙承载着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墙下曾有无数侨属送别远行亲人,他们的思念化作墙的一部分,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离别与牵挂。<br> 走入街巷,抬头望去,三层高的骑楼建筑群像叠起的积木,巴洛克风格的山花雕饰与满洲窗的彩色玻璃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记录着故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三十三级青石板梯",曾是台山人下南洋的起点;最妙的是那些突然出现的窄巷,有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墙上还留着上世纪的手写商铺号——"昌记米铺""裕隆颜料行",仿佛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盹。<br><br>在《狂飙》取景地"高启强强盛集团原址"(现为文创打卡点),铁闸门上斑驳的"诚信赢天下"标语依稀可见。隔壁杂货铺的阿婆会笑着指给我们看:"导演组当时就在那张老木桌拍谈判戏,说要的就是这种'旧得有味道'的感觉。"她柜台里摆着的塑料盆栽和老式收音机,此刻看来都成了最生动的道具。<br><br><font color="#167efb"><b>这里有舌尖上的江湖气 </b></font><br>穿过拱桥来到"水埗头"区域,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凌晨四点就开始蒸腾的猪肠粉店前排起长队,老板麻利地撒上虾籽和芝麻,"剧里安欣吃的那家就是我家隔壁!"不远处飘来黄鳝饭的香气,传统的柴火大灶上,金黄的米饭裹着肥美的鳝段,让人想起剧中反派们推杯换盏的场景。最惊艳的是转角发现的"均安蒸猪"老摊,那可是顺德的一道名菜,上过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用的是传承百年的杉木盒蒸制,咬下去时滚烫的肉汁混着酒香,在口腔里炸开——或许这就是高启兰偷偷给哥哥送夜宵的味道?<br><br>记得跟着本地人去寻"隐藏菜单"。在一条被树荫遮蔽的小巷里,八十岁的陈伯支着煤炉烤制古法濑粉,他说年轻时经常给骑楼里的茶楼送外卖。"以前这条街天天像过年,现在只有拍电视的时候才又热闹了,只是热闹了没多久,现在又冷清了。"他布满皱纹的手 指向二楼某扇红漆剥落的窗户:"那间房啊,拍过抓人的戏!"<br><br>街头近来突然冒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奶茶店,从传统港式丝袜奶茶、陈皮奶茶到台式珍珠奶茶,再到日式抹茶系列,各种新奇口味层出不穷。每家店铺前都站着几位小姐姐,她们热情地端着小巧的木质托盘,上面整齐摆放着巴掌大的纸杯,里面装着颜色鲜艳的奶茶样品。这些袖珍杯装的奶茶分量实在精致,浅浅一口就能喝完,甚至还不够樱桃小嘴的半口量,倒像是专供拍照打卡的精致摆设。与此同时,挂着"强哥猪脚面"招牌的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金黄油亮的猪脚和筋道面条的招牌依旧醒目,但与奶茶店前络绎不绝的试饮人群相比,真正坐下来品尝猪脚面的人明显少了许多,不少店铺里都坐着零星几个食客,显得有些冷清。<br><br> <b><font color="#167efb">这里是时光深处的南洋密码</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font></b><font color="#167efb"><b><br></b></font>细心的你会发现,墟街的建筑藏着许多"混血"细节:希腊立柱上缠绕着牡丹浮雕,罗马拱券内嵌着中式楹联。这正是当年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印记——超过400万江门籍华侨从这里的码头出发,又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故乡。在新市路的一栋民居里,还能看到精美的灰塑仙人掌图案,据说是屋主从墨西哥带回来的设计图样。<br><br>来到墟顶老街的最高处,整片街区尽收眼底。那些高低错落的屋顶像起伏的海浪,而穿行其间的游人,仿佛成了老电影里的主角。有摄影爱好者架着相机等待"最佳光影时刻",几个假扮《狂飙》角色的年轻人跑过青石板路,笑声惊起了屋檐下的鸽子群。这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剧组会选择这里:它既保存着历史的厚重,又生长着鲜活的生命力。<br><br>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会坐在"电影公社"旁的咖啡馆里翻看相册。听说那里玻璃窗上贴着《狂飙》的经典台词贴纸,墙角的留声机放着粤语老歌。服务生端来的陈皮红豆沙冒着热气,甜中带着微微的辛香——就像这座城市的气质,既有千年商埠的沉稳,又有敢为人先的锋芒。 <br><br>三十三墟街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从不刻意扮演"网红"。咋看上去街道显得很凌乱,很嘈杂,但那些爬满藤蔓的墙缝里钻出的野花,骑楼下纳凉闲聊的阿公阿婆,还有突然从某个窗口飘出的粤曲小调……都在提醒着我们:这里不仅是电视剧的场景,更是无数普通人真实生活过的江湖。离别时回头望见"三十三级阶梯"上玩耍的孩童,他们的欢笑声和百年前并无二致——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悄悄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流淌。</div><div><br></div><h5>(2085 图18 2025/9/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