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 创意问答】中国影响力最大的9个自我创作的汉字

郭向星

<p class="ql-block">不说不知道,说了真奇妙</p><p class="ql-block">--中国影响力最大的8个自我创作的字</p><p class="ql-block">作者 大海</p><p class="ql-block">一点一画皆匠心,自造之字藏乾坤。汉字虽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却从未在岁月中停滞生长。从帝王彰显权威到民间寄托情愫,从文人破解困顿到学者简化实用,无数自我创作的汉字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肌理。它们或承载历史记忆,或贴合生活场景,或推动思想进步,成为中华文化鲜活的注脚。且看以下八个影响力深远的自创字,如何书写别样的文字传奇。</p> <p class="ql-block">1.囍:双喜临门的民俗印记</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无愧是中国字之中最喜庆并最有生命力的自创字</p><p class="ql-block">若要评选中国自创字使用频率最高,最受百姓爱戴的魁首字,非红双喜莫属!</p><p class="ql-block">每逢婚嫁庆典,红纸上的“囍”字总能瞬间点亮喜庆氛围。这个由两个“喜”字并列组成的汉字,并非古籍原有,而是民间为寄托“双喜临门”的美好愿景所创造的合体字。</p><p class="ql-block">“囍”字的诞生年代也无确切史料可考,但其背后却流传着一段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相关的传奇故事,为这个吉祥符号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相传,北宋年间,青年王安石赴京赶考,途经某地时,见一户马姓员外家高悬走马灯,灯上题有一副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并言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便将女儿许配给他。王安石虽心生赞叹,却因赶路匆忙未能当即应对。到了京城考场,主考官出的考题正是对下联,上联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见此,立刻想起马员外家的上联,从容对出,一举高中。</p><p class="ql-block">考试结束后,王安石返程再次路过马家,顺利对出了走马灯上的上联。马员外大喜,当即应允将女儿许配给他。新婚之日,恰逢朝廷派人送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捷报,可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双喜临门的王安石欣喜不已,挥毫写下两个并列的“喜”字,寓意“双喜同贺”,贴于门上。从此,“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民间婚嫁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吉祥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满姻缘与顺遂生活的双重期许。</p> <p class="ql-block">关于“囍”字的起源虽无确切考证,但它精准捕捉了中国人对美满姻缘的向往。从宫廷嫁娶到民间婚事,从剪窗花到贴楹联,“囍”字已渗透进婚嫁礼仪的每一个环节。它无需复杂释义,仅凭字形便传递出最直接的喜庆情感,成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民俗符号,见证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开端。</p><p class="ql-block">这正是:《鹊桥仙·双喜庆》</p><p class="ql-block">红笺剪字,良辰结彩,双“喜”并连成趣。民间巧思寄情长,道尽了、姻缘期许。</p><p class="ql-block">堂前燕舞,檐下笙歌,此字家家悬挂。团圆美满映红妆,千古传、民俗温度。</p> <p class="ql-block">2.曌:日月凌空的帝王符号</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无愧是中国字中最出名的自创字</p><p class="ql-block">武则天称帝前夕,为彰显“日月凌空,普照大地”的帝王威仪,命大臣宗秦客创造了“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此字以“明”为上,喻指日月双悬,以“空”为下,象征苍穹浩渺,既贴合武则天对皇权的定位,又暗含其打破性别桎梏的雄心。</p><p class="ql-block">在男权主导的古代社会,“曌”字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权力宣言。它打破了传统汉字的命名惯例,将个人意志与文字创造深度绑定。尽管后世极少有人沿用此字,但因武则天的历史地位,“曌”字成为独一无二的帝王文化符号,承载着盛唐的开放气象与女性掌权的特殊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忆秦娥·御字昭》</p><p class="ql-block">苍穹阔,日月并悬成“曌”字。成“曌”字,御笔亲定,威仪天授。</p><p class="ql-block">盛唐气象融笔墨,女帝雄心藏纸间。藏纸间,千年流转,英名如故。</p> <p class="ql-block">3.biang:关中面食的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是民以食为天中最著名的自创字</p><p class="ql-block">陕西关中地区的“biangbiang面”,因一碗面诞生了中国笔画最复杂的自创字之一——“biang”。这个无法在标准电子设备中完整显示的汉字,仅凭一句口诀便在民间流传百年:“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其简体笔画为42画,繁体为56-57画,</p><p class="ql-block">“biang”字的创造源于生活场景:“biangbiang”是擀面时面团摔打案板的声响,字形则融合了关中地貌、食材与劳作场景——穴字头如屋檐,“马”“长”“月”等部件暗含食材与工具,底部“辶”似推车逛城的情态。它虽未进入标准汉字库,却成为陕西饮食文化的名片,每一笔画都承载着关中百姓的生活智慧与乡土情怀。</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摊破浣溪沙·面字谣》</p><p class="ql-block">摔面声中造字忙,口诀一串记端详。黄河弯里藏食材,韵悠长。</p><p class="ql-block">五十余画凝乡味,千年烟火入诗行。一碗面香牵客梦,忆咸阳。</p> <p class="ql-block">(图:革命样板戏《杜鹃山》柯湘的剧照)</p><p class="ql-block">4.她:性别觉醒的文字革命</p><p class="ql-block">关键词:为半边天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汉语中尚无区分性别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字通指男女,给翻译与表达带来诸多困扰。1922年,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提出借用古已有之却沦为生僻字的“她”,赋予其“女性第三人称”的全新含义,同时创造“它”指代无生物,彻底解决了代词性别混淆的难题。</p><p class="ql-block">这一创举起初引发争议,甚至招致部分女性的误解与批评,认为是对女性的刻意区隔。为推广此字,刘半农创作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传唱后,“她”字迅速被大众接受。如今,“她”已成为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规范了语言表达,更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性别平等的进步。</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减字木兰花·字见初心》</p><p class="ql-block">代词无别,译笔沉吟添困惑。借字新生,“她”字初成惹议声。</p><p class="ql-block">诗歌传唱,巾帼之名终有托。岁月流芳,一纸初心映曙光。</p> <p class="ql-block">(图:革命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p> <p class="ql-block">(图:革命样板戏《海港》方海珍的剧照)</p><p class="ql-block">5.妳:专属女性的称谓温度</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正在大众的认可中蓬勃成长</p><p class="ql-block">与“她”对应,“妳”字作为女性专属的第二人称代词,同样是近代为凸显性别尊重而创造的汉字。在古代汉语中,“你”字通指所有人,无性别之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亟需一种能传递专属敬意的称谓。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妳字并不是由哪个专家发明,而是在群众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自然演变成了大众公认的“标准字”。</p><p class="ql-block">“妳”字以“女”为旁,保留“你”的读音与核心功能,却在视觉上强化了对女性对话者的关注。它广泛应用于书信、文学作品及口语交流中,尤其在港澳台地区沿用至今。这个字虽未完全取代通用的“你”,却以细腻的表达填补了语言空白,让称谓中饱含对女性的尊重与温情。</p><p class="ql-block">这正是:《相见欢·称谓语长》</p><p class="ql-block">言谈何必寻常,著“女”旁。只为佳人专属、语含香。</p><p class="ql-block">书尺里,唇齿旁,意难忘。一点关怀藏字底,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电影《洪湖赤卫队》韩英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6.烤:烟火人间的味觉注脚</p><p class="ql-block">关键词:灵机一动创作,恰如其分表达</p><p class="ql-block">“烤”字如今已是厨房与餐桌的常用字,而它的诞生竟与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关。当年齐白石常光顾北京“烤肉宛”小店,店主恳请其题写店名,大师查阅典籍后发现“诸书无烤字”,便大胆以“火”旁加“考”字创造“烤”字,自注“自我作古”。</p><p class="ql-block">这个字精准贴合“用火烤制”的动作,字形简洁易懂,读音朗朗上口。随着“烤肉宛”的名气传播,“烤”字逐渐取代“炙”“燔”等古词,成为烹饪领域的标准用字。从街头烧烤到宫廷炙肉,“烤”字承载着中国人的味觉记忆,将烟火气融入了汉字体系。</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如梦令·炙肉题字》</p><p class="ql-block">炉畔肉香飘溢,店主求书相请。无字可寻踪,火畔“考”成新景。</p><p class="ql-block">传神,传神,烟火入字留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南京长江大桥)</p><p class="ql-block">7.砼:工程领域的实用革新</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追求实用简化</p><p class="ql-block">1953年,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在教学中发现,“混凝土”三字笔画繁杂(共三十笔),学生记笔记时耗时费力。为提高效率,他创造性地将“人工石”三字合并为“砼”,既取“人工合成的石头”之意,又将笔画缩减至十笔,极大方便了记录与交流。</p><p class="ql-block">这一自创字很快在建筑领域推广开来。1955年,《结构工程名词》正式推荐“砼”与“混凝土”并用;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明确其法定地位。如今,“砼”字已成为工程图纸、学术文献、建筑施工中的标准术语,从课堂笔记的小创新,成长为推动行业交流的实用文字。</p><p class="ql-block">这正是:《破阵子·筑字为基》</p><p class="ql-block">粉笔讲台凝思,“人工”化作“砼”形。十笔取代三十画,一纸蓝图记分明,工程传捷音。</p><p class="ql-block">岁月见证实用,规章认可其名。不是文人闲弄墨,却是匠心助建程,藏着真智慧。</p> <p class="ql-block">8.“冨”“章”:世家传承的笔墨哲思</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联字相辅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山东曲阜孔府大门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传为明代李东阳撰联、清代纪晓岚书写,联中两字的特殊写法藏尽世家智慧——上联“富”字宝盖头下少却一点,作“冨”;下联“章”字一竖贯通“日”部,直抵“立”下 。孔府大门对联实拍图中,这两字的笔画取舍清晰可见,成为“天下第一家”独特的文化印记(配图:山东曲阜孔府大门楹联近景,清晰展示“冨”“章”二字特殊写法)。</p><p class="ql-block">从文字源流来看,这并非随意改写:《干禄字书》早将无点的“冨”收录为“富”的俗体,宋四家书法中不加点的“富”字甚至多于加点者 ;“章”的贯通写法也属古代书法通例。而在文化寓意层面,其深意更值得玩味:“冨”之缺笔喻“富贵无顶”,既暗合孔府与国同休的世袭尊荣,更警示后人莫以富贵为终点,当以德行传家;“章”之竖画象征“文章通天”,彰显孔子学说穿越时空、与天齐老的文化地位。</p><p class="ql-block">这种书法创作中的“刻意为之”,将家族期许与文化自信融入笔墨,使楹联超越了装饰功能,成为孔府“诗礼传家”门风的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这正是:《鹧鸪天·联藏深意》</p><p class="ql-block">圣府门联映日红,纪公笔墨见真功。“冨”无顶点藏清训,“章”有通途贯道风。</p><p class="ql-block">承世泽,启文翁,字间风骨韵无穷。不随俗笔循常法,留与千秋论变通。</p><p class="ql-block">从帝王御字到民间俗体,从文化革新到实用创造,这些自我创作的汉字印证着:汉字从来不是僵化的符号,而是随生活生长、与时代同行的生命体。每一个字的背后,都藏着创造者的巧思、时代的印记与文化的基因,让古老的汉字体系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说到中国的自创字,有几个常识向大家介绍:</p><p class="ql-block">一、中国最权威的字典有哪几部?</p><p class="ql-block">概括起来讲共有三部最权威的字典:</p><p class="ql-block">第一部《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汉语字典是**《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撰,成书于公元100年。</p><p class="ql-block"> O编撰背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是中国首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典。</p><p class="ql-block">​O核心价值:首次确立“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构造理论,通过分析字形阐释字义,为中国文字学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O收录规模:共收录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按文字形体和偏旁结构分为540部。</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康熙字典》。</p><p class="ql-block"> O编撰背景:清朝康熙年间官修,于1716年编撰完成,因由康熙皇帝下令编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O核心价值:是中国古代收录汉字数量极多的大型字典,在汉字考证、释义等方面参考了大量前代典籍,对后世汉字研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O收录规模:共收录47035个汉字,远超《说文解字》,按214个部首编排,释义详细且引用众多文献佐证。</p><p class="ql-block">第三部《新华字典》</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现在所有人都在用的字典。</p><p class="ql-block">O编撰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汉语规范化,满足扫盲和教育普及的需求,从1950年8月开始编写,1953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迄今已修订十余个版次。</p><p class="ql-block">​O核心价值: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规范型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倡导引领者与宣传贯彻者,对汉语的字形、读音、部首、笔顺等方面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汉语规范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O 收录规模:不同版本收录字数略有差异,如1962年第三版收录汉字8000个左右,2011年版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p> <p class="ql-block">二、中国字可以自已创作吗?</p><p class="ql-block">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知道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三、自创字的条件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社会的承认。就像是一个婴儿的诞生,没有这两个条件新字就不可能成活、成长。</p><p class="ql-block">四、自创字是怎样存活的呢?</p><p class="ql-block">从以上九个自创字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自创字一共可分为三大类情况:</p><p class="ql-block">第一类是社会特别需要,便水到渠成的创作出来。像囍字、她字、砼字。</p><p class="ql-block">第二类是权利的创作。最典型的是武则天创作的名字曌。这样的字在史料典籍中还有一些,但并不流行,或者说流行不广。</p><p class="ql-block">第三是文人为特殊的需要而创作的字,比如说孔府门前的那副著名的对联,创作了“冨”和“章”字。</p><p class="ql-block">遵循这些规律,一些社会需要的字,将来还会被创作出来,并且慢慢为社会所接受。这是中国象形文字的一大特点,不像欧美国家的拼音文字,定型以后再不会有新的创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请问:</p><p class="ql-block">普通百姓可不可以自己造字?</p><p class="ql-block">个人造出来的字,要经过国家批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