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国庆假期,我没有选择远行,而是在这座住了几十年的小城里漫步——从中山公园经过朝京门来到惠州西湖,走了一条最熟悉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最熟悉的印象,是在这里的羽毛球场打了好多年球,然后,球馆拆迁了。</p> <p class="ql-block"> 正准备快步穿过公园,去往朝京门的城墙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出物——是我太久没逛这里了吗?不知何时竟然拔地而起,建了一个展馆。</p> <p class="ql-block"> 透过透明的玻璃地板可以清晰的看到地下的明、清、晚清的府衙遗址,梌井、排水系统,很是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张惠州明代府衙的架构与功能图,突然想到了“内宅妇人”,原来深居深宅是这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 行色匆匆,来不及细细考究,因着天色已晚,匆忙赶往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惠州宋代已有城墙,至明洪武廿二年(1389)扩城重建,开惠阳、横岗、西湖,朝京、合江、东升、合源等七门,城墙"东北带江,西南萦湖",已有固若金汤之势,朝京门更有"惠州天堑"之称。此后城墙曾多次维修,原城墙最高约8米,最厚约7米,以红石条为基础。上砌青砖,内夯实土。民国十四年(1925)后逐渐拆毁,现尚存上米街口至渡口一段,1990年公布为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惠州城市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朝京门,别有一种沧桑、厚重之美。</p> <p class="ql-block"> 站在朝京门下,我第一次认真地观赏朝京门,每一块城墙都像连接时光的节点。想起苏东坡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今虽不是荔枝季节,但这份归属感,在走过大半生后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小城在悄悄变化着,两江四岸的风景如画;一个又一个的口袋公园美化着城市的角角落落、提升着市民的生活品质;老街区多了几家书屋,让人多了几个去处,东坡公园更添了惠州的文化底蕴;而水东街的热闹非凡、祝屋巷的繁华再现令人目不暇接,但生活的底色从未改变——晨练的太极、午后的茶香、傍晚沿着湖边散步的人群,都还是记忆里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这个石狮子应该不是《红楼梦》里贾府门前“唯一干净的石狮子”罢?</p> <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一座城市的热爱,恰如苏轼所言,是在寻常日子里品出的真味。当我穿过熟悉的街巷,在西湖长椅上看夕阳把水面染成橙红,忽然明白:不是这座城市变了,是我看它的心境深了。这种“常逛常新”的惊喜,源于岁月沉淀后的目光,能在一草一木里读出更丰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暮色里的石拱桥,依然是拍照的宠儿,桥头巨大的古榕树的气根在微风里轻摇,像长者拂须。</p> <p class="ql-block"> 这“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真谛,就融在这温柔暮色里。</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注意到,这黄昏暮色里的凉亭,棱角是如此的分明。</p> <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城像一本翻不厌的书,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半城山色半城湖,既是地理风貌,更是生活哲学——一半留给热闹与生长,一半留给宁静与守候。</p> <p class="ql-block"> 走得再远,终究会回到这样的山水之间。因为真正让人安心的风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每日走过的寻常巷陌,在终于懂得欣赏的此时此刻。</p> <p class="ql-block">与诸君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