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北欧(6,穿越半岛)

风无影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1日晨。今天是北欧之行的第四天,我们的行程是从波罗的海西岸的斯德哥尔摩出发,途经瑞典最大的淡水湖维纳恩湖,最终到达挪威首都奥斯陆。</p> <p class="ql-block">从地图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穿越斯堪迪纳维亚半岛南端的漫长旅程。全长约600公里。</p> <p class="ql-block">说起我们这次的行程,途经的国家也是形态各异,芬兰,爱沙尼亚,瑞典,丹麦属于欧盟国家,但芬兰和瑞典在俄乌战争前都不是北约国家,挪威冰岛是北约和申根国家,却非欧盟成员,倒是上世纪的90年代才独立建国的爱沙尼亚才是成色十足的北约,欧盟+申根国家。图片是瑞典高速公路,和北欧多数国家一样,这里的高速公路基本上双向四车道。限速110-120,路上的车辆密度不大,没见过拥堵情况。</p> <p class="ql-block">今天从斯德哥尔摩出发不久就开始下雨,且越下越大。这多少会影响到心情,毕竟这么大的雨,在户外是没有观景的兴致的。</p> <p class="ql-block">停靠的瑞典高速服务区。这里的服务区占地面积很大,不太可能出现像东大节假日里常见的服务区进出困难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也有大量电车充电桩。</p> <p class="ql-block">北欧,特别是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洗手间大多是单人封闭式的,男女通用但只能单人使用,这虽然是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当地性别平等意识和对隐私的注重,尽管这明显是低效率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综合的厨余垃圾处理平台。</p> <p class="ql-block">如期到达了维纳恩湖,刚才还风雨大作,突然间就雨过天晴。</p> <p class="ql-block">维纳恩湖是瑞典最大的湖泊,位于瑞典南部维纳什堡和卡尔斯塔德之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面积约5650平方千米,是北欧最大、欧洲第三大、世界第28大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停靠的位置大约在卡尔斯塔德西边的一个巨大露营营地边上。</p> <p class="ql-block">我对大而无当的水域一向期待不高,常听武汉人说东湖比西湖漂亮,原因就是因为水面更大,听的我有点莫名其妙。维纳恩湖作为自然景观,大小对审美意义不大,可以欣赏的主要还是其未被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状态。</p> <p class="ql-block">从资料上看,我们所处位置的湖对面(应该是目光无法抵达的范围,湖实在太大了),有一个拉科城堡,据说是白色城堡,非常漂亮。但我们离得太远,根本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湖畔的斯皮肯渔村是欧洲最大的淡水港之一,以手工艺品和当地美食闻名。维纳恩湖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自由从事非商业的钓鱼捕鱼。因为欧洲人几乎不食用淡水鱼,所以商业捕鱼主要应该是工业用途。</p> <p class="ql-block">维纳恩湖水域辽阔,湖岸线蜿蜒曲折,有2.2万多个岛屿散落周围,还有悬崖、礁石、沙滩等。湖的东南岸Kinnekulle山脊,可俯瞰大湖全景。其湖水清澈湛蓝,周边森林茂密,是瑞典乃至国际上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近50种海鸟和湿地鸟在此繁殖生活。我们到达时阳光正好,但湖面的风力还是不小。</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的露营营地,每年夏天,有大量瑞典人开房车在湖畔度假。</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在烧烤。</p> <p class="ql-block">午餐安排在湖边的八福客栈。</p> <p class="ql-block">由导介绍说,这里的中餐还算不错。按照行程,本来今天中午的午餐是自理的,昨天斯德哥尔摩游玩后,大家建议把昨天的晚餐与今天的午餐对调,看来这是一个好主意。</p> <p class="ql-block">餐厅的主人还爱好收藏,店里面摆放了不少他收集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不同年代的打印机。</p> <p class="ql-block">才几天不吃中餐,很多团友的胃已经很不舒服了。看到这种菜式,心情一爽。</p> <p class="ql-block">烹饪技术其实一般,但确实比西餐更好消化。</p> <p class="ql-block">餐后的天际蓝得有点假,凛冽的空气吸进鼻腔,带来一丝冰甜的通透。雨后万物被洗刷得焕然一新,满是目泥土和青草的鲜香。</p> <p class="ql-block">方先生拍到的草地蘑菇🍄,其中红色这款让人想起小时候常听的女巫诱骗小公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和没被改造过的自然相拥,似乎一直是北欧人的理想。在这里去感同身受很能理解他们的动机。</p> <p class="ql-block">维纳恩湖,蓝天,白云,绿树,碧波。</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随拍路边的加油站。瑞典也有不少风力发电设备。白左的很多理念在瑞典都很有市场,这两天那个环保少女又坐船去加沙行使人道主义去了。</p> <p class="ql-block">开始接近瑞典和挪威的边境。虽然在欧洲大陆的申根国之间穿行过很多次,但这次过境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是从欧盟国家进入了非欧盟国家。</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在入境时有两个标识,一个是申报通道,一个是非申报通道。由于瑞典物价明显低于挪威,过关的未报税货物必须清关交税才能入境,我观察了一下,不时会有大货车进入申报通道,但小客车几乎没有申报的,应该也有不少人从瑞典向挪威通过小汽车载货过关,但挪威方面并不严查。</p> <p class="ql-block">挪威不加入欧盟猛一听挺让人费解,毕竟其经济与欧盟深度绑定。但从历史来看,挪威曾长期受外国统治,1905年才正式成立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意识强烈,不愿意将过多国家权力让渡给欧盟这个超国家机构。</p> <p class="ql-block">1972年和1994年挪威先后举行了两次关于加入欧盟的公投,结果分别以53.5%和52.2%的比例否决了入盟提案。近年来民意调查显示,尽管部分城市精英阶层支持入盟,但总体而言挪威民众依然偏向于维持现状,认为目前的欧洲经济区模式已经足够,无需进一步整合。</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挪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欧盟的共同渔业政策要求成员国共享海洋资源,这会使欧盟其他国家渔船进入挪威海域作业,对本国渔业构成威胁,渔业界强烈反对加入欧盟。</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与挪威的界碑。碑上的文字是“SVERIGE”,在瑞典语中意为“瑞典”。旁边的标杆上的“Norge和 Noreg”是挪威的名称(分别为挪威语和新挪威语写法),清晰地划分了两国的边境。</p> <p class="ql-block">“1887”明显是一个年份标记,是瑞典和挪威两国划定边界、明确主权范围的历史见证,但其实早在1751年,两国就签署了《斯特罗姆斯塔德条约》,基于1738-1751年的实地调查和谈判确定边界,1752-1765年期间树立了大量界碑(图片中的界碑就是其中之一,刻有“1887”可能是该界碑的维护或确认时间)。这里又有一次导游的误导,他说1887是挪威建国的年份,其实挪威独立建国的确定时间是1905年6月7日,这一天挪威议会通过决议,正式解散与瑞典的联盟,宣告独立。同年10月26日,瑞典正式承认挪威独立,挪威至此完全实现国家主权独立。</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刻意在边境小做停留,是感觉不到从欧盟进入非欧盟国家边境的,那感觉大抵和从中国一个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一般。</p> <p class="ql-block">进入挪威后其实就离奥斯陆很近了,窗外经过一个湖泊。</p> <p class="ql-block">到下午七点多,天似乎更加湛蓝,水也变得清澈。</p> <p class="ql-block">进入市区时,隔着车窗玻璃拍出的照片都有如此鲜艳的色泽。再来说几句我和挪威的渊源,早年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时期有一部名剧《娜拉》当时风靡一时,作者叫易卜生,他就是挪威人。一个大学同窗曾在挪威学习工作过,非常认同这个地方。如今挪威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连续多年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完备 。该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第12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鱼类出口国 。富得流油啊。</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抵达奥斯陆的第一站是游览挪威国宝级公园维格兰雕塑公园。维格兰雕塑公园位于奥斯陆的福洛格纳(Frogner)区 。福洛格纳区历史上一直是奥斯陆的高档住宅区,至今仍是该市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其豪华住宅、高端商店和餐厅而闻名,拥有挪威最高的房地产价格。此外,福洛格纳区还靠近公园、码头,建筑风格迷人,且在19世纪就是上层阶级的首选住宅区,许多宽敞的庄园现在已成为大使馆、外交使团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街边的住宅大多典雅端庄,以极简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纯净的外观,大面积的玻璃窗将自然景致毫无保留地引入室内。内部空间开阔明亮,通体采用原木、石材等天然材质,保留着温润的纹理与质朴的触感,营造出恒久的温暖与宁静。设计上摒弃一切繁复装饰,功能性与美学高度统一,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挪威人挺喜欢这种踏步电动车。后面都是私家大宅。</p> <p class="ql-block">维格兰雕塑公园位于奥斯陆西北部,占地约50公顷,是历史更为悠久的福洛格纳公园的一部分,以挪威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公园内共有192座雕塑,总计650个人物雕像,全部由铜、铁或花岗岩制成,这些雕塑是维格兰在1906年至1943年间创作的。这是公园入口的维格兰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进公园大门,正对着的就是一块硕大的草坪。公园有一条长达850米的中轴线,正门、生命之桥、生命之泉、圆台阶、生命之柱,生命之环都位于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草坪的两侧都是参天大树形成的森林。</p> <p class="ql-block">到达生命之桥后就进入了一个由雕塑铸造的世界。石桥两侧各有29座彼此对称的铜雕,刻画了不同年龄、性别人物的生活百态。</p> <p class="ql-block">公园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人的生与死”这一主题,通过雕塑群展现了人类从婴儿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雕塑以裸体艺术为载体,体现人的线条美、形态美和情感美,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品“愤怒的小孩”。虽然体量不大,但生动逼真的神态和充满故事性的背景,让它成为了游客们争相合影的焦点。当然,导游先入为主的介绍也让我们更关注他(几百件作品确实也无法逐一欣赏)。</p> <p class="ql-block">维格兰将一个孩子最真实、最不加掩饰的情绪爆发瞬间凝固了下来。小男孩紧握拳头、跺着脚、张着嘴嚎啕大哭的神态,让每个观者都能感受到他那种纯粹的愤怒和委屈,仿佛能听到他的哭声 。堪称童年时期天真与情绪化的完美代表 。</p> <p class="ql-block">这是桥上的雕塑之一。雕塑中男女与孩童在环形结构里交织,展现生命的循环与延续,体现了维格兰对“生与死”“生命传承”的思考,是公园中表达生命轮回主题的经典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草坪上大片的禽类,不知道是什么鸟。</p> <p class="ql-block">《舞女》,雕塑呈现一位女性舞动长发的姿态,展现出充满活力的动态感,是维格兰表现人类情感与生命活力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人体姿态和生命律动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在车上导游就开玩笑说,公园里有一个雕塑名字很长,叫“一个不多,两个不少,三个凑合,四个正好”。他指的就是这个作品“愤怒的男人”(也有说叫玩孩子的男人)。</p> <p class="ql-block">雕塑展现一位男性与多个孩童互动的动态场景,孩童们或被举起、或在嬉戏,体现出孩童的活泼好动与成人在其中的状态,是维格兰对人类童年活力与人际互动的艺术呈现,反映出生命早期的热闹与张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公园的喷泉广场,位于公园中轴线石桥与圆台阶之间,是公园景观序列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喷泉由下层圆形基座和上层大碗状结构组成,大碗由多个人体雕塑支撑,水从大碗边缘倾泻而下。作品展现了人类在生命循环中的力量与联结,从整体结构上看,这座喷泉位于公园850米长的中轴线上,是连接“生命之桥”和“生命之柱”的重要环节,又称“生命之泉”。</p> <p class="ql-block">喷泉的中央是由六名体格健壮的男人共同托举起的巨大水盘,泉水从中喷涌而出。这组群雕极具力量感,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承托人类存在的集体力量。</p> <p class="ql-block">喷泉的四壁装饰着一系列浮雕,这些浮雕并非随意排列,而是系统性地描绘了人类从婴儿出世、经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直至老年和死亡的全过程。它们就像一幅连环画,直观地展示了生命单向、不可逆的流动,与流动的泉水意象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在喷泉的四个角落,各设有五组青铜制成的“树丛雕”。这些雕塑巧妙地将裸体男女与树木的形态融合在一起,人物仿佛从树根中生长出来,或与树枝缠绕。这强烈地暗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共生共息的关系,寓意我们的生命如同树木,植根于自然,并从中汲取养分。</p> <p class="ql-block">喷泉四角的树丛雕并非重复,它们各自象征着人生的一个特定时期:天真活泼的儿童、情思奔放的青年、劳累艰苦的壮年和垂暮临终的老年。这四组雕塑与四壁的浮雕相配合,共同组成了人生的四幅画面,强调了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与状态。</p> <p class="ql-block">一个常被游客忽略但极为精妙的细节是,喷水池周围的铺道是用黑白花岗岩拼成的长达三公里的迷宫图案。维格兰以此比喻人生的错综复杂——生命之旅如同行走在迷宫之中,充满选择、转折与未知,而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常态和必经的风景。可惜我们也没有被提醒关注到这个匠心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穿过喷泉后,又是大片的草坪,很多当地人在公园里休闲息憩,或者锻炼身体。</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整个公园雕塑系列的高潮部分——生命之柱。高17.3米,由一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上面有121个裸体人物浮雕,创作过程耗时14年。</p> <p class="ql-block">这块巨大的花岗岩来自挪威的海尔顿市,经过驳船运输和人力搬运才抵达公园现址。维格兰为此搭建了专用的脚手架高塔,持续围绕石柱进行创作。</p> <p class="ql-block">柱身上121个相互缠绕、奋力向上攀登的人体,构成一个强烈的动态螺旋。这个设计通常被解读为人类对光明、天堂或精神升华的集体渴望与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去,浮雕中的人物情态各异:有的充满力量地向上攀爬,有的显得挣扎甚至绝望,有的则在相互扶持。这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人生旅程的复杂面貌——既有激烈的竞争与倾轧,也有温暖的协作与扶掖。</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与周围36组花岗岩群雕共同构成环形剧场式布局,这种设计强化了人生历程的主题。而公园最后部分的"生命之环"由人体连接成空心环,象征人生的完美与永恒,概括了整个园区的主题,这与"生命之柱"形成首尾呼应。</p> <p class="ql-block">环绕生命之柱的每一级台阶上都有多组花岗岩石雕。</p> <p class="ql-block">他们展现了诸如夫妻争吵、亲子互动等具体的人生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百态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公园雕塑群中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品,并未直接展示生命的形态。该雕塑将天文仪器与星座元素结合,体现了对时间、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公园整体“生命循环”的主题相呼应,暗示生命在时间与宇宙中的存在维度。</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尾声,生命之环。</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环”最核心的寓意是生命的循环往复与永恒不息。这座由七个成年人和儿童身体相互连接、交织而成的青铜圆环雕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心环 。它直观地象征着生命的旅程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个体生命的结束也意味着新一代生命的开始,人类便是这样世代相传,生生不已 。这与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呼应着大自然四季轮回的规律 。</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环”通过人体连接成完美的圆形,也表达了维格兰对生命最终状态的思考:尽管个体生命充满艰辛与挑战(如生命之柱所展现),但生命整体在宇宙中却能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圆满 。它提醒人们,生命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整体 。</p> <p class="ql-block">从公园的游览顺序来看,“生命之环”位于近千米中轴线的尽头,扮演着总结与升华的角色 。游客的参观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浓缩的生命之旅。</p> <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有生之年第一次如此集中地观看同一个人且同一主题的雕塑作品,心中确实充满了震撼。维格兰雕塑公园最独特的美,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生命体验。当你漫步其中,那些青铜或花岗岩塑造的形象——天真嬉戏的孩童、热恋中的青年、劳碌奔波的中年、垂暮沉思的老人——仿佛都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生命的各个片段。这种强烈的共鸣,让艺术欣赏升华为一场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太阳西沉,在返程路上,可以更多地从光影中欣赏公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从高点拍摄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泉多角度看树丛雕。</p> <p class="ql-block">纵观维格兰雕塑公园,它的顺序是:</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桥:展现了人生百态的日常片段。</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泉:寓意生命的滋养与不同阶段。</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描绘了人类充满挣扎与努力的向上攀登。</p><p class="ql-block">最终,当人们走到“生命之环”面前,之前所有关于出生、成长、情感、奋斗和衰老的体验,都归于一种圆满和循环的深刻感悟 。有作家将其生动地比喻为一部生命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以回旋曲式预示着生命不会终结,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环环相扣,人类生命循环不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