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儿时中秋节

依依

<p class="ql-block">明天是中秋节,正好妹妹昨晚从上海女儿家回来了。我们决定和妹妹、妹夫及大侄儿,一行五人一起回老家,陪哥哥姐姐一起过节。</p> <p class="ql-block">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核心意义在于以月圆象征团圆,承载家庭团聚,思乡怀亲,庆祝丰收,感恩自然的传统。我们就围绕这一核心力量走起来。</p> <p class="ql-block">中秋时节,硕果累累。在这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多少游子归家心切,大多数人早早安排好日程,就是天南地北,路途遥远,也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路。一个个会从四面八方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回想儿时的中秋节,那场景又在脑海出现,虽然不能与现在相比,可与父母亲人一起过,那热烈又热闹的气氛,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自制的美食,摆满餐桌。粉食有:状元糕、盖粑、糕粑、包心圆子等,记得父亲最爱吃包心圆子,里面是黑芝麻粉,外面滚上一层糯米,他老人家亲自动手,那情形又在脑中浮现。炒货有:香瓜子,葵瓜子、毛栗、黄豆等。这些孩子们爱吃的,大人们总会在节日之前备好,除了自家人吃之外,还要准备客人来访,作为回馈之礼。</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要吃的这些米粉,得手推石磨在推拉中磨出来,或脚踏碓板使碓头在石臼中一下一下舂出来,现在想着,真不容易呀!</p> <p class="ql-block">籼米粉,糯米粉也有一些高粱粉 ,经过妈妈们的精心制作,各家各户口味不同:甜的、咸的,甚至辣的都有;形状不一:圆的,菱形的、桃心的任你挑。看着这些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美食,孩子们一个个等不及,而妈妈们仍然是忙个不停,赶时间操作。</p> <p class="ql-block">“熟了,孩子们来吃哦!”随着母亲的一声吆喝,在一起玩的孩子们一个个飞奔而来。母亲又说:“别着急,烫着呢。”可孩子们按耐不住:抽筷子的、拿碗的、争先恐后地往碗里夹,还有不怕烫,直接手抓的。母亲一边叮嘱着孩子们别烫着,一边帮孩子们拿,好欢乐、温馨的场面啊!</p> <p class="ql-block">母亲帮孩子们忙一阵过后,又马不停蹄的往邻居家送 。农村就这样,你来我往,趁热尝个鲜,换个口味。邻里乡亲淳朴友爱,有啥好吃的,总是相互赠送着,虽然人家不差这一口,但这优良传统在邻里乡间一直在延续着。</p> <p class="ql-block">有条件的人家,也会宰只鸡,杀只鸭,钓条鱼,称点肉。来庆祝中秋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一切准备就绪,就待中秋节当日中午的正餐,像这样传统的佳节里,我的父母亲还会早早的把外婆、姑奶奶,老亲老戚的接来过节。吃饭是有讲究的,长辈亲戚要请他们坐在进门右手边的主位,一家人长幼有序的坐着。一桌坐不下,小孩子则另坐一桌,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赏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大屋场,几十户人家,都来到道场赏月,喝茶、嗑瓜子、吃月饼,大人们三五成群谈天说地、翻经博古。有会唱山歌的就扯几嗓子;有讲鬼故事的越听越怕;有讲谜语的越猜越着迷……小孩子们嬉戏打闹,那场景、那画面,现如今回想起来,都会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时代在发展,经济在飞跃,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享受的层面也在不断提升,年轻人的需求也不一样。而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我们,已是爷爷奶奶辈了,对过往的生活经历,不管是酸甜苦辣,都感觉值得回味!也是人生经历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在孩子家住得多,难得今年中秋节还在家,女儿已买好了10号回上海的票,得趁这几天有时间,与妹妹一起回老家,和姐姐一家来个小团圆。因为孩子们不能一一回来,让我们这次小聚共同举杯,庆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中秋快乐!</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那架老磨还在,我站在旁边,看着侄孙和小孙女在玩,多像我们小时候推磨的样子啊。风从耳畔掠过,孙女的马尾辫随着节奏一甩一甩,笑声像银铃洒在院中。</p> <p class="ql-block">老屋后墙边,那盘石磨静静地卧在断墙上,石面布满深深浅浅的沟痕,木柄斜搭着,像一位歇息的老农。我伸手摸了摸,凉意从指尖传上来。记得那时父亲推磨,我在旁边添米,一圈一圈,说着学校的事,讲着村里的趣闻。磨声吱呀,像一首老歌,把日子碾得细碎而绵长。如今石磨不再转动,可每当看到它,耳边就响起那熟悉的声响,仿佛还能闻到新磨米粉的清香,混着灶火的气息,飘在中秋的风里。</p> <p class="ql-block">对面村口老屋的石臼,偶尔也会用用,讲究的人也会舂米粉、芝麻粉之类的,人们那动作沉稳而有节奏,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剪影。这场景太熟悉了——小时候每逢中秋,母亲也是这样天不亮就起来舂米粉,为的是让包心圆子更软糯。如今机器一响,几分钟就碾好了粉,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少的不是力气,而是那份在重复劳作中流淌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墙角那副脚踏碓也还在,木杆与石臼相连,踏板已被踩得光滑。小时候我总爱偷偷上去踩两下,结果差点摔下来,被母亲数落一顿。这工具看着笨重,可舂出来的米粉就是香,做出来的糕粑软糯不粘牙。现在村里几乎没人用了,可它就那么静静地立着,像一位沉默的老人,守着一段不再喧闹的岁月。我轻轻碰了碰木杆,它微微晃动,仿佛还存着当年的力气,也存着我们一家围灶而作的笑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