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高版本的自己

上海市商务委陳海蓉🦋蝴蝶妈妈

<p class="ql-block">  远方,远方,以手牵我, 一如引导盲者。——题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清晨早起,走到户外看桂花开了没有,因为今年天气的原因,估计“八月十五桂花香”的盛景是不可能存在了。但站在桂花树下,我不禁想起林清玄的《新鲜的桂花茶》,作者从个人经历落笔,于平凡日常中捕捉细微之美,体悟人生真味。文中对“新鲜桂花”的执著,实则暗喻一种人生态度:唯有心灵保持鲜活,才能守住生命的本真芬芳。即便秋深花落,只要我们不失去感知美好的能力,明年的桂花,便永远值得期待。是的,当那杯桂花茶氤氲起袅袅香气,木栅院落里的那棵桂花树,仿佛就在心间悄然“还魂”。</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虽仍是假期,总觉得自己比上班都忙、都累。干活干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整个一天的时光好像只囿于厨房和庭院。做好早饭吃完,收拾完毕就得准备午饭,忙完午饭,稍微午睡半小时又要开始洗菜、做晚饭,然后洗碗。上午打扫屋子里里外外,下午再打扫一遍。打扫完房间又开始洗衣服、晾衣服、叠衣服。全套做完才得以休息,然后给自己煮一壶茶,边喝边看书,今天看《了凡四训》。</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作者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书中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有人说这是一本千古奇书,虽然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该书用了四个章节: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讲述了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又怎么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曾听人用大白话来读《了凡四训》,这样可以更清晰更明了地知道如何从生活中正心正念,如何化怨气养正气,如何提升心性和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 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他精通皇极数预测未来,说他有当官的命,孔先生告诉袁了凡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时寿终在家里。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测。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变命运,遂努力改命,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了凡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他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让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还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买棉絮呢?”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如此贤德,能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子孙没有福报了!”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他在致友人书中,还用“上报朝廷,下酬知己,无负生平报国之心”来明志。他把每日所做之事,用正负数字标示善恶,毫不遗漏记录下来,以自省自律,改过迁善。他还提议“每人各置一籍,每日所行之事,或善或恶,随手记之,月终一会,出簿互观”。他以清廉俭朴要求自己,以慈和仁爱对待百姓,以恭敬谦逊对待上级,以光明正大和睦同僚,以礼仪法度训教生员士子,以赏罚分明管理县吏差役,以至真至诚感动天地。他还以民众之心为心,所作所为皆利民惠民。他遍访乡里,关心百姓疾苦,饥时给粮,寒时送衣,遇到卖儿女者,他捐银赎回。他体恤民生,重视生产,劝农兴农,轻徭减赋,弛禁缓刑,为百姓脱厄解困。他疏通河道,筑堤防涝,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并引来优良稻种推广,为无数百姓开启救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他躬行教化,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典范。他总是说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说,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他首先自己做到。他廉洁奉公、克己爱民,以其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他平易近人,不尚威严,却不失威信。他尽职尽责,加强吏治,既严格要求下属,强化其责任心,又如朋友般关心体贴,时常教导,给予爱护与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使袁了凡与同僚保持着良好关系并赢得其信任,也使当地官员的整体面貌和行政状况得到改善。袁了凡为官以清廉为原则,常告诫同僚:“大抵人生财禄,原有定数,贪者枉自秽污,而终身不能得一毫非分之物,廉者落得清修,而终不失吾命中所有之财”,故“我辈既号同心,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p><p class="ql-block"> 他力行节俭,对日常生活有详细规定。如,约定每次宴会,只备五样菜,不许宰杀牲畜,“随时鲜果,或用一二,不得过丰”,倡导谈诗书礼乐,或商讨解决民间疾苦,不说他人是非和鄙俗之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历代先贤的民本思想、明德之志、勤勉精神和廉洁操守。他的为政风格,可用一个“廉”字来概括,廉惠、廉能、廉明、廉直,这是其成功之道。他秉公断案,为冤枉者开解,对罪犯不严刑逼供,而是教导向善,谕之以理,责之以义,使其发自内心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他常给狱囚讲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事理,犯人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池审慎用刑,注重以儒家伦理教化民众,甚至悉心照料囚犯的饮食起居。当地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全县“官民和谐,情同一体”。</p><p class="ql-block"> 袁了凡上忧国事,下怀黎民,以德治民,依法行政,革除积弊,深得民心。很多人家供奉其画像,每日供饭上香,用敬神一般的礼遇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他离任时,除了几大箱书,身无长物,几乎没有路费。父老乡亲十里相送,络绎不绝,从早上拜别到晚上,船还无法启航,场面感人。他离开才十天,当地民众追思感恩不已,自发筹资出力为其修建生祠,祭祀不辍。</p><p class="ql-block"> 了凡从甘于宿命、抗争宿命到摆脱宿命的奋斗经历,感动了诸多名流大儒。曾国藩年轻时,就是读了《了凡四训》,才奋然振作,精勤砥砺,终成擎天伟器。这本书就这样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被誉为"中国三大善书"之一。可见,定数也可以逃脱,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p><p class="ql-block">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言:“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意思是说,只要我们留有一口气,还活着,滔天的罪恶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从前有人一生作恶,到了临死的时候,方才悔悟,发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详地善终。他说:“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因为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他又说:“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意思是说:“一定要时时知道自己的不对,天天能改正过错;如果一天不知道不对,那就一天安于自是的境地,一天没有改正自己的过错,那就一天没有进步。”他还说:“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即,犯了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改过要从心开始。《了凡四训》及后说:“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远方,远方,以手牵我, 一如引导盲者。”今晚手中的这本《了凡四训》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就是通往远方的地图。因为,一个人若总是习惯于从现在看向未来,自然越看越焦心,越看越恐惧。如果倒过来,你拥有一种从未来,从生命的尽头回望现在的眼光,你会立刻发现,现在的每一刻,其实都无比珍贵。生命的最终完成,需要有一种觉悟。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时候获得这种觉悟,都不算太晚。回看袁了凡的前半生,因为算命先生的话,放弃了作为命运掌舵手的权利,任凭自己在人世的海洋中浮沉。直到遇到云谷禅师,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才彻底将他点醒。每个人的命,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努力追求而得。你有什么样的心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决定了你得到的结果。云谷禅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世间所有的功德福报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内心摒弃恶念,修善行,自然就会顺利通达。</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我们承担了很多角色,不仅是妈妈,也是妻子,女儿,媳妇,不仅有职场的艰辛,也有家庭的琐碎,总会有许多的困扰。而内心的力量,是我们穿越困境的关键。向内求,不断觉察、反省自我,并从言行上加以修正,是一个人的成功的根本;相反,向外求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命运寄于外界,最后往往是蹉跎了光阴,庸庸碌碌,一无所得。能量低、想躺平、情绪 emo 是人生常态,但学会接纳、调整,以爱和勇气面对,便能冲破阴霾,迎来曙光。不妨了凡智慧做真善美的自己,一起用理性的认知感性的生活,遇见更高版本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