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大讨论】N0.1 悬梁刺股非为苦,心向往之即为乐——从《送东阳马生序》新解“快乐教育”

星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昵称:星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28399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网络(致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音乐:月亮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快乐教育”成为时代热词,许多人望文生义,将其曲解为无压力的纵容、无条件的满足,似乎学习就应是一场轻松愉悦的田园牧歌。在这样的语境下,“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人刻苦求学的典故,便常被视为“快乐教育”的反面教材,是压抑人性的“痛苦教育”的缩影。然而,这恰恰是对“快乐”最肤浅的误读,也是对人类奋斗精神最深刻的背离。</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快乐教育”,其核心并非是消除外在的“苦”,而是点燃内在的“乐”——一种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期盼而产生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初中文言经典《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明代大儒宋濂求学的故事,便揭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悬梁”式的苦学</span>背后所蕴含的、与“快乐教育”精神高度契合的内涵:当内心充满对目标的向往时,奋斗过程中的一切艰辛,都将化为精神上的无上乐趣。</p> 一、快乐的态度:从“以苦为手段”到“向内求甘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基本逻辑:“头悬梁,锥刺股”的重点,不在于“悬梁”和“刺股”的生理痛苦,而在于主人公为何要选择这种极端方式对抗困倦。其行为的本质,是一种为了达成更高层次目标(求知、改变命运)而采取的、克服生理局限的手段。这与运动员为了突破极限而忍受肌肉酸痛,科学家为了攻克难题而彻夜不眠,在精神内核上并无二致。他们并非“以苦为乐”,而是“为乐忍苦”。</p><p class="ql-block">这种“乐”,正是孔子所言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最高境界。它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对所追求事业的极致热爱与沉浸。当一个人被这种内在驱动力所主宰时,外部环境的舒适与否便退居次要。苏秦用锥刺股,不是因为他享受疼痛,而是因为与昏沉睡去、荒废光阴的“痛苦”相比,保持清醒、向理想再近一步的“快乐”要强烈得多。这种“为理想扫清障碍”的决绝,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昂扬的快乐态度。</p> 二、快乐的方法:从《送东阳马生序》看“心中乐之”的实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理解这种化苦为乐的教育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辩驳的范本。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劝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快乐教育”方法论的现身说法。宋濂向我们展示了,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时,一个人如何通过纯粹的精神追求,实现学习中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宋濂求学之路的“苦”,可谓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b></p><p class="ql-block">家贫无书,只能借阅手抄;天寒地冻,砚台结冰,手指僵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这幅画面,其艰苦程度不亚于“凿壁偷光”。在求师路上,他更是备尝艰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b></p><p class="ql-block">背着书箱,穿着破鞋,在严冬的风雪里跋涉,脚上的皮肤都冻裂了却毫无察觉。如果仅看到这里,这无疑是“痛苦教育”的铁证。然而,宋濂紧接着给出了他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解读“快乐教育”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b></p><p class="ql-block">——因为我心中有足以让我快乐的东西,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吃穿用度不如别人。这个“足乐者”是什么?是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是聆听老师教诲的欣喜,是每日精进的成就感。正是这种巨大的精神愉悦,完全覆盖了肉体上的所有不适。宋濂的方法,就是用精神追求的“增量”,去对冲物质条件的“减量”。他的快乐,源于求知过程中的每一次顿悟、每一次解惑,这是一种高级、持久且任何外力都无法剥夺的快乐。</p><p class="ql-block">这才是“快乐教育”的正确方法论:教育者(或自我教育者)的核心任务,不是为学习者铺就一条柔软舒适的康庄大道,而是帮助他们找到那个能让其“心中乐之”的奋斗目标,并点燃他们对这个目标的热情。一旦热情被点燃,学习者自会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甚至将克服困难本身,也视为一种乐趣和挑战。</p> 三、快乐的结果:从“分数与地位”到“精神的丰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这种“苦行僧”式的快乐教育,最终会导向怎样的结果?许多人认为,“头悬梁”们的目标功利而单一:金榜题名,加官进爵。这固然是事实的一部分,但远非全部。如果只看到这个结果,就如同只看到登山者登顶的照片,而忽略了他们沿途欣赏的风景和挑战自我后获得的内心成长。</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快乐教育”,其结果是复合型的。首先,它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孙敬、苏秦、匡衡、宋濂,他们都通过苦读改变了自身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这证明了奋斗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p><p class="ql-block">但更重要的,是超越功利的精神层面的结果。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他们磨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专注沉静的品格和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宋濂在文末告诫马生:<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b>他对比自己和太学生的优渥条件,指出的核心差异不在物质,而在“心之专”。这种在艰苦中锤炼出的专注与心性,是任何安逸环境都无法赋予的宝贵财富,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精神资产。</p><p class="ql-block">反观当下一些被误读的“快乐教育”,一味强调过程的轻松,其结果往往是培养出心志脆弱、缺乏耐性的学习者。他们或许能在顺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一旦遭遇真正的挑战和枯燥,便极易放弃。而经历过“为乐忍苦”过程的人,其内心是丰盈而坚实的。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分数,更是一种“我能掌控我命运”的自信与从容。这,才是“快乐教育”最宝贵、最持久的成果。</p> 结语:在奋斗中寻找真正的快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励志典故,非但不是“快乐教育”的对立面,反而是其精神内核最生动的注脚。它们与宋濂“心中乐之”的自白一道,共同诠释了“快乐教育”的真谛:快乐,并非源于外部环境的安逸,而是源于内在目标的驱动;教育的使命,并非是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而是要激发他们扫除障碍的勇气与热情。</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奋斗故事,不再只看到悬梁的绳索、刺股的尖锥和凿壁偷来的灯光,而要看到学习者那灯下闪烁着渴望的眼神,看到那份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重燃这种精神之火,引导学生找到能让他们废寝忘食、甘之如饴的志趣所在。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中,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体验到那种源于奋斗、终于实现、深沉而持久的无上快乐。</p> 感谢阅读,㊗️您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