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周明的《在乎每一只鸟》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百花园。”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每一位教育者的心灵。当我把目光投向自己所在的乡村小学,这句话的分量愈发沉重。我们这里,有留守儿童、有单亲家庭子女、有发展迟缓的孩子——他们就像书中描绘的那些各不相同的“鸟儿”,有的羽翼未丰,有的歌声独特,有的飞翔缓慢。然而,在资源匮乏的乡村教育现实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那条“流水线”,批量处理着这些本应被珍视的独特生命。<br><br> 乡村小学的现实困境是具体而微的。师资不足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多学科教学,无暇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普遍缺失,许多孩子放学后便处于教育的“真空状态”;教学资源有限,缺乏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专业支持;评价体系单一,仍然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那句“在乎每一只鸟”更像是一种奢望。<br><br> 然而,周明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这些基层教育人指明了一条实操出路。这条路不需要等待上级的资源倾斜,而是可以从明天就开始的自我革新。<br><br>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学生个性图谱”。在新学期初,我尽可能为班级里每个孩子建立详细的个性档案,不仅记录学习成绩,更记录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情绪变化等。我班上的小泽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但通过个性图谱,我发现他对画画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和了解。于是,我请他担任班级“绘画角”的负责人,他在这个角色中找到了自信,这种自信也慢慢迁移到了学习上。<br><br> 其次,实施“微光计划”。乡村孩子可能缺乏城市孩子的多种才艺培训机会,但他们有着与自然亲近、生活自理能力强等独特优势。我每周设立“微光时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可能是会做一道菜,可能是认识田间的各种植物,可能是照顾弟妹的耐心。小沫是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中等,但在“微光时刻”她展示了为家人做菜的技巧,当她匀净利落的切出土豆丝并呈现美味的那一刻,她在同学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敬佩。<br><br> 再者,构建“村落支持网络”。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我想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退休教师、有专长的村民、返乡大学生组织起来,形成教育支持网络。我们学校可以邀请村里会木工的老爷爷开设手工课,邀请返乡过节的摄影师教孩子们摄影基础。这些课程不仅能丰富教育资源,更让孩子们看到了知识的多样性和本土文化的价值。<br><br> 此外,推行“进步可视化”评价。改变单一分数评价,将学生的品德发展、习惯养成、劳动技能等都纳入评价体系,并通过“成长树”等形式让进步看得见。下一步,准备在我们班级后墙上做一棵“成长树”,用每一片叶子记录孩子的一个进步,可以是“主动帮助同学”,可以是“不怕困难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发现了春天的第一朵花”。<br><br> 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我们可能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室,但我们有广阔的天地作为课堂,有淳朴的乡情作为滋养,有每个孩子身上蕴含的无限可能。践行“在乎每一只鸟”的理念,不是要求我们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唤醒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初心——看见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成就每一个。<br><br> 夜幕降临,我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脑海中浮现出班上那些孩子们的面孔:有总是考第一却不太合群的小班长,有学习吃力却特别热心劳动的大个子,有父母外出打工、性格内向但画画很有灵气的小女孩……他们每一只都是独特的鸟儿,都值得被看见、被倾听、被珍视。<br><br> 在资源有限的乡村学校践行“在乎每一只鸟”的教育理念,我们基层教育者能做且必须做的,就是成为那个识鸟、懂鸟、护鸟的守林人,让每一只鸟儿都能在自己的季节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唱出生命中最美的歌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