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

邓友华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当生活万象接踵而至的时候,有多少感受难以言表,只能借几十年前的老歌来一诉衷肠。《八月桂花香》(即《尘缘》),就是这样伴随了我三十多年的老歌;那些歌词,每一句都道出了我的人生况味。<br><br>       再接再厉新旅程<br><br>  2025年4月12日小魏来电话,问精神文明时袁启彤的照片好像很少,有一张在做卫生的。我说是有一张,还有一张北京会议时和李鹭英几人的合影。她让我发给她,她这下要去馆里加班。<br>  我点出袁启彤那篇来看,将那两张照片保存了发给她, <p class="ql-block">还附上美篇。我自己点出美篇来看,回想起与袁的缘分与交集。看到小魏有留言,附北京会议的照片:“这张你是从哪里拍到的?”我即打电话过去说,是在《麒麟山的回响》,是袁送给杨庆桢的签名本。我当时想留着,后面觉得在你那更需要就给你们了。是三十周年时市里开了个座谈会,请了北京的专家来,出了这本书,挂袁启彤的名字。她讲你真的是活字典。她去找这本书。我说找不到就找出书的东家市里要。她说就是他们来找我们要的。</p><p class="ql-block">  我还点出写张起丁那篇来看。</p><p class="ql-block">  半上午再将昌平昨天发来的农林录音转换文字贴文档上,然后边看边过一遍。下午接着弄。前面点过录音文件是9个,而文字是6则。乡和村前面关于后岩矿产产权纠纷和更前面关于岩洞读书和文化传统与最适合中小学生郊游的小镇部分没有。</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再保存录音文件,并在手机上点出来听。说的更好,转换成文字是粗略的,不传神了。这不适合文章,倒是我如果想写美篇便更好用,就是有某种顾忌便没想写了。</p><p class="ql-block">  小魏那篇没被推荐但势头很好,一直在升高,到21点已经5132了。引子有被推荐,但上升得更慢,才772。小魏这篇的奇遇让我从引子开启创建副本再放美篇的航程,已经想逐章往上放,一天一章,向阅读总数300万进军。这下有新的奔头和盼头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将第一章副本放上去。</p><p class="ql-block">  看到昌平发瘟疫的文章来,我先另存了,再点出来看,错别字随手改正并加黄色,后面要保存时存不了,是只读的。</p><p class="ql-block"> 弄好《瘟疫》,再想后面忙什么。接着昨晚的思绪往下想,意识到自己又进入一个新旅程的重要节点,想得也就更全景一点了。</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为续写下去,去查以前写到哪里,是到《走在红尘俗世间》,2月9日左右。再后面将2月9日以后的生活贴上“6-24”文档,然后删减压缩,逐渐成形。</p><p class="ql-block">  4月14日马玉太来电话,说看到昌平那的文档你们都写了很多了,我说是很多了。他说五一能不能把书稿头两个单元叫仁华刷出来。我说五一还有好些天,文稿再凑一下,还差的就空在那,要不然就整本刷出来,再来讨论要怎么改。看书稿很花时间的,召集在一起开一次会议也不容易。我问要刷几本?他起初说是两本,后面说三本。想东家要一本翻阅一下,还要给林主席一本。</p><p class="ql-block">  我接着剪文稿。做四节,硬压到14页。到中午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再看照片配图,然后放美篇。忙这些忙得有点累。</p><p class="ql-block">  晚上打电话给昌平。我说了马玉太来电话的情况,商量着那就已有的整本刷出来,缺少材料的地方空着待补,刷个四本。还说小学和实践学校的材料已经来了,比较简单。等下发给我。我说农林部分,那天的录音文字是口述的,做不了文章,还得他们给具体的时间、数据等材料。昌平随后将两个学校的材料发来了,我看是很短的,也贴上书稿,简要的也行,好过没有。</p><p class="ql-block">  操作时我看到陈蕃发和源河各自写农业中学的,有重复,也有人数上的不同。想想两个都留着,让他们看看怎么处理。</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先忙教育部分,来的材料上字太少了,只能先这样,就是得配照片,不爱开口,就上网检索小学的照片,但意外看到有岩前中学官网上面的介绍文字是可以用的,便复制下来贴上去,然后编辑。照片也有一张。我想起王远耀那篇有几张毕业照就去美篇上弄下来,再分几处放上去。</p>   我打电话问源河要农业中学的照片,说只有同学送参军的合影,写着农中,我说也行,你给我。我性子很急,马玉太叫五一刷出来,我在赶时间。后面发来,我看到上面的字没拍齐,叫他重拍过。后面我等不及是先剪前面一张贴上去。他再来电话说一下子找不到,去找同学拍。他找到另两张,一是小学的毕业照,一是70年代送干部荣调合影,背景有万寿岩。我说行。发来后就放上书稿,一在小学,一在彩页。还在网上找到一张小学的,两张实践基地的。再加上农中的,这一章已经像样了。   下午再忙书稿。弄后两篇的引言和版面,竖的照片后面选择了奖状和铜牌,比其他更有荣誉感的板块作用。再给后面各章没加引言的加上,最后两章是大事记和诗页,就觉得没必要加了。<br>  又忙一天,没空弄吃的,只煮最简单的冷冻水饺吃,但工作效率出来了,书稿剪得很有样子了。连测绘图的位子都给留住。就是这天才发现,小市政区地图应该在前一个双数页。<br>  14点多看到小涵留言:“邓老师,我回福州工作啦/在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时间去三明拜访老师们”。<br>  我回图案表示高兴的心情。<br>  19点多先打昌平的电话,聊这天忙的事情,他讲小学字还是太少。我说先这样。我感觉陈蕃发的教育沿革要留住,后面的几个学校给什么稿子就什么稿子,代表着后面的情况。还说到农林部分归结起来是四个,岩矿、活性碳厂、水泥厂和自来水厂。可以叫源河写农业中学那样各写一篇,要附照片就是了,没场景的有单位名称的合影也行。两人再商量着企业部分怎么弄。<br>  4月16日上午想到篇首要横跨两页这事,前面设计的是从目录留下一个双数页,感觉这样不对,还是自己解决,起始单数页加上前言就行了。就去前面的稿本中找出来贴上去。<br>  下午收到源河的老照片,并留言:“这是岩前四脚亭的浮桥。”<br>   “什么时候拍的?”<br>  “是在1964年拍的”。<br>  我便来电脑上操作,找位子贴上去。还调整其他的。<br>  昌平也随后发来,两人还差不多同时发退伍军人表来。我点出来看,太详细了,有个人信息和部队番号,这样不行的。我找出《列西记忆》来看,像他们干部那样简略的就行。<br>  打昌平的电话没接,后面打过来。通气了情况。还说到我想到,样书我也要刷一本,要不然人家说起来我不知在哪里标,还要给李顺亮刷一本,我是按他改动过的目录来编写的。<br><br>    三明市非遗学会换届盛典前后<br><br>  4月18日早上醒来就看美篇点击数,已经上瘾了。<br>  我想起此前说到在瑞云洞庙里自己抽到的签诗,就去查,头一次没查到,后面点文章来看,找到时间,是2018年4月12日。<br> <p class="ql-block">  我再查见过签诗受到鼓舞后面的努力,就是将“另一条人才长链”的后两位庄孝钦、林域生写掉,再就是筹划实施第1部收尾的高潮戏两个单元,一是写岩前的“万寿岩:从古到今的文脉”,二是“陈景润实验小学”。回头看去,真是神仙指路,我是在那以后有意识地在美篇上一章章边走边唱连载出去。反响先是本地后是全国性的,也主要在美篇上。</p><p class="ql-block">  下午看新要放的一章刚巧是袁和杨那章,就借势提早放上去。</p><p class="ql-block">  4月19日上午想到下午要开会,按理上午要去布置会场的,没看到微信上的通知,打电话给林纪福也没接,就再打给林仁华,说他在叫车拉牌子下去,我10点到那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我换衣服出去了。在路上有下小雨,也没回头来拿雨伞,用包包顶在头上出去。</p><p class="ql-block">  到天元饭店和仁华一起上6楼。其他人也在。会议室人家在用。大家在商量场地和其他事项。训树说,下去找间包间坐着商量,中午就在这吃饭。人家用完我们就接着布置。随后大家就到五楼,商量主席台、授牌等会务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饭后仁华叫帮忙整理牌子。按名单顺序排好。</p><p class="ql-block">  没午睡下午连住干活腿就会酸了,要经常坐椅子。</p><p class="ql-block">  会议如期召开,按议程推进。中间休会取消,接着往下。</p><p class="ql-block"> 会后在大厅后面的屏幕前照相。</p>   入席前树坤就说我们是坐一桌的,牌子上写着名字,15桌。那就刚好了。可以说话商量编书的事情。后面昌平也坐这桌。<br>  回家后将“地灵人杰先贤榜”放上“历史时光机”。 <br>  4月20日上午看到邓享荣写的三明市非遗换届的美篇,刚看完就接到他的电话,我们聊了一会,说他写的又快又好。<br>  4月21日马玉太来电话。讲五一期间会出来。他说样书好时打电话给他,他从福州再回三明。<br>  傍晚去天元列东饭店501餐会。新班子的人大都到场。<br>  昌平说明天去旅游,28日回来,约30日去岩前。我讲我明天去找仁华排其它横跨两页的篇首版面,等你回来去过岩前后补充些材料进去,再五一期间去找文印店拼版打印。<br>  晚上回家后自己独处,头脑里波涛翻滚,却无处言说。有想到最近抓住的抓手,让自己有力量再苦斗下去。当晚把《陈景润是我奋斗的榜样》放上去。<br>  4月22日早上先开电脑看岩前书的封面目录和正文,然后拷在一三标厂新U盘上,再坐车去城关。<br>  先去凤岗里找一老邻居拿请帖,然后去找仁华排版面,封面封底、满血双页照片和另三篇篇首双页,排好后发给我。<br>   4月23日看过版面后,再回望小魏那篇重发美篇以后的生活,想昌平回来前的这些天是不是要发个生活流的美篇。<br>  后面新建文档,贴了11页,看过后没劲弄,后来还是蛮做蛮去压缩到7页半。<br>  这天发杨庆桢即被精选,自己点出来看,眼泪都看出来。<br>  4月24日再熬时间。因昌平出去旅游,这下岩前书没材料弄不了,我又不爱求人,也不爱出去,就窝在家里,编写不了东西就大多时间花在美篇看点击数上。这天总数上210万了。<br>  引子在新圈子没反应。便将第一章放上读书笔记分享会的老圈子。而且想好了,碰到头个话题被精选的篇目,要怎么选择。<br>  晚上看到源河发来企业发展概述的文稿来,并留言:“这个初稿我还没有给我村80年以来的村书记看过,待他们看后如有改动再发给你们。”<br>  我发几个图案表示收到。<br>  我保存后再点出来看,写得不错,已经很全面了。只改动个别错字和符号,贴上书稿,再校对原来书稿上的,然后留言:“你写的岩前变电站跟三元区志上写的岩前变电站是一个单位吗?那上面的数据是这样的:(略)”<br>  “我写的变电站是我们村的。三元区志写的变电站应该是我写的建在淳化坂的变电所。”<br>  “那这个数据就不敢加上去了”。<br>  4月25日先看昨晚编好的农林。决定此篇在正文中按大文章排但列出小节名,在目录上出现小节名让其像条目。配图也理清。<br>  还想到开闽的配图,觉得正文上照片太多了,剪两页到彩页去。这下有16页了,只空个把张照片的空位。还弄张内页封面。<br>  4月26日上午继续观察着美篇点击数。这天新的副本集上10万了。总数在212万。<br>  下午去新田路送请帖。往台阶走上去,过了一门口往巷子拐弯,好熟悉的场景,己是三明城区仅存的旧年代痕迹了。<br>  傍晚先放《最壮观的落日》。重看得自己再次落泪。<br>  4月27日没出去,在家呆着。想这部能散能连的书稿是命运所致的起点,关注这些自然会沉浸在过去之路。我钻研中国当代文学史大几十年,自己走成现在这样自媒体的写作者也无话可说。<br>  快10点时源河发文章定稿来,我一则则贴后面去核对,知道了改动在两个地方。<br>  快12点时源河再发三张老照片来,还附言:“第一张是我村96年参加三元区歌咏比赛获第一名。/第二张是村送他们去三明水泥厂培训的第一批骨干人员。”<br>   “最好要有哪一年?”<br>  “最后这张是知青和我们在小湖的合影。河中有个小墩就是奴婢墩。/是85年送去培训的”。<br>  我也将老照片贴上彩页。且两张大桥的调前面一点,按时间轴来,并有意识地两页一组,就更有样子了。<br>  4月28日上午接到志在四方的留言要电话号码,我即发过去,他回复是福建电视广播的某记者要采访我,让他直接跟我联系。我回复说好的。<br>  接到昌平的电话,我问回来了吗?说回来了。讲明天去岩前。<br>  大部分时间看手机,昨天换话题的杨庆桢那篇尽管又是精选但看的人不多,倒是师妹和新圆伯的人是多的。看各篇的数量,大约平均在7000左右,个别突出的过万,还有比较个人命运的像外公和我自己的两篇就在两三千到四五千之间。比前几年在北京时头一次放话题要高一些。我因为写的时候就是能散能连的,谋篇布局时纵横交错的安排在这时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埋下能让人看下去的伏线,能给读者看《南渡北归》那种连载的感觉。<br><br>       再去岩前后开刷样书<br><br>  4月29日一早,赶着去岩前。<br>  小车停在源河家外面。先去他家,等树坤来后再去老人队。 <p class="ql-block">他们找到一块石碑,是黄家的,好像是讲财产的。他们已经拉来放在草地上。我们没进办公室,先去看石碑上的字。树坤拿来上次剩下的面粉,不够,昌平叫再去买三五两来。我叫昌平涂面粉前先拍照。石碑此前是被拿去垫在什么地方,有些字被磨掉了。还被什么重型车辆碾压过,断成了两块。</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忙时我有照相。</p> <p class="ql-block">  9点多接到电话,是省台编导的,说5月10日在泰宁举行一个活动,里面有沪明的内容,想请我参加。我当即就问是5月10日吗?他说是。我说那这天是我侄儿结婚,我小叔叔老早就跟我约好这天要去帮忙。他表示遗憾,说文案写好了,沪明部分不熟,帮忙他看一下。等下我们加微信,他再发给我。</p><p class="ql-block">  我加了他微信,再将美篇专栏发给他,还把《时代三明》的《三元往事》专刊电子版也发给他。他语音留言:“你侄儿的婚姻跟沪明有关吗?”再发节目文案过来。</p><p class="ql-block">  我先将语音转换成文字看到后回复:“那倒没有,他找的是本地教师”。然后再点出文案来看。看到有错别字,随手就截屏了圈出来改正过,再发过去。我看到写我那部分,前面是摘自纪录片中的简要介绍,然后让我出场念一首在三标厂时写的诗,再说一个故事。我便将《烟雨濛濛三标厂》发给他。</p><p class="ql-block">  邓书记和一小伙子也来现场。小伙子还拿手机给我叫帮忙照相。昌平涂过面粉后用手压抹上去,字迹就更清楚多了,大部分文字已经能辨认出来了。这是黄十万的财产碑,讲田从哪到哪是他的,山林从哪到哪是他的,等等。我跟昌平说,这碑很有意思,这就是历史,照片和文字都可以放到书上。后面去找个人字梯来从高处往下拍照,有阳光在碑面上,还找把大雨伞来遮住。</p><p class="ql-block">  忙好后大家去老人队办公室。昌平说我看黄氏族谱有没有那块石碑的碑文,你跟书记汇报一下。我便跟书记和小伙子讲编写书的情况。我从前几天马玉太来电话说起,讲过年后就开始动手了。上次开会时李顺亮有将目录顺序改动过,他把目录给我了,林日上还抄正了一份给我,一共是十二章。我选的是李顺亮的目录,更有逻辑关系。就是我将其分成四个单元。还有我把“翠云书院”从“古今教育”中抽出来,放到第一单元,单元名就叫《三源之地》。我概述和头一单元有放美篇,有听到一些反应。讲概述和头一章有些重复,后来我听从昌平的建议,把第一章取消了,就用概述做第一章。我一路讲下去。到这下彩页和正文大框架差不多都出来成形了,还缺少的材料暂时空着,位子留着以后再补,先把她刷出来,让大家看看这样的框架行不行。</p><p class="ql-block">  讲到11点多,昌平那边全翻过一遍,没那碑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去吃饭,饭后我和昌平去源河家泡茶。</p><p class="ql-block">  不久,树坤也来。大家一起顺着昌平的话头聊地名。从四个自然村朱山、吾家村说起,一路往下。</p><p class="ql-block">  后面昌平讲开车去吾家村看看,就去了。那条路就是以前去做翠云书院田野调查时的路,是半中间从右下方走的。车过水库后路太陡,就停下车,然后步行上去。</p> <p class="ql-block">我一路腿都很酸,要找各种地方坐一下再走。是一路咬紧牙关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到了那看到现场,更有感觉。</p><p class="ql-block">  下山到车上以后,一路讨论,讲到上下村时,我说应该是因聚族而居的原因,杨姓一族当时人数众多一个上村住不下才选了距离不远的下村,是因为杨姓一族因什么原因迁走后,其他姓氏的人再迁来,就不能叫杨家村而是叫吾家村了。上村下村影响不大就延用下来了。昌平觉得这一说成理。商量着不切碎,就此写篇整体文章,篇名叫《岩前地名考略》。</p><p class="ql-block">  送他们到本点后,我们就回程了。路上商量着照片补些上去,明天就去文印店了。</p><p class="ql-block">  到明珠花园刚下车时,听到昌平接个电话,是某人去世的消息,他非常吃惊的样子。挂了电话我问是谁?说是老姜头。我说可惜了。我还想找他听讲他的故事。这下问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心里一直想着省台编导的事,到19点左右打电话过去,说不好意思,今天去岩前,下午又去自然村,山高没信号,要打电话都打不了。我讲情况和建议。如果要念一段文字,最好的是那段“连绵的青山”,好穿梭十八家迁明企业。还有写胶合板厂结尾的点题段落,写迁明企业对于三明城市文化的作用,是最到位的。我把两段文字和所在的美篇发给你。还有如要视频,当时黄敏导演想让我穿梭时拍了好些镜头,你们同个单位,他们拍的你们应该可以用。还有,你们如果实在想要一个人出镜,可以找傅振华,我把他的手机号码发给你。后面,我一一发上,连同写傅振华的《迁明企业中祖孙三代的故事》及纪念册上的傅家照片和说明。</p><p class="ql-block">  4月30日马玉太来电话,说已经到三明了,问书稿什么时候能刷出来?我说晚上去刷,看明天后天能不能刷出来。</p><p class="ql-block"> 给他这么催一下,我就抓紧忙书稿的事,把昨天的照片放上去,地名考略打上字占个位子,可以先刷出来了。下午便去文印店泡着弄书稿,先刷四本。到快17点时才好。</p><p class="ql-block">  我拿出来在人行道墩子上坐住再给马玉太打电话。讲好后等了很久,才坐上19路车。然后把书送到列东街东新5路红绿灯处。送到时我都急切地坐花圃边上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比昨天下午还疲累,想坐一下的间距比昨天还更短。感觉到身体在断崖似的衰退。</p><p class="ql-block">  坐1路车回程。中间有下车休息一会,打电话,看书稿,接电话,再上车回来。车很满,我先站车头位置,面前驾驶座后面正好有个箱子,我把样书放上面看刷出后的样子。从2016年在档案馆出来后拿着小魏给我政协版《万寿岩》在公共汽车上翻看到五老叟中有王远耀的姓名开始想写岩前那一单元“万寿岩:从古到今的文脉”,到2025年的当下在公共汽车上看《岩前村志》的样书,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p>   5月1日晚傅振华来电话,说记者有和他联系,让他9日下午去泰宁,第二天上午的活动,中午吃过饭后就可以回来。车票可以报销。有问他两个问题,他写了是怎么回答。我说不好意思,我没空就向记者推荐你去出场,就麻烦你跑一趟了。他讲这也是应该的,也是你一直在写迁明企业才有这些。<br>  傅振华的这个电话让我放心了。这事机缘巧合,只能这样处理。他是标准的迁二代,他出场比我更有效果,他的姓名本身就是迁明企业的历史了。至于此事给我的启迪,我以后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走就是了。<br>  当晚临睡前看到美篇阅读总数上220万了,还爬起来找纸头记各篇章正副本在美篇上的点击数。<br>  那首歌又在心头响起:“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时无情也无语/明月小楼/孤独无人诉情衷/人间有我残梦未醒/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任多少深情独享寂寞”;“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br><br>        二0二五年四月十二日至五月三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