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百年 一步一景,——打卡武昌湾1956公园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美篇号:62329258</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风轻云淡</p> <p class="ql-block">十月五日的武汉午后,秋阳褪去了灼人的热度,带着家人踏入刚开放的武昌湾1956公园。还未入园,江风便裹挟着青草与江水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锈迹斑斑的龙门吊在天光下勾勒出硬朗轮廓,"武昌造船厂"的红漆大字虽已褪色,却仍透着工业时代的厚重底蕴,与记忆中人头攒动的传统江滩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从解放闸入口漫步而入,首先撞见的是红色历史片区的核心——毛主席雕像广场。5.18米高的雕像在午后阳光下静静矗立,抬升后的场地让视野格外开阔,环形台阶旁的诗词文化墙上,《水调歌头·游泳》的手迹遒劲有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字句与远处鹦鹉洲大桥的剪影遥相呼应。几位游客好奇地触摸广场边的机械基座时,一位白发老者正对着雕像喃喃自语,后来得知他是武船老工人,专程来寻找年轻时的记忆,这场景让冰冷的雕像瞬间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循着渐浓的草木清香转入生态森林片区,"落日草坡"已聚集了不少等候晚霞的游人。本土绿植沿缓坡铺展,水杉的针叶与芦苇的花絮在风中轻摇,偶尔有白鹭从湿地植被带掠过,惊起细碎的水波。林下露营区里,几户人家正搭着帐篷,孩子们围着用老船螺旋桨改造的滑梯嬉笑,齿轮拼成的座椅上,有人惬意地晒着太阳,水杯恰好嵌在齿轮的孔洞里,这种工业遗存与生活场景的巧妙融合,让人忍不住赞叹设计师的匠心。</p> <p class="ql-block">暮色西斜时,我们登上工业时尚片区的塔吊平台,夕阳开始为这片土地镀上金边。1958年见证过欢迎毛主席场景的塔吊,经修缮后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锈迹斑斑的钢架在落日中泛着温暖的红光,与现代智能照明的灯带交相辉映。江面被染成鎏金色,波光随着水波起伏,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偶尔有货轮驶过,船尾拖曳出长长的银线。此时,老厂房改造的空间里传来悠扬的钢琴声,与江涛声交织在一起,恍惚间仿佛看见当年的工人与如今的游人在此刻重叠。</p> <p class="ql-block">夕阳沉得更低时,我们来到西北端的烈女渡。丰水期的古渡口隐匿在江面下,只露出"烈女渡"红色楷体石碑的顶端,三层花岗岩阶梯在水中若隐若现,让人想起三百年前那段动人的历史。岸边的红砂岩石墙经"剃、补、换、洗"的传统工艺修缮后,纹理愈发清晰,与新植的乌桕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不远处,新建的防洪墙沉稳矗立,30米的高程在暮色中勾勒出安全的轮廓,谁能想到这坚固的屏障下,藏着减碳200吨的生态密码。</p> <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缕霞光掠过诗词墙,公园里的灯光次第亮起。老龙门吊的轮廓被彩灯勾勒,光影在江面上晃动,宛如"工业时代的萤火虫"。回望这1.1公里的滨江廊道,从武船旧址的工业遗存到生机盎然的生态湿地,从百年古渡到现代防洪工程,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上。</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非遗市集的糖画香气仍在空气中弥漫,落日音乐会的吉他声隐约传来。这座公园最动人的,或许不是网红打卡的热度,而是用"织补"手法留住的城市记忆——感受历史,让每个游人都能在江风与霞光中,读懂武汉从工业重镇到生态新城的蜕变。正如江面上不息的流水,武昌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