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之一“宽窄巷子”

尤明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蜀都大道西段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院落。宽窄巷子是清朝少城仅存的遗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四川提督年羹尧按清制于大城西垣内新筑一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名曰满城,也叫少城。少城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成都城市中的重要地段,城址数千年未变,在清满城时期走到巅峰。</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是几十个保留有清朝满城制度的城市中最为完整的一处,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是北方胡同文化与川西民居四合院落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在南方城市的“孤本”,在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体系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宽巷子在清朝时名为兴仁胡同,原是清军驻防的营房,因为巷子较宽,才俗名宽巷子。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其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可以体验风土和老成都民俗。宽巷子集中了完整的老建筑,共有20多家特色院落,多数都留下保存完好的旧时门脸,在外观上明显比其他两条巷子样式更怀旧。</p> <p class="ql-block">窄巷子在清代名为“太平胡同”。由于当时清兵的进驻给了战乱中的成都人希望,因而胡同的命名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巷内多为清末民初时间建筑,整体上吸收了西洋风格。窄巷子既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西式洋楼,是最能体现宽窄美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井巷子位于下同仁路东侧、窄巷子以南,在清代初年名为如意胡同,后因胡同北部建有明德坊,又名明德胡同。民国初年更名时,因为巷内有一口水井,所以定名为井巷子。最初居住在井巷子的满人地位较低,多为仆人、家丁,所以房屋比较破旧,因此,在井巷子打造了全国唯一以砖为载体的博物墙,长约380米,是二维片墙建筑。井巷子则是典型的民俗成都缩影,主要汇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儿,展现着地道老成都生活的独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砖》文化景观墙是井巷子中一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雕塑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的创作,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段,演绎了百年历史。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p> <p class="ql-block">栓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见证了成都2300年来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演变,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只剩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中国的满城制度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宽窄巷子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以其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成为成都市仅存三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代表某一特殊时期大众共同的集体记忆,能催生出共同的意志与情感,人们在此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找寻前人的生活足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获得强烈的归属感。</p>

巷子

宽窄

成都

胡同

满城

少城

历史

成都市

清朝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