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哈罗

<p class="ql-block">  哈罗,美篇号:2266047。</p><p class="ql-block"> 十月三日上午十时,秋老虎的余威仍在,我踏访冉庄老村头。这片冀中村落看似寻常,地下却曾盘桓十里“兵甲”——残巷墙根、暗门之后,仿佛还能触到油灯映亮的军民斗志,听见土洞里未散的鼓角声声。</p> <p class="ql-block">  这次前来,不为寻景,只为循着英雄足迹,于“游”中见史,于“学”中知理,于“悟”中明心。</p> <p class="ql-block">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核心,恰是“地上村落、地下长城”的呼应,分为遗址保护区、新馆展厅与地道三部分,每一处都藏着“游”的看点,更埋着“学”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先入遗址保护区,二十万平方米的区域里,时光仿佛停在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林立的现代建筑,只有青砖灰瓦的老屋、纵横交错的土路,以及那些藏在碾盘下、灶台旁、牲口槽底的“玄机”——32个巧妙的地道口,与3000米保留完整的地道,静静诉说着“全民皆兵”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导游打开一处伪装成水井的地道口, 泥土的触感粗糙而真实:“当年日军进村搜查,村民就是这样掀开井盖,钻进地道,转眼便消失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顺着十字街往前走,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树映入眼帘。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弹痕如岁月的刻痕,清晰可辨——这便是电影《地道战》中“老钟叔”敲钟牺牲的取景地。阳光透过枝叶,在斑驳的树身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团里的伙伴们忍不住换上民兵服,举着仿制的步枪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团友纷纷穿上灰布军装,重温历史。我忽然明白:这不是“打卡”,而是与历史的对话。当年,正是这样一群穿着粗布衣的村民,依托着脚下的土地,用最朴素的方式,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铜墙铁。</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抗战时期,冉庄全民皆兵,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累计打死打伤敌人2100余名,“地道战模范村”的称号,是用鲜血与勇气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村民的老屋大多成了免费开放的“家庭纪念馆”,堂屋里挂着老照片,墙上贴着当年的捷报,寻常院落里,藏着最不寻常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再往村东走,便是新馆展厅。与保护区的“旧”不同,新馆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用现代设计语言还原着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 《观地道战纪念馆感怀(一)》</p><p class="ql-block">铁马嘶风忆旧游,太行深处隐龙虬。</p><p class="ql-block">千重土穴藏兵甲,百尺碉楼锁寇酋。</p> <p class="ql-block">  《观地道战纪念馆感怀(二)》</p><p class="ql-block">灶底玄机通四海,田间妙算困群蝼。</p><p class="ql-block">丰碑永屹山河壮,血色旌旗映九州。</p> <p class="ql-block">  馆内500多件革命文物中,最让我驻足的,不是锈迹斑斑的步枪,也不是破旧的军号,而是一张黑白照片:1987年,当年驻扎在清苑县张登据点的侵华日军浅尾公平,带着孙子来到冉庄,在纪念馆前深深鞠躬,脸上满是忏悔。照片里,浅尾公平的孙子握着一位冉庄老人的手,眼神里满是懵懂与歉意。</p> <p class="ql-block"> 站在照片前,我忽然想起来时路上的疑问:战争的伤痕,真的能被时间抚平吗?此刻答案渐明:真正的“胜利”,从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让侵略者正视历史,让后人懂得和平的珍贵。就像浅尾公平的忏悔,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良知——这便是“学”的深意: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需要被正视的过往。若没有如今祖国的强大,侵略者怎会低头忏悔?若没有当年军民的浴血奋战,又何来今日展厅里的平静诉说?</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钻地道的经历。导游带着我们,从一处伪装成碾盘的入口进入,瞬间便从秋日的暖阳跌入了幽暗的地下。地道内宽约0.7米,高不足1.5米,需弯腰前行,墙壁上挂着油灯,昏黄的光线下,路牌清晰地标着“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的方向。转角处,一处“翻眼”(地道内的防御设施,可随时封闭通道)静静矗立,旁边的陷阱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尖木刺。</p> <p class="ql-block">  导游边走边讲,冉庄地道有“三通、三交叉、五防”的特点:“三通”是高房、地道、堡垒相通;“三交叉”是明枪眼与暗枪眼、高房火力与地平堡火力、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则是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p> <p class="ql-block">  冉庄之行,“游”地下长城,“学”全民抗战历史,“悟”精神传承真谛。碾盘藏智、槐树铭勇、忏悔警世,皆未随岁月远去,如不朽丰碑昭示:真正的强大,不在武器与财富,而在骨子里的坚韧、“天下兴亡”的担当,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冉庄老村影长。此行非终点,而是起点——从地下长城汲取的力量,终将化为勇气,在盛世中华续写我们这代人的“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