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致敬缅怀核材料与工艺专家武胜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六十九</p><p class="ql-block">◎世界乱纷核慑竞。</p><p class="ql-block">撷氚揽钚熔核梦。</p><p class="ql-block">敢与核讹权霸碰。</p><p class="ql-block">身魂捧:神州核武争超胜。</p><p class="ql-block">学报家国甘任重。</p><p class="ql-block">前贤大爱虔心奉。</p><p class="ql-block">托器横天民脊挺。</p><p class="ql-block">真谛省:唯凭力扫烽烟净。</p><p class="ql-block">(《渔家傲》—张飙)</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武胜院士(1934年9月23日-2023年1月4日)的诞辰纪念日。他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承担了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热处理工艺和第一颗氢弹中氢(氘)化锂部件成型技术的攻关任务,成功为原子弹试验和氢弹原理试验提供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件。他主持解决了钚合金的特种浇铸成型定向凝固技术,研制成功两种高韧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铀合金,为我国新一代国防装备列装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建立了我国首个针对特种材料相容性研究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特种材料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武胜在苏联学习时,每天都要学到深夜12点。他说,“国家送我出来学习不容易,拼了命也要学好”,“祖国和人民的关爱之情,让我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谈到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说:“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他们相比,我还差得很远。”生前提及自己的后事时,他要求一切从简。骨灰洒入江水,只种一棵树在自己的工作驻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缅怀流体力学家童秉纲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七十</p><p class="ql-block">◎超声跨速创模型。</p><p class="ql-block">波动三维论世惊。</p><p class="ql-block">“慧数”飞天拽卫星。</p><p class="ql-block">舞“东风”:导弹精击万域城。</p><p class="ql-block">艰磨未改骨魂铮。</p><p class="ql-block">逆境追科忘死生。</p><p class="ql-block">育俊兴邦热血倾。</p><p class="ql-block">畅真情:最乐身为一盏灯。</p><p class="ql-block">(《豆叶黄》—张飙)</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童秉纲院士(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协助钱学森建设了专业教学体系。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应用中取得显著成绩。上世纪70、80年代,他协助多个航天机构解决了一系列对卫星回收舱、导弹动态稳定性导数的计算方法问题,为我国侦察卫星、反导弹、洲际导弹等战术、战略导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倡导和引领了我国非定常流和涡运动的研究,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建立了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交叉学科,首次提出了“三维波动板理论”,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产生广泛持久的国际影响。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童秉纲最看重培育人才,他说:“我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毕生的追求。”他认为,培育人有三个要素:“一是知识,就是你要学习,取得知识。第二要做事,通过做事培养你的能力。第三你要学会做人,来培养素质。”</p><p class="ql-block">◎1956年,由于对当时大学副教务长提意见,童秉纲受到批判,后又被关押1年,劳改2年半,受尽折磨,经历生死考验。无论何种逆境,他都没有失去对科学的追求。在挨整的5年中,他主编了《理论力学》讲义。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历程:“不畏曲折,锲而不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缅怀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七十一</p><p class="ql-block">◎打造超级坦克,</p><p class="ql-block">铸熔华夏国屏。</p><p class="ql-block">重器平添“杀手锏”,</p><p class="ql-block">敌寇来侵斩万旌。</p><p class="ql-block">军强境自宁。</p><p class="ql-block">战略胜于系统,</p><p class="ql-block">高科争在巅峰。</p><p class="ql-block">装甲阅兵飞喜泪,</p><p class="ql-block">痴爱无言付一生。</p><p class="ql-block">奇勋社稷铭。</p><p class="ql-block">{《破阵子》—张飙}</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王哲荣(1935年10月5日-2022年5月31日)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日。他是我国坦克车辆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主持研制出中国国内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坦克、新部件试验坦克。他担任国家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会同总师提出了“系统取胜”的设计理念。经过16年的艰苦攻关,“99式”主战坦克横空出世,在重要指标的综合评比中,可与美国M1、德国豹2、日本90式等世界先进水平坦克相抗衡。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自主研发的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坦克装甲车辆总体技术的国家之一。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是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其综合性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研制能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我军武器装备中新的杀手锏。”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王哲荣始终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他说,“就得把‘洋拐棍’丢掉,中国的坦克一定要有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的特色”。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第三代主战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引起极大关注。对此,他说, “从内心里面来讲感觉很骄傲很自豪,因为这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有了我们自己的坦克,不是靠外国人,是靠我们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