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11日,今天的行程有我万分期待的冈仁波齐神山与玛旁雍措。原先从朋友小草姐的美篇中看到其壮阔的景色,今日若能亲眼所见不负幸也!</p><p class="ql-block">今日从日喀则市前往塔钦,车程约570公里。早餐后启程,车出萨嘎县顺着 219 国道 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远观查嘎达索寺</p><p class="ql-block">查嘎尔达索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吉隆县,始建于1160年,由阿里王系后裔拉尊巴·仁增朗杰创建,初属宁玛派后改宗噶举派[1][2][4]。该寺依山势建于山崖间,建筑群呈东西向延伸,起伏错落,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全部建筑为木石结构,是一处享有盛名的古迹。现存曲吉拉尊巴·仁真朗吉拉康衮、哲布绒布切等木石结构遗迹,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是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的主要修行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该寺历史上历经12代堪布传承,盛时僧侣逾百人,1966年前有僧侣58人,文革期间建筑大部损毁。现存遗址每年吸引吉隆本地、康区及尼泊尔信徒朝觐。</p> <p class="ql-block">突击拉山口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嘎县与仲巴县交界处,是G219国道(新藏公路)上的重要垭口,海拔4920米,在藏语中意为“战斗、勇士”,象征着不畏艰险的精神。作为藏北高原与阿里地区的过渡点,周边地貌以雪山、沙丘和湿地为主,是雅鲁藏布江上游水系(如当却藏布)的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越走地势越开阔,野生动物明显多起来,这些可爱的精灵们丝毫不怕人,悠闲自在地生活在草原上!</p> <p class="ql-block">随处一个小水坑都能拍出大片</p> <p class="ql-block">优雅的黑颈鹤</p> <p class="ql-block">仲巴县五彩沙漠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新藏公路219国道旁的桑木张河段两岸,是雅鲁藏布江上游独特的高原沙漠景观,因沙丘在特定条件下呈现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该沙漠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红色山体、沙丘结霜及阳光折射共同作用形成,集沙漠、雪山、草甸于一体,景观奇幻壮观。</p> <p class="ql-block">只是当时天空云层很厚,光线不好没有看到五彩。</p> <p class="ql-block">湿地中间栖息的野鸭</p> <p class="ql-block">野兔</p> <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新农村</p> <p class="ql-block">马攸木拉山口(藏语意为“母亲的恩惠”)是日喀则市与阿里地区的分界点,过了山口即进入阿里普兰县,也是雅鲁藏布江与印度河的分水岭。其海拔约5211米,是G219国道(新藏公路)的重要节点,周边数百公里为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的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正式进入藏西秘境天上阿里了。</p> <p class="ql-block">公珠错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东部,是219国道阿里南线进入阿里地区后遇到的第一个高原湖泊。该湖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断陷盆地内,湖面海拔4786米,总面积约66.2平方公里。湖区年均气温0-2℃,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主要依靠地表径流补给。其地理位置距圣湖玛旁雍错约50公里,在阿里大环线旅游路线中与冈仁波齐、拉昂错等景点形成景观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阿里南线的重要地理标识,公珠错拥有湛蓝色的湖面与原始生态环境,湖北岸有219国道穿过。湖区周边可见五色群山与雪山交错的独特景观,湖畔湿地常有黑颈鹤、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活动。其地理位置距圣湖玛旁雍错约50公里,在阿里大环线旅游路线中与冈仁波齐、拉昂错等景点形成景观序列。</p> <p class="ql-block">纳木那尼峰是西藏阿里普兰县境内的山峰,海拔7694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与海拔6638米的神山冈仁波齐峰遥遥相对。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公里,主要有6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纳木那尼峰,藏民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西面的山脊呈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和缓,峡谷间倾泻着五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缝和冰陡崖。</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神山展露真颜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的藏语意为“宝贝雪山”。冈仁波齐被西藏原始宗教苯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一致认定为世界中心,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素有“阿里之巅”的誉称,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的转山分为内转和外转两条转山线路,它是徒步者心中的经典线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雪峰四壁对称,形如金字塔。与札达、噶尔、革吉三县接壤,与印度、尼泊尔毗邻。</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山体形如金字塔,四壁对称,南侧山体上有类似佛教“卍”字符号的冰槽和岩层,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下闪耀,显得神圣而独特,令人敬畏。阿里地区的四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从冈仁波齐四方流下。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其被视为孕育文明的“万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道路尽头就是藏传佛教三大圣湖之首的玛旁雍措,虽然面积是其中最小的,但因为南北紧邻神山冈仁波齐和纳木那尼峰,故尔地位最高。</p><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起因是11世纪在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在构造上属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断陷盆地,北面矗立着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南面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的纳木那尼峰,湖盆又处于东南—西北向的宽谷带内。历史上曾属森格藏布水系,后为朗钦藏布袭夺,故玛旁雍错原是外流湖,其后又因冈底斯山前洪水、冰水堆积,堵塞河谷,演变成为内陆淡水湖。</p> <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拜,不同宗教对玛旁雍错都有不同的描述,且赋予不同的功能。</p><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在雍仲苯教的教义中被说成是龙王的宫殿。</p><p class="ql-block">在佛教很多书籍和经典描写玛旁雍错的水“像珍珠一样”,喝了以后能洗脱“百世罪孽”。相传在佛陀降世前的一天夜里,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众神把她送到玛旁雍湖进行沐浴。湖周围是人间天堂,长满了各种医治身心疾病的草药。</p><p class="ql-block">在印度,玛旁雍错有另一个名字——“玛那沙罗发尔”。在古老的印度经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凡是饮过它的水,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里,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p><p class="ql-block">耆那教认为玛旁雍错是其祖师耆那的得道之处,耆那前半生曾是个威震四方的小国王,但后半生带领其十九个弟兄一起出家,在冈仁波齐苦修度过了余生。耆那教第二十位教主穆尼索热那塔,带领他的信徒万余,在冈仁波齐苦修至得道。几乎可以说,耆那教就起源于冈仁波齐。至今,耆那教信徒们仍将冈仁波齐和其周边的圣湖玛旁雍错作为他们最神圣的神山和神湖来朝拜,他们认为在玛旁雍错沐浴能够获得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飞升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从玛旁雍措远望冈仁波齐神山</p> <p class="ql-block">一路之隔的鬼湖拉昂措。</p><p class="ql-block">拉昂措湖面积约268平方公里,湖水因盐分较高呈深蓝色且苦涩,无法饮用,湖岸植被稀少,无鱼类生存,故称“鬼湖”;玛旁雍措则水清甘甜,生态丰富。1宗教传说:在佛教中,玛旁雍措象征光明(“圣湖”),拉昂措代表黑暗(“鬼湖”),体现宇宙对立统一;民间传说称两湖若通水且游入特定鱼类,鬼湖水将变清甜。</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纳木那尼峰与玛旁雍措</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冈仁波齐与玛旁雍措</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小寺庙吉乌寺(或译为基乌寺),海拔4650米,位于普兰县玛旁雍措圣湖西岸,一座拔地而起的小山丘上,被信众称为“桑多巴瑞”,意思为铜色吉祥山,系莲花生大师净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看完火烧云前往冈仁波齐脚下的塔钦镇(巴嘎乡)入住亿豪生态智能酒店(海拔4650m,有氧房)。</p> <p class="ql-block">9.12日清晨驱车来到冈仁波齐大本营,近距离朝拜神山。</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给大地披上一层暖色,神山更加圣洁壮观。</p> <p class="ql-block">领队小杜让大家在经幡上写下各自的心愿,带领大家将经幡挂在神山脚下,风儿吹过经幡,许下的心愿必将实现:祝福世界和平、祝福祖国强大,祝福家庭和睦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