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2025年9月11日下午,我们从千户苗寨出发晚上到达江口县的豪玥酒店住宿。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总面积1869平方千米,江口县户籍人口252194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日早上,我们享用酒店丰盛的早餐后驱车去梵净山景区,这是我们慕名而来的景区。老天为我们作美,没落下一滴泪水 ,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游览条件。我们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到达索道下站。我们上索道往万宝岩上站出发。索道从鱼坳下站到上站全长约3.5公里,高差约1200米,单程运行时间约20分钟。索道采用奥地利多贝玛亚公司的先进设备,设有98个吊厢,每个吊厢容纳8个人,每小时运力约1000人 。随着缆车缓缓升高,脚下的景色逐渐变得渺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一片白茫茫的仙境中。脚下的沟壑纵横,索道穿越云海奇观,随着海拔升高,茂密的原始森林就像绿色的飘带在山谷间飘逸,近处的峰峦叠嶂,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如水墨画,云雾弥漫如仙境。我们下索道,沿着栈道向蘑菇石方向爬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为775.14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梵净山是典型穹隆状山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壮观的亚高山山体和丘陵地貌。梵净山地处于中亚热带中部和云贵高原与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山体高差达2000米。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索道上站(万宝岩站)到蘑菇石的距离约为800米,主要沿着森林栈道和石阶行进,约1500级台阶,需步行40分钟。梵净山的石阶,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在葱郁的山林间蜿蜒伸展,直通云霄。我们沿着蜿蜒伸展的栈道艰难的往上爬,穿越原始森林,栈道两侧有珙桐、杜鹃、野花等珍稀植物,苔藓覆盖的树干营造 “迷雾森林” 氛围。我们的外孙还想体验滑竿,价位虽高,但为了让外孙再次体验让他坐上滑竿,走一阵外孙又让姥姥体验。祖孙二人换着坐滑竿,轻松的到达蘑菇石下面的观景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女儿继续往前爬,由于木栈道设计缓冲平台,边爬边休息。当我们最后一级石阶被越过,蘑菇石那巍峨的身影便展现在眼前。蘑菇石矗立在绝壁之巅,宛如一把擎天巨伞,又似远古巨人遗落的璀璨冠冕。这浑然天成的壮观,是大自然以风霜为刻刀,光阴为工期的非凡杰作,令人瞬间感受到造物的伟力与永恒的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蘑菇石高十余米,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因此而得名。观其状,此石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天立地,稳稳站立了若干万年。从远古的碧浪净海,慢慢爬到海拔两千多三米的仙境云端。面对年月深渊,坚贞不渝,是一块爱情之石。据了解爱情之石只是文化寓意,没有与爱情有关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块巨石象征着相互扶持与信任,被赋予抵御爱情考验的象征意义,成为情侣表达忠贞不渝的标志性景观。由两块巨石相互支撑形成独特的蘑菇造型,看似摇摇欲坠却历经亿万年屹立不倒,形成“一触即倾却岿然不动”的视觉反差。光阴万千沧海桑田,却从未放手,两个巨石相信相爱,面对年月深渊,坚贞不渝。当我们踏足其上,双足所扣响的,不仅是坚硬的青石板,更是岁月沉淀的历史回声,刹那我们觉得“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怕照留念之后,在普渡广场休息等候预约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云金顶是梵净山标志性景点,海拔约2336米,垂直落差约200米。从普渡广场到红云金顶的台阶数量约为2600级,攀登时间约20-40分钟,需攀爬陡峭的台阶和铁链辅助路段。总算等到了我们的预约时间,我们向红云金顶冲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山上雾茫茫,能见度比较低,红云金顶若隐若现,仙气飘飘。攀登红云金顶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刺激,上眺直直的崖壁,下看万丈深渊,那狭窄的通道和陡峭的石阶,让人不得不手脚并用。我们的外孙表现的特别好,丝毫没有畏惧感。由于限制人数一拨一拨放人,爬高的途中能在原地休息片刻,缓解一下游客的劳顿。最难的是铁链辅助路段,手脚并用才能上去。半山有观音洞,我们停留在这里拜拜观音佛,祈求观音佛保佑我们爬山平安。观音洞虽小,据传求子极为灵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万般艰难之后,我们终于站在了梵净山的巅峰。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们不仅征服了这座雄伟的红云金顶,更在攀登的过程中收获了勇气和毅力。当我们的双脚踏上了红云金顶的坚实磐石,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与沉重似乎都被眼前的壮丽景象一扫而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顶的天气反复无常,常常让人捉摸不透。山下阳光明媚,山上却云雾缭绕,能见度很低,风裹挟雾气拂面而来,寒气逼人。山下山上的温度差不少,梵净山要见大晴天太不容易了。此刻,我们只能稍带遗憾地看着这被云雾包裹的美景,想象着在晴天时这里该是怎样的壮丽。极目望去,群峰宛如黛色的岛屿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如同波涛般在脚下翻滚奔腾。浩瀚的云海铺展至天际。 时而千里风烟, 时而云瀑笼罩, 佛光环绕,变幻万千,气势磅礴,神秘莫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名称由来,因晨间常有红云环绕山顶,阳光照射下如金色佛光,故称“红云金顶”。是一座垂直高差达94米的孤峰,顶部被一道“金刀峡”一分为二,两侧各建有一座寺庙,为释迦殿和弥勒殿,由天桥相连,险峻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释迦殿位于红云金顶左侧山峰,与右侧的弥勒殿相对而立,两殿通过天桥相连。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侧山壁有天然形成的"卍"字纹,雨后阳光照射下会浮现佛光。该殿始建于唐代,殿内保留有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历经600年仍保持庄严法相。相传此处是弥勒佛道场的核心区域,与金刀峡的传说相呼应,象征“现在佛”与“未来佛”的禅意。据说晨间常现红云瑞气,与释迦殿前的千年银杏树(唐代所植)共同构成独特的宗教景观。释迦殿建在陡峭的山峰上,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弥勒殿是佛教弥勒信仰的核心场所,位于红云金顶的右侧山峰,由岩石砌筑,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佛教造像规制与山地建筑特色,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例证。与释迦殿形成“释迦弥勒”并置格局,两殿以金刀峡为界对峙而立。弥勒殿所在红云金顶因“金刀峡”裂隙闻名,该裂隙经改造为“生死天桥”,成为朝圣动线核心节点。殿宇坐北朝南,与夏至日出方位重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时空观。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我们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围绕 红云金顶的“金刀峡”有很多传说。有二佛争石传说:相传释迦佛与弥勒佛曾争夺此地修行,玉帝以金刀劈石分界,二人遂各据一侧建庙供奉。这一传说体现了佛教三世佛理论(过去佛燃灯、现在佛释迦、未来佛弥勒。这一故事与当地“定心水”“天仙桥”等景点共同构成奇幻叙事。还有金刀峡口有神鹰与雄狮镇守传说,原为神仙坐骑,因留恋凡间被罚永镇峡谷。这些传说不仅解释了“金刀峡”的成因,更赋予梵净山“梵天净土”的宗教意涵。神话般的“金刀峡”,是梵净山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奇观之一。其形成源于地质变迁与自然侵蚀,表现为一条狭窄的石缝将金顶一分为二,两侧由天桥连接,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金刀峡深度约100米,“金刀峡”裂隙宽度为3.4米。最窄之处仅容单人通过,石壁陡峭,缝隙中可见蓝天。这种地貌由14亿年前地壳运动形成,属于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复合体,具有极高的地质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除上述佛殿之外,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历史上寺庙规模庞大,现存开放寺庙84座。其寺庙群以金顶为中心,呈众星拱月状分布,其中四大皇寺为护国寺(西北麓)、天庆寺(东北麓)、承恩寺(新老金顶之间)、朝天寺(东北麓三角桩),均为明清时期朝廷封赐的重要寺庙。其中承恩寺位于山顶核心区域,是现存主体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景区主要看点在于新老两个金顶。红云金顶(也叫新金顶),是梵净山的“颜值担当”和“明星”,是梵净第一奇景,峰体雄浑高昂一柱擎天,是梵净山第二高山峰,而老金顶”,海拔2494米,是梵净山真正最高的地方,也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当地人还叫它“梵净老山”。作为梵净山佛教圣地核心,山顶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叫过去佛),并保存明代《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文等古迹。民间传说月光照射石壁会显现弥勒佛讲经图像,故称“月镜山”。“月镜” 为梵净山所特有,便让人不得不对梵净山的灵异而无比地崇敬和钦佩。老金顶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世世代代的人来人往。老金顶就像梵净山的“定海神针”,是武陵山脉真正的主人。它历史悠久,藏着梵净山最古老的故事。至于小金顶,资料里记载的不多,但在梵净山景区里,它通常指的是红云金顶旁边小一些的山峰,它们一起衬托着红云金顶的雄伟。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不光展现了梵净山地貌的复杂性,也为人们去探究它背后地质形成的原因和人文故事埋下了伏笔。老金顶和小金顶我们未能观赏,留下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历经14亿年沧桑依然宛若初生。耐得住漫长的岁月变迁,也抓得住四季分明。据了解,</span>“梵净之春” ,云上高山杜鹃傲然绽放,红似火,粉似霞,担得起磅礴大气又含得住娇柔婉约;“梵净之夏”,满山苍翠滴落,沁凉山泉鸣涧,让人暑气顿消。晨观日出,夜赏星空,梵净山夏日,自然给你一颗薄荷糖;“梵净之秋”,此时,梵净山换上最艳丽的裙装,戴着最明澈的蓝头巾,鬓上挽流云。巧笑倩兮,自武陵之巅,缓缓而来,我们正赶上了层林尽染的初秋节;“梵净之冬”,梵净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濛,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的亮点是云海,云海亦为灵山天象之一。云从山间升起,水气蒸腾,云雾缭绕,云层高度常在海拔1800—2200米,从山顶遥望,白云无边无际,如堆积的新絮,像漂洗的轻纱,如汹涌澎湃的万顷波涛,似大海中的小岛。梵净山山顶高过云线,风起云涌之时,常有云雾凝结于山谷中,波涛浩淼,惊涛拍岸,人立山巅之上,仿若临海观潮。面对此景, 清人有诗云: “转眼风云相会处, 凭空移步作神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瀑布云是梵净山一绝。俗话说风起云涌,在梵净山就不仅仅是大风起兮云飞扬那种境况了。风起,一股稠似牛奶般的云流突然间从天际跌落深谷,洪裂的声响惊彻长空,激起滔滔白浪汹涌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会儿就淹没所有的山峦。一片云海,素洁似雪。渐渐地,青峰开始突露,仿佛阵阵轻涛抚拍座座小岛,其情其景,如一幅惊涛拍空的画卷。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云”,像是大自然向人们展示的惊世绝技。我们亲眼目睹了一片云海,素洁似雪的美景,让我们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是梵净山奇景之一。漫山遍野的花朵点缀着梵净山的山山水水,许多品种美丽珍贵不为人知。那些野生的花草自然生长,一不注意就会忽视错过,来梵净山除了抬头看风景,还可以低头“寻花问草”,探寻灵山隐藏的美丽和不平凡的生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这里留下了 14 亿年前形成的奇特地貌景观: 孤峰突兀,断崖陡绝,沟谷深邃,瀑流跌宕, 亿万斯年的风雨侵蚀, 雕琢了老金顶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诸如“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是天地间的灵性图腾,在武陵山脉的腹地,如一位沉默的智者,以十亿年的光阴雕琢出云瀑、禅雾与佛光的奇观。它探险家的圣殿,层叠的页岩与冷杉林共同书写着地球的史诗;也是信徒心中的净土,晨钟暮鼓间弥勒道场的香火从未断绝。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天空之城”,是造物主遗落人间的瑰宝,更是灵魂得以栖息的净土。梵净山的红云金顶,是时光淬炼的奇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壮美无需雕琢,静默的坚守亦可震撼心灵。无论是谁都能在此找到答案---梵净山是人类与自然最原始的联结。有人说,梵净山,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它用亿万年的沉默告诉人们:美,从不需要喧嚣;信仰,终会与自然同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虽然未能游览梵净山的所有景点,但作为七旬老人能攀登红云金顶而感到骄傲,感到兴欣,也感到足矣。从艰难的攀登到观赏壮观的自然风光中,我们深感游览梵净山不仅是一次自我挑战,也是体力和耐力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实现了我们有朝一日一定要解开梵净山“神秘面纱”的夙愿……再见了梵净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