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华夏五千年的星空中,诸葛亮是一颗格外璀璨的星。他是智慧的符号,是忠诚的图腾,是理想主义者用一生写就的悲壮史诗。从南阳茅庐的耕读之士,到蜀汉朝堂的托孤重臣,从《隆中对》的擘画天下,到五丈原的秋风落星,他的一生,如同一支矢志不渝的箭,始终朝着“兴复汉室”的靶心飞去。他辅佐刘备奠定蜀汉基业,辅佐刘禅治理巩固政权,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智慧与忠诚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坐落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隆中山麓,这里是诸葛亮青年时期隐居耕读、刘备“三顾茅庐”之地,也是“隆中对”的诞生地。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古隆中景区内景点丰富,不仅有记录诸葛亮生活轨迹的遗址遗迹,也有后人缅怀纪念的建筑群,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三国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隆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朴庄重的石牌坊,它堪称景区的“门面”。牌坊正中刻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石柱上则题有“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对联,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和他一生的功业。恰逢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在此研学,听着老师讲解对联背后的故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崇敬,让人感受到历史文脉的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沿小径前行,便到了隆中书院。院内古柏参天,墨香隐约,这里曾是诸葛亮与友人纵论天下的场所,如今仍保留着古朴的书斋格局,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清谈之声。书院主体的诸葛亮与襄阳古隆中陈列馆,运用沙盘、雕塑以及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生动地解析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三顾茅庐的诚意以及隆中对策的深远谋略。</p><p class="ql-block">书院的正厅静砺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堂内悬挂着启功先生手书的“奋进”二字,笔力遒劲,令人振奋。中堂立有诸葛先生的《诫子书》片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让人仿佛看到了诸葛亮隐居隆中时,静以修身、勤以治学的情景。静砺堂两侧厢房,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卓著战功和高深谋略,让人们对这位智者的一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静砺堂向左行进,便是始建于晋朝的武侯祠,它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修建的一座祠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武侯祠依山势而建,是一座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青砖筑成的墙体斑驳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尽显古朴庄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气势非凡,寓意着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使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踏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正前方阶下空地上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前来上香的游人络绎不绝。祠堂内供奉着诸葛亮等英雄的塑像,共有50尊,其中诸葛亮羽扇纶巾,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推演天下局势。刘备、张飞、关羽等主要人物也有专门的殿堂,这些塑像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和英雄形象。祠内碑刻林立,米芾、黄庭坚等名家手迹苍劲有力,诉说着后人对这位智者的敬仰 。</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驻足的,当属“三顾堂”的遗址。那几间简陋的茅草屋,泥土为墙,茅草为顶,屋内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榻一炉,还原了诸葛亮当年隐居的场景。隆中十年,是诸葛亮的“潜龙”岁月。他没有埋首故纸,而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边耕作维持生计,一边借着荆襄之地的学术氛围,与司马徽、庞德公等名士交游,纵论天下大势。真正让他从“潜龙”化为“见龙”的,是公元207年的那场相遇。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屯兵新野,虽有匡扶汉室之志,却屡遭挫败,麾下缺一位能定方向的“谋主”。</p> <p class="ql-block">经司马徽、徐庶举荐,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这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青年。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的所打动。茅庐之中,诸葛亮为刘备献上《隆中对》:“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短短数言,为颠沛半生的刘备勾勒出三分天下的蓝图。这一年,诸葛亮27岁,他走出隆中,从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p> <p class="ql-block">屋前的农耕田依旧保持着原貌,让人联想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淡泊生活。茅屋周围,花园里繁花似锦,竹林间绿意盎然,小桥横跨于清澈的湖泊之上,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这般怡人的景色,既透着田园的宁静,又藏着智者的风骨,让人不禁想象,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杜甫曾写诗缅怀:“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苏轼评他:“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后,人们记住的,不仅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更是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是“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赤胆忠心,是“亲贤臣,远小人”的政治操守。他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一座丰碑——代表着对理想的执着,对承诺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南阳的草庐已湮没在岁月里,五丈原的秋风仍在吹拂,但诸葛亮的故事,会永远在华夏大地上流传,因为那是一个人用一生证明的:有些光芒,纵使穿越千年,依然能照亮人心。</p> <p class="ql-block">离开古隆中山麓,诸葛亮的身影却始终萦绕心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对蜀汉政权矢志不渝的“忠义”品格,以及在乱世中坚守本心、追求理想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在这个物质至上、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常常被欲望裹挟,被浮躁困扰,而诸葛亮的精神恰如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何为真正的价值与坚守。游古隆中,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忠诚、奉献与坚守的品质,永远是人性中最珍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