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已深,台灯的暖光晕在摊开的试卷上,纸面的字迹仿佛还带着白日的温度。国庆长假的喧嚣早已消散在风里,可那些骑着酷车、指尖紧攥手机的少年身影,那些以生命为要挟的冰冷眼神,却像一根根细密的针,反复扎在心上,阵阵刺痛感。</p><p class="ql-block">曾经以为,教育该是春风化雨般温柔,是守着花骨朵静待绽放的耐心,可如今,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孤胆英雄,独自守着一道日渐坍塌的防线。而这道防线的名字,清晰又沉重——“手机”。</p><p class="ql-block">四年前那个秋晨的画面,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心头发紧。语文课上,那个男生埋着头,指尖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短视频的光影映亮他年轻却毫无神采的脸。我走过去收走手机,像往常一样打算放学再还给他,没曾想,这成了一场“对峙”的开端。他连着三天没来上学,再出现时,身后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老人颤巍巍地抓住我的手臂,声音里满是哀求:“老师,把手机还他吧,他说没有手机活着没意思……”那一刻,我瞥见男生眼底一闪而过的得意,也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尊严正一点点碎裂。我最终还是屈服了——在“生命威胁”这四个字面前,所有的教育道理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p><p class="ql-block">后来,这样的退让又多了一次。那个戴着耳机在课堂上听歌的女生,也用这种决绝的姿态,逼所有人妥协。当我把手机递回她手里时,她眼中的冷漠像一层冰,让我心头一震——那根本不是一个十四岁孩子该有的眼神,没有天真,只剩疏离。还有另一个男生,手机被暂管后,课堂上的专注、劳动时的积极全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脱口而出的言语暴力,是破罐破摔的模样。</p><p class="ql-block">我常常在深夜里想,我们收走的究竟是什么?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由塑料和金属拼成的方块,可它为什么能像吸铁石一样,彻底抽走一个少年的灵魂?教育者苦心经营的规则、小心翼翼维系的师生情感、一点点搭建的价值观,在它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课堂上四十分钟的谆谆教诲,抵不过屏幕里三秒钟的短视频刺激;多年相处积累的师生情谊,比不过游戏里一次虚拟的晋级欢呼。</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在这场和手机的“战争”里,我几乎是孤军奋战。向上看,缺乏能落地的、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向下看,家长们要么是无底线的溺爱纵容,要么是承认“管不了”的无力,最后都把难题原封不动地推回给班主任。而那些商家、那些精准算计的算法,正用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刺激,把我们的孩子往虚拟世界里拉,越拉越远。就像假期里在街上看到的景象:飞驰的电动车上,少年一手攥着车把,一手低头刷着手机,他们的灵魂仿佛早已寄生在那块小小的屏幕里,忘了现实世界的风是什么温度。</p><p class="ql-block">但我总忘不了另一个下午。那个因为手机被没收,曾对人恶语相向的男生,在班级接力赛后,突然一路跑过来,额头上还沾着汗,眼睛亮得像星星:“老师,我们赢了!”那一刻,我忽然看见,手机壳下面,藏着一个真实的少年——会为集体荣誉欢呼,会因为胜利而雀跃的少年。</p><p class="ql-block">或许,所谓的孤胆英雄,从来不是要打赢每一场仗,而是明知道可能会输,依然选择站在防线前。是在全世界都被虚拟喧嚣裹挟时,固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这声音很微弱,也想叫醒那些沉睡的灵魂。所以我依然会在课堂上暂管学生的手机,依然会找沉迷的孩子坐在办公室里谈心,依然会在家长群里一遍遍地呼吁“多陪陪孩子”。不是因为知道这样做一定有效,而是因为我怕,如果连老师都放弃了,那些被数字鸦片麻醉的灵魂,就真的没人去唤醒了。</p><p class="ql-block">夜更沉了,我合上试卷,指尖抚过封面。忽然想起民国时期那位在战火里守护学校的老校长说过的话:“教育者的伟大,不在教会学生什么,而在守护他们不被什么吞噬。”</p><p class="ql-block">守护——没错,就算只是个孤胆英雄,我也要守下去。哪怕这坚守只能唤醒一个迷失的灵魂,这场孤独的“战争”就有了意义。明天太阳升起时,我还会走进教室,还会站在那道日渐薄弱的防线上。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冰冷的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温热的心,正等着被唤醒,等着重新看见现实世界的光。</p><p class="ql-block"> 2025.10.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