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舞台的红色横幅上,“月满华诞·童心颂歌”几个大字在秋风中仿佛跃动起来。我站在新世纪幼儿园的操场上,看着工人们最后调试音响,麦克风架整齐排列,绿植点缀在舞台两侧,像一群安静的观众。这不仅仅是一场红歌比赛,更像是孩子们用歌声为祖国轻声哼唱的摇篮曲。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了一张,想留住这份庄重又温暖的喜庆。</p> <p class="ql-block">草坪被修剪得整整齐齐,蓝色的椅子一排排摆开,像等待检阅的小士兵。红气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是被孩子们的笑声提前吹得飘了起来。几位老师正忙着检查座位顺序,有人踮脚挂起最后一个气球,有人蹲下整理桌布。我走过时,听见她们轻声讨论:“等会儿让大班的孩子坐前排,他们最积极。”这份忙碌里,藏着一种熟悉的节日气息——不是喧嚣的热闹,而是用心准备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长桌铺着洁白的桌布,上面摆着节目单、评分表和几瓶水。红色的文件夹整齐叠放,像一朵朵静待绽放的花。我走近看了看,评分表上写着“歌曲主题”“班级风貌”这些项目,每项都有细致的分值。这不只是比赛,更像是一次成长的记录。孩子们要用歌声表达他们理解的“祖国”,哪怕只是稚嫩的一句“我爱中国”,也值得被认真对待。</p> <p class="ql-block">操场中央立着一个巨大的圆形装饰,橙红渐变的背景像极了中秋的晚霞。“月满华诞·童心颂歌”写在中央,字迹圆润而有力。它不只是一块装饰,更像是这场活动的灵魂——把中秋的团圆与国庆的庄严,用孩子的语言编织在一起。我站在它面前,仿佛听见了即将响起的童声,清亮、真诚,带着月饼的甜香和国旗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一打开,红色底面上的字格外醒目。《祖国祖国我们爱您》《大中国》……一个个节目名字像一串串小灯笼,把整场活动点亮。李方华老师要唱《红星闪闪》,郭艳老师带着大五班的孩子们表演《歌唱祖国》。我翻到后面,看到最后一项是全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心里忽然一热。这些歌,我们小时候唱,现在孩子们继续唱,旋律没变,爱也没变。</p> <p class="ql-block">评委席的塑料框里,“评委席”三个字端正地写着。阳光斜照在桌面上,影子拉得老长。我想象着几位老师坐在那里,认真打分的样子。他们听的不只是音准和节奏,更是孩子们眼里的光,是那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藏在每一次举手投足里,藏在一句跑调却认真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列队走来,戴着红帽,穿着白上衣黑裤子,像一群小小的鸽子。他们沿着红色跑道前行,脚步整齐,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藏不住的兴奋。有孩子偷偷抬头看天,大概在想今天的云会不会变成音符飘走。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走过,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动人的风景——不是舞台,不是装饰,而是这一张张纯净的脸,正用他们的方式,向祖国告白。</p> <p class="ql-block">他们坐在椅子上,手里的红气球被风轻轻托起,像一颗颗跳动的心。有孩子忍不住笑出声,旁边的人也跟着笑,笑声像风铃一样传开。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红气球、白衣服、绿草坪,颜色鲜明得像一幅画。我蹲下身,听见两个小女孩小声说:“等会儿我要大声唱!”“我也是!妈妈说唱得好,国旗会听见的。”我笑了,是啊,国旗会听见的。</p> <p class="ql-block">舞台前,一个小女孩握着麦克风,男孩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演讲稿。他们还没开始,但站姿已经透着认真。背景的横幅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为他们打节拍。我站在后排,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参加朗诵比赛的样子——紧张、激动,却又无比骄傲。今天的孩子们,也在经历这样的时刻,用他们的方式,把“爱”大声说出来。</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时,烟火在城市上空炸开,粉色、蓝色、金色的光点在空中交织,像无数颗星星落下。孩子们仰着头,眼睛亮得比烟火还耀眼。有孩子指着天空喊:“像蛋糕上的蜡烛!”我笑了,是啊,这是祖国的生日蛋糕,而他们,就是最甜的那层奶油。</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四位老师手持粉色扇子,动作整齐如风拂柳枝。她们的笑容温柔,舞步轻盈,像是在用身体书写一首诗。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入神,有的还跟着轻轻摆手。这一刻,大人与孩子,表演者与观众,都被同一种情感连接着——那是对节日的期待,对文化的传承,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一群孩子戴着红帽,手握麦克风,正准备合唱。他们的声音还未响起,但那份专注已足够动人。横幅上写着“喜迎中秋双节同庆,幼儿红歌比赛”,风一吹,字字都像在唱歌。我站在台下,忽然觉得,所谓“童心颂歌”,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面——用最纯真的声音,唱最深情的歌,把月亮的柔光和国旗的红,一起种进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