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公园的牌匾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黑底金字,庄重而沉静。2025年10月5日我站在石栏外,抬头望着那三个字,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风穿过飞檐,带着江水的气息扑面而来。红柱撑起的不只是屋檐,还有岁月的重量。这里不是普通的园门,而是一道通往历史的门槛。</p> <p class="ql-block"> 人群从门下走过,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人轻声交谈,笑声在石壁间轻轻回荡。灯笼在头顶轻轻摇晃,映得人脸也暖了几分。我随着人流往里走,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这扇门后藏着的,不只是建筑,还有无数人写下的诗行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绿荫,小河上的石桥弯成一道弧线,像谁在水面上写了个“心”字。垂柳拂着水面,游客在桥上驻足,有人伸手接飘落的柳絮。远处的屋檐翘起,像要飞向天际。我忽然明白,黄鹤楼不只是楼,它是人与自然、诗与景的交汇点,是城市里的一片呼吸之地。</p> <p class="ql-block"> 园林深处,一座飞檐翘角的楼阁静静立着,门前垂柳依依,池水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我坐在亭边石凳上,看一对老人并肩走过,他们的影子落在水里,与楼阁的倒影重叠。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千年前崔颢登楼写下“烟波江上使人愁”,今日的愁绪早已化作宁静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 亭子红墙黑瓦,藏在树影深处,小桥流水间,游客三三两两踱步。我沿着石阶往上,听见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抬头望去,山影淡淡,像是水墨画里不经意的一抹晕染。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屋檐时的低语,仿佛在讲述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鹅池:与书圣王羲之爱鹅的典故相关,传说他曾在黄鹤楼附近辟池养鹅,因论鹅时情不自写“鹅”字,后人立碑建池。现鹅池建于1986年,面积约600平方米,池内有睡莲、玉莲及红鲤、锦鲤,还有太湖石假山,东端建有鹅碑亭,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是融合书法典故与园林景观的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落梅轩”三个字悬在门楣上,黑底金书,沉静如诗。阳光从门廊斜照进来,洒在青石板上,光影斑驳。我站在门口,仿佛看见某位古人执卷而来,衣袖带风,步履轻缓。这轩名里有梅,却不见花,可空气中似乎真有暗香浮动——那是文字酿出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 “归鹤”二字刻在石碑上,笔力遒劲,像要破石而出。石面斑驳,像是被时光磨过千百遍。我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那凹陷的笔画,仿佛触到了某种归途的召唤。黄鹤一去不复返,可为何千年后,人们仍在此驻足,盼着那一声鹤唳划破长空?</p> <p class="ql-block"> 石阶蜿蜒向上,白墙灰瓦的建筑隐在树影间。浮雕墙上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像是藏着未说完的寓言。几位游客拾级而上,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旧梦。我站在阶下,望着那层层叠叠的屋檐,忽然觉得,这楼不只是为登高而建,更是为仰望而生。</p> <p class="ql-block"> 白墙深木,石阶通向一扇古朴的门。飞檐如翼,欲振翅而飞。我站在阶前,看阳光在瓦片上跳跃,像无数细碎的诗句在闪烁。这里没有喧哗,只有风穿过廊柱时的轻吟,仿佛整座楼都在低语:来过的人,都成了诗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词亭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而建,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红柱黛瓦。亭内立有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诗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处缅怀伟人、感受诗词文化与建筑艺术融合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游泳》</p><p class="ql-block">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p><p class="ql-block">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p><p class="ql-block">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p><p class="ql-block">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p><p class="ql-block">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p><p class="ql-block">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p class="ql-block"> 石阶两侧栏杆静立,黑石碑上刻着无人细读的文字。我走近,却未低头——有些故事,不必逐字读懂,只需站在它面前,感受那份沉静。楼前绿树浓密,风过时,叶声沙沙,像是替古人诵读那些被遗忘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石阶通向一座幽静的门,栏杆上的雕花在光影中流转。我拾级而上,脚步轻得像怕惊动了藏在梁间的旧梦。飞檐在头顶划出优美的弧线,仿佛在书写一首无声的诗。这里没有名字,却处处是名字——崔颢、李白、岳飞……他们的气息,早已融进每一片瓦、每一根柱。</p> <p class="ql-block"> 黑色底子上,白字如星,一首古诗静静铺展。印章如血点,落在右上角,像一颗不肯冷却的心。我站在那幅字前,忽然觉得,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用一生的沉浮刻下的。那字迹工整,却藏着波澜,像极了登楼人欲说还休的愁。</p> <p class="ql-block"> 黑底白字,行书如流水,一笔一画都带着呼吸。那字迹流畅而有力,仿佛书法家提笔时,胸中正翻涌着长江的浪。我凝视良久,竟觉得那些字在动,像一群白鹤,从纸面腾空而起,飞向烟波浩渺的江面。</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幅字,黑底白书,行云流水。我站在那儿,看那笔画间的气韵流转,仿佛听见了笔锋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右下角的二维码静默无言,可我知道,扫开的是现代,扫不走的是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 竖幅书法悬于墙上,古诗一字一字排开,如列阵的将士。印章在角落,像守夜的兵。那字迹整齐却不呆板,庄重中藏着灵动。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书法,不是写给眼睛看的,是写给心听的。</p> <p class="ql-block"> 深色背景上,白字如霜,古诗静静铺展。签名与印章落于角上,像一场对话的落款。我站在那儿,仿佛听见了诗人提笔时的叹息——那不是悲伤,而是看尽千帆后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 黑底白字,汉字如星子洒落。布局整齐,笔迹却自由奔放,像在规则中寻找飞翔的可能。右下角的二维码像一扇门,通向现代,可门这边,仍是千年前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 这幅字更洒脱,笔画粗犷,像醉后挥毫,却字字有根。与前一幅相比,少了拘谨,多了豪情。我忽然想起李白那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字,怕就是为那笛声而写的。</p> <p class="ql-block"> 特写的字迹古朴典雅,行书流畅,印章一红一暗,像一明一隐的两颗心。右上角的红印如朱砂点魂,左下角的小印则似低语。整幅字简洁,却让人久久不愿移开目光——有些美,是沉默的。</p> <p class="ql-block"> 黑底白字,古诗如江流,笔画有力,左侧签名与印章如落款的誓言。那字迹飘逸却不轻浮,像登楼人回望时的目光,深情而克制。</p> <p class="ql-block"> 黑色为底,白字如雪,字体工整,布局严谨。右下角的签名与年份,像时间的刻度。这幅字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它写下的不只是诗,是一生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古诗在黑底上静静流淌,字体流畅,布局规整。右下角的签名与印章,像一句无声的承诺。这字,不是炫技,而是传心。</p> <p class="ql-block"> “天地神化同”五字方正有力,对称如礼。印章一上一下,像天地间的呼应。这幅字不写愁,不写景,只写一个“同”字——人与天同,心与道同,诗与楼同。</p> <p class="ql-block"> 古诗在黑底上舞动,笔画灵动,如鹤影掠空。右下角的签名与年份,像落款的归途。这字有风,有云,有江声,更有那一声未落的笛。</p> <p class="ql-block"> 行书紧凑,字迹大小错落,气韵连贯。右下角的签名与印章,像一场独白的结尾。这幅字不求工整,只求气通——气通,则神至。</p> <p class="ql-block"> 白底黑字,楷书竖排,笔画有力。右下角的签名与印章,庄重如誓。这字不疾不徐,像一位老者在灯下读诗,一字一句,皆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 黑底白字,字迹奔放,空间开阔。右下角的签名与印章依旧,可整体却更自由。这字像从规矩中挣脱的鹤</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崔颢</p><p class="ql-block">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p class="ql-block">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 <p class="ql-block"> 《崔颢题诗图》浮雕长12米,宽8.2米,画面8×4米,呈石照壁形式。雕绘唐代诗人崔颢于云霞间运笔赋诗的形象,中央刻有其千古名诗《黄鹤楼》。建成于1990年,集诗、书、画、刻四绝于一体。其中《黄鹤楼》诗由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书写,浮雕由著名雕塑家赵树同设计,堪称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三国时期,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词佳作,如崔颢的《黄鹤楼》,使其成为极具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是武汉的地标建筑,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感受其历史与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景区钟亭(祈福钟亭),位于黄鹤楼景区内,是一处供游客祈福、感受文化的场所。 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元素,亭下悬挂的大钟具有祈福纳祥的寓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敲击祈福,是黄鹤楼景区文化体验的一部分,体现了传统民俗与景观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宝铜顶,它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黄鹤楼时的楼顶,是黄鹤楼被毁后的重要遗物。造型为葫芦状,由铜铸造而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现陈列于黄鹤楼景区内,是了解黄鹤楼历史变迁和古代建筑工艺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黄鹤归来》壁画:壁画以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传说为主题,描绘了黄鹤归来的场景,融合了神话元素与楼阁景观。该传说为黄鹤楼的命名由来,壁画以艺术形式呈现这一经典传说,是黄鹤楼文化景观的核心部分之一,意在展现黄鹤楼的神话渊源,让游客直观感受其文化底蕴,理解黄鹤楼名称与传说的紧密关联。</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高层观景台,是游客俯瞰武汉城市景观的绝佳位置。可将长江、武汉长江大桥、城市建筑群及黄鹤楼景区内的亭台楼阁等景观尽收眼底,是感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境、领略武汉古今风貌交融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记》(节选·唐代·阎伯理)</p><p class="ql-block">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历史概述:始建与沿革: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原是军事哨台,后演变为游览胜地,唐宋时期“游必于是,宴必于是”,宋元时被推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毁建历程:曾短暂消失,明清两代多次毁建,最后一座楼毁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的烈火,之后一千八百年间历经多次重建、大修。现代重建:1985年再次重建落成,成为中华盛世的象征,是黄鹤楼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说明载体。</p> <p class="ql-block"> 黄鹄矶简介展板:黄鹄矶位于武昌蛇山西端,与汉阳禹公矶隔江相望,地势险峻,崖壁孤峭,传说有仙子乘黄鹄经过,故得名“黄鹄矶”。黄鹤楼、头陀寺建于黄鹄矶上,南朝宋时建成,是荆楚名胜。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矶石不存。该展板介绍了黄鹄矶的历史渊源、相关建筑及变迁,是了解黄鹤楼周边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景区-白云阁:位于黄鹤楼景区内,是一座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建筑造型精巧,飞檐翘角,与黄鹤楼的恢宏形成呼应,是景区内登高观景的重要地点之一,可俯瞰武汉城市景观与黄鹤楼景区风貌,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八仙图》壁画:这幅壁画描绘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形象,八仙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壁画以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绘制,人物形象鲜明,神态各异,展现了八仙的独特风采。黄鹤楼作为文化名胜,通过这样的壁画展现了中国传统神话文化的魅力,是景区内体现民俗与艺术融合的重要景观,吸引游客了解八仙传说和传统绘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唐代诗人壁画:壁画中呈现了多位唐代著名诗人形象,如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这些诗人都曾与黄鹤楼有过关联,或在此留下经典诗作。壁画以传统绘画技法展现诗人风貌,是黄鹤楼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旨在呈现唐代文人与黄鹤楼的历史渊源,让游客感受诗词文化与建筑景观的融合,深入了解黄鹤楼的文学底蕴。</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三国人物壁画:壁画呈现了三国时期与黄鹤楼(或鄂州地区)相关的人物形象,如武将、文人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时期,与三国历史渊源深厚。这幅壁画以传统绘画技法展现三国人物风貌,是黄鹤楼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意在呈现三国历史与黄鹤楼的关联,让游客感受历史人物与建筑景观的融合,深入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荆楚神话》壁画:壁画融合了荆楚地区的神话传说元素,如古代神祇、神话场景等。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神话传说丰富。这幅壁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荆楚神话风貌,是黄鹤楼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旨在呈现荆楚神话文化的魅力,让游客感受地方神话与建筑景观的融合,深入了解黄鹤楼所处地域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江天浩瀚》壁画:这幅壁画以长江景观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展现江天浩瀚的壮丽景象,融合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与文化意象。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黄鹤楼紧邻长江,这幅壁画是黄鹤楼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呈现长江的雄浑气势与黄鹤楼的地理文化关联,让游客感受长江景观与建筑艺术的融合,深入了解黄鹤楼所处地域的自然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楚天风云》壁画:壁画融合了湖北(楚天)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等元素,如古代文人、武将、民俗场景等。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幅壁画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现楚天大地的风云变迁,是黄鹤楼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旨在呈现湖北地域历史文化的丰富性,让游客感受地方历史与建筑景观的融合,深入了解黄鹤楼所处地域的历史脉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