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年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总是成为最应景的诗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 <p class="ql-block">确实,在浩瀚的星空中,月亮是最引人注目的星体,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月亮的这种周期性的阴晴圆缺变化,并把这种变化的循环周期称为一个“月”。</p> <p class="ql-block">但其实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亮全靠太阳照亮,面向太阳的半个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球是暗的。又因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变化,才造成了月亮圆缺形状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每个月的初一,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月亮暗的半个球面朝向地球,人们看不到它的光亮。朔之后一两天镰刀状的新月在天空露面,我们称之为“蛾眉月”,俗称“月牙儿”,以后明亮的部分日益扩展,五六天以后成为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再过七天,便到了满月,月亮与太阳遥遥相望,我们称之为“望”。每个月的十五就是望,而“望”的后一天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开篇就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表示那一天是壬戌年的七月十六日。满月之后,明亮部分又渐渐亏缺,经过“下弦”,逐渐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一丝残月,到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月亮几乎看不到了,我们称之为“晦”。这天月亮黯淡无光,所以用“晦”的词都与暗有关:“晦暗”、“晦迹”、“晦明变化”等等。最终月亮又跑到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朔又来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朔到望再到晦的月相变化周期被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而月亮绕地球转动的真正周期乃是恒星月,大致为27.322天。月亮每天升起和降落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大致每天会推迟1小时左右。朔以后的新月一般是早上9点左右在东边出现,黄昏7点时分挂在西边;而满月则是傍晚6点出现,半夜12点在中天,清晨6点月落。</p> <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关于月相与月升月落的描写,蕴含着丰富的天文知识和审美意趣。如果我们懂一点月相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比如初一前后,月亮与太阳同升落,不可见。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描写的正是朔日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到了初三、初四,月牙儿黄昏见于西方低空,形如钩。所以白居易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之句,宋·李曾伯有“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之语。这些都符合初三初四蛾眉月的月相。</p> <p class="ql-block">而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在中午升起,半夜落下,上半夜见于西方天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应该是描写初七初八之时的夜色。</p> <p class="ql-block">至于满月(又称望月)往往傍晚升起,清晨落下,整夜可见。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满月升起之景。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记录的也是黄昏时分已然升起的满月,这浪漫的场景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坠西窗晓”(宋·程垓《卜算子》),天晓时分,月亮从西面落下,写的也是满月时节。</p> <p class="ql-block">下弦月往往半夜升起,中午落下,后半夜见于东方天空。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精准地对应了下弦月于半夜升起的规律。廿五廿六的残月(下蛾眉月)黎明前见于东方低空,形如英文字母C(新月是反C),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p> <p class="ql-block">月相的不同形态,常被诗人用来烘托和象征特定的心境。满月(望月)自然与团圆、相思紧密相连,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残缺的月相,则非常适合渲染孤寂、离别或愁思,例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落暗示着夜的深沉或黎明的将至,能强化特定的时间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描绘了夜半时分上弦月落的凄清,而钱起《江行无题》中的“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则勾勒出拂晓时分残月将落的寂寥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些诗句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文学美感,更在于它们精准地捕捉了月亮的运行规律,将瞬间的天象与永恒的情感融为一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