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今天主要聊的话题是,针对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学习被动,针对厌学、学习低效、负效、无效,来聊这个话题。如果要做出巅峰的学习动作,你必须得先有巅峰的学习状态。表面上看,孩子学习是低效、无效、负效的。孩子被动,孩子厌学,甚至有些孩子辍学休学半年、一年、三年、五年的都有,并不是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没有希望了,在这条路上走不通,我们得知道怎么去切实有效的去帮助他们。我们如果希望孩子做出好的学习动作,做出高效巅峰的学习动作,他必须有好的学习状态。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状态呢?这是今天晚上的主题,给大家送三把火,看看你能不能点着。如果你能按照我说的步骤流程去实施,去做,真的能把孩子的学习状态给引燃了,孩子好的学习动作自然而然的出来了,孩子有了有效的的学习动作,他在学习上能学出好的效率和效能,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儿。如果你一直盯着孩子没有好的学习效果,一直盯着孩子没有好的学习动作,天天看着他学习,一个被动的孩子,你天天去看着他,你没法看;一个厌学的孩子,你天天看着他,他依然厌学;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意义,找不到动力,你天天看着他,也不会找到动力,找到意义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状态,点燃他的学习热情,是关键之中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曾经陪伴过32个辍学休学的孩子,他们辍学休学的原因五花八门,但结果都一样,都不去上学了。有男孩有女孩,有各种个性和特点,跟这些孩子在一块儿,最短的我亲自陪伴了三年,最长的陪伴了14年,这些孩子无一例外的都返回了学校,考上了大学,今天在乌海看到一个妈妈,女儿也是我当时陪伴的,现在这个妈妈已经做姥姥了,她的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到后来我亲自陪伴的又陆陆续续的有120多个人,为什么这32个孩子我印象更深?是我从2008年开始第一次陪伴,摸着石头过河,没经验,后来这100多个我就有经验了。现在我可能没有时间直接陪伴你的孩子,但是我可以直接陪伴家长们,然后你要陪伴你的孩子。我在深耕19班,把我的经验告诉你,我把这100多个孩子都陪伴成了,我相信我也一定能把你陪成。在陪伴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不是这些孩子学习能力不行,不想考一个好的高中,不想考一个好的大学,不想成为爸爸妈妈眼中的骄傲,也不是故意要跟谁对着干,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而且这些孩子都不是故意的。天底下没有一个能学好故意不学好的孩子,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只是有些孩子得到了有效帮助,有些孩子就会这么忽视过去了,有些孩子没有得到帮助。并不是他们不想学好,或者他们的能力有问题,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学习动力不足,而且他们也并不是故意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教育的这6种失动现象。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特别关注的事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看一下你身边的孩子有没有这些情况?有一个小女孩哭着说:我学习的意义,动力没有了,我需要帮助。结果父母当时不了解这种现象,直接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里吃药,吃了半年药没有吃好,后来我们又遇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一种情况拖延逃避。孩子拖延逃避不是故意的,他失去了他的动力。这类情况孩子在制定学习任务的时候,任务永远在明天,用推迟代替行动,他总是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推迟行动,学习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比如说把暑假、寒假作业推到明天再整。我要减肥,今天太累了,我到下一周再开始减。有些休学在家的孩子,马上要开学了,说我在家再停一周再去。他用推迟来代替行动,他要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我先玩一会儿,再写作业。再一个学习的时候,他频繁的被索事打断,学个习一会儿倒杯水,一会儿去个洗手间,一会儿抱抱家里的猫,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琐事会打断他的学习行动,这一类叫拖延逃避。小孩不是故意的,这是一种失动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二种情况敷衍假学。这类小孩看上去很努力,看上去在那儿学,他的典型特点是用形式来掩盖无效。眼睛盯着课本,脑袋里总是想着别的,学习的时候心不在焉,不专注,敷衍假学,用形式来掩盖无效。他机械性的完成任务,学东西就是给老师学的,给爸爸妈妈学的,该打卡了打卡,该下班了下班。他学东西的时候死记硬背,他不理解。他学东西的时候,刷题对标准答案,也不去思考这个答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整一个错题本,他就把那些错题抄下来,而并不去真正思考这些题哪错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三种情况无的放矢。射箭没有目标,乱射一气。有的孩子问爸爸妈妈:我学习有什么意义?学的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为什么学,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这类孩子会陷入到无目的、无目标的迷茫里。他找不到学的这些东西跟未来的这种关联感。还有的是目标换来换去,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他干啥都深不下去,孩子就是这种无的放矢,他陷入了一种无目标当中,他理解不了现在的学习目标跟未来有什么关联?他目标换来换去,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想学,但是不管干什么都深入不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四种情况恐惧失败。这类孩子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就不敢开始。我和这些孩子开玩笑,是因噎废食,是不是因为害怕被噎着,所以不敢吃饭了呢?观察这类孩子,他在学习的时候,会避开那些有难度的内容,他会回避跟结果相关的一切反馈。考试完了,他会回避分数。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去解锁学习的流程,我这样做对不对?不愿意面对结果,不愿意去反思学习步骤流程是否有效。一切有难度的题,他都有意的避开,不去做,避开整个学习流程的反馈,避开学习结果。孩子畏难,他不想通过结果来反思一下怎样学习更有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五种情况自我否定。先给自己贴一个学不会的标签,我笨,我不是学习这块料,我学不会。我们的孩子在长期经历学习上的挫折失败之后,他会形成一种自我否定感,他会形成一种自我否定的认知,会主动放弃目标。他一旦遇到困难,立刻归因为我不行,我不是学数学这块料,我不是学语文这块料,我的记忆力不行,我没有学习的基因,我不能跟别人比,那些学习好的,人家聪明,我笨,我不行。主动的来降低期待,他做什么事儿的时候不是我要做个什么标准,他要放低期待,不断的降低期待,甚至放弃尝试。这事儿咱干不好,连试都不试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六种情况,苛求完美。这类孩子只接受自己优秀,不接受自己平庸,他只能接受自己出类拔萃,在学习上有优秀的卓越的表现,他不能接受自己二流三流,不能接受自己平庸,这种孩子内耗特别严重。跟别人比,越比越不想学,把别人优秀等同于自己失败,陷入巨大的内耗之中,他往往活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我特别优秀,特别卓越。另外就是我宁可不干,放弃了。我高二结束辍学了一年,我总结是我遇到了一个苛刻古板的班主任,其实我就是这种情况,苛求完美。我是理科重点班的前几名,但依然不影响我辍学,为什么?内耗太严重,不能接受自己平庸、不优秀,只能辍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六种失动现象,你必须了解。我直接辅导的这120多个休学、辍学、厌学的孩子,在这些孩子身上归纳梳理了大致这6种现象。除了接触厌学的,我也接触了好多上学的,甚至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他们身上也有这些现象---失动。他们是故意的吗?是不是他主观上故意没有动力的吗?100%不是主观故意的,他们遇到的是超过了他们认知范围、超过了他们能力范围遇到的挑战,遇到的困难。真实的情况是相较于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内心里,无比渴望有人能帮他们一把。问一下各位爸爸妈妈,你真的想帮助这些孩子吗?想不想帮助这些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我遇到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能学好故意不学好。他们比家长痛苦,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这六种失动现象是这些孩子遇到困难了。如果他们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都能从困境中走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6种失动现象,你们更想知道背后的原因?还是更想知道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孩子老拖延逃避,任务老在明天,用拖延代替行动,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过一个实验,他的心理学基础是,孩子没有完成的这些学习任务,对他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张力和压力,当这些张力和压力过强的时候,大脑就会通过推迟行动、琐事打断,来切断压力和张力,他通过用暂时不面对,来缓解压力和焦虑,形成了越拖越焦虑,越焦虑越拖的恶性循环,他不是通过行动来处理这些压力的。蔡格尼克效应的哲学基础是萨特和弗洛姆的自由与责任逃避,从存在主义看,自由意味着必须选择负责,拖延是找借口,本质上是通过推迟选择行动,逃避学习责任,害怕选择,当下学习以后仍失败了,用明天再学将未行动合理化,避免直面。自我能力能否完成任务的检验是伴随着责任的逃避。心理学有一个自我决定理论就是外在动机指导,假学习的动力都来源于外部压力,家长的监督和要求,而非通过内在的兴趣和成长需求来推动。当孩子的自主性和胜任感缺失的时候,会用形式化的一些行为来应付你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心不在焉是意识与行为分离,机械完成任务是低认知负荷的重复,规避理解行为带来的费力感,本质上是为了看起来努力而努力,而不是追求学习实际效率,这就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外在动机,家长在外边给他压力,他自己说的不算。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异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无的放矢,不知道为什么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他的哲学基础是加缪的荒诞感与意义真空,在现象学上叫意向性缺失,意识总是指向具体的对象,真正的学习,意识需要聚焦在知识本身上。而敷衍虚假学习,意识并未指向学习对象,他只是用身体机械性的重复动作,属于意识和行为断裂了,违悖为了学习是意识主动探索知识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为啥会恐惧失败?他的心理学基础是自我效能感低自性的规避。哲学基础克尔凯郭尔的焦虑与可能性逃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孩子为啥自我否定?他的心里学基础是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哲学基础是现象学的先入之见的束缚。为啥孩子苛求完美?心理学基础是上行比较焦虑,功利主义竞争逻辑的绝对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知道它的原理,是提升你认知理论和水平的基础,如果你参加深耕19班了,这是你必须知道的,你永远教不会一个认知能力低的人,我必须为我的落地效果负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这三把火怎么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一把火---悦纳感受。一个孩子如果处在失动的状态,他失动的越久,对于家长的难度就越大。比如孩子厌学越久,我们的难度越大。有的孩子一把火点着了,有的孩子可能厌学七八年了,有孩子辍学休学很长时间了。如同火箭把卫星推到一个自循环的轨道里,它有推进器,不是一下子推上去的。它有一级推进器,二级推进器,三级推进器。水的几种状态:零度以下水是固态,0~100度之间水是液态,到了100度之上,水会变成气态,如果你把孩子的热情点燃,把他的状态激发起来,就像给水加热一样,你需要把它从固态到液态到气态,孩子的状态加热成气态,这样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在我的线下课,一个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很差,不让妈妈接近,妈妈蹲在那里哭。孩子的妈妈后来聊了聊:妈妈很不容易,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妈妈自己一个人拉扯大的,孩子已经初三了。我和妈妈说:你要体谅他,孩子的内心里可能结了一大块冰。你要能把这个冰给他溶解了,有一天孩子会让你抱抱,孩子会主动抱你的。一年以后,孩子找了一个搭档,两个人用手搭了一个圈,把他的妈妈抬到了舞台上,还说了一声:妈妈对不起。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第一把火你怎么能让他的心柔下来,怎么能把他捂化,叫悦纳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17年我陪着几个家长和孩子去甘肃宁夏,其中一个孩子爸妈不让他去,他跟着我,我俩每天晚上住一个房间,他每天晚上打游戏很晚,他不跟任何人说话,除了我俩交流交流。打游戏的时候嗓门大,戴着一个耳机,不时的还吐两句脏话,这个孩子5年没有上学了,我们一起看王朝歌的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其中王道士有一句台词:你们骂了我1000年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啊,我也不知道都是宝贝啊,即使是我错了,都骂了1000年了,还不够了吗,为什么还要骂我呀?那时候:从莫高窟里出来了一个菩萨,缓缓的把手伸向了王道士头顶,菩萨说:我原谅你,我和你在一起。看到这一幕,我眼泪也掉了下来。但是孩子在我右边的侧后方,我听到了那个孩子在那儿嚎啕大哭。孩子5年没有上过学,曾经被送到戒网瘾学校,从初一他就不上学了,那时候爸爸妈妈关系也不好。我能理解当菩萨跟王道士说:我原谅你,我和你在一起。我们后来出去孩子跟我说:不管犯过多大的错,王道士那样的人都可以被原谅,王道士那样的人,菩萨都可以和他在一起,我为什么不能原谅我父母呢?我为什么不能原谅我自己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通过这一段你听懂了,什么叫悦纳感受了吗?不管我几年没上学,我为什么不能原谅我自己?原来我父母对我做过的什么?我为什么不能原谅我父母呢?你听懂了吗?我经常会想起来那个画面,想起来那个孩子。我们从敦煌回去,那个孩子就到处去找能容纳他上学的地方。找一个5年还没有上学的孩子,哪还能容留他?后来那个孩子还上了大专,但是我为他感到骄傲,5年没有上学,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学校,从头开始把初中的知识拿起来,不光学习的问题,他一个朋友都没有,孩子自卑自我否定到极致。我原谅你,我和你在一起!所以尤其是那些还在自我否定的父母,不管你过去教育孩子哪儿做对了哪儿做错了?这事儿已经过去了,放下过去,拿起未来。每个人都是第1次做爸爸做妈妈,即使有老大、老二、老三,每个孩子都不同,翻篇吧,孩子过去不好,不代表未来不好。孩子没有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不代表他上不了一个好的大学,孩子没有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不代表他硕士博士不能读一个好的大学。即使没有读到硕士、博士,读到好的大学,也不代表孩子将来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孩子,甚至都不代表孩子成不了一流的人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如果你始终活在悔恨内疚自责当中,你会错过孩子的童年,错过孩子的少年,错过孩子的青年,虽然你生了个孩子,但是你真的会错过你的孩子的,错过一个家庭的美好未来,把它翻篇儿,这叫悦纳感受。原谅自己,原谅孩子,没有都做对的父母,孩子之所以叫孩子,是因为他背景知识不够,人生经验不够,理解能力不够,他就会不断的犯错,哪个孩子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中长大呢?一个不敢犯错的人就失去动力了。如果人害怕犯错,谁还有动力呢?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孩子的童年,不要再错过他的少年,不要再错过他的青年,不要再错过他的成年了。放下,想想菩萨对王道士说的那句话:我原谅你,我和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仕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懂孩子,比教导孩子重要100倍。所以不要老想着怎么去教育他,老想着怎么去改变他,多想着我怎么去悦纳孩子的感受。当你的孩子找到了一种被理解和懂得的感觉的时候,你就能把他内心的坚冰给他融化了,没有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父母至今我没有见过,懂孩子比教育改变孩子重要100倍。如果你觉得你需要被人懂,需要被人理解,我邀请你来深耕19班。相较于你给到孩子一个正确的教育和指引,孩子的感受比正确重要的多得多,去教导他,改变他,给到他正确的指导意见,但是你看见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悦纳孩子的感受,比所谓的正确、比所谓的教育重要100倍。有一个孩子父母带他大老远来找我咨询,结果在我介绍完孩子之后走了,两个星期之后孩子又来了,他说:杨老师比起那些教育专家,是理解我的感受的,他没有想办法把我留下来,那一刻他尊重我的感受,悦纳了我的感受,所以我愿意找这个老师再试一试。那个孩子不仅返回了学校,而且还考到了河南大学。我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支持到他,帮助到他,这样的孩子多了。用这把火把孩子的状态从固态变成液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二把火无条件积极的关注。这是卡尔罗杰斯把他的心理治疗方法转移到教育上,他没有成熟的理论,但是它能解决实际问题。传统心理学治不好的心理疾病,但是他能解决现实问题,卡尔罗杰斯把他称作非指导性教育,人本主义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上又把它迈进了一步。什么叫积极关注?无论孩子怎样,都不要评判和要求,你只需要无条件的理解和信任你的孩子。卡尔罗杰斯说:当你开始理解和信任你的学生的时候,你才会从一个教育者和评判者变成孩子学习的促进者。家长训练只陪伴不评判的能力,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别看6个字,如果你真的去做,很难落地。如果你真的能落地,一定能促进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在哪儿了呢?这里有7个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如果孩子的状态没有加热到从固态到液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不管用的。有些孩子是被恶性伤害过的,真的需要把心给暖过来。积极关注是火箭的二级推进器,孩子会产生一种向上走的积极推动力量。不是爸爸妈妈让他学,是他要。第2把火烧好了,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他依然有向上走的动力去尝试。只要你陪着他。你如何准确感受孩子的感受?这个需要100%的经验,他就跟老中医一样,是在经验里形成的。我对孩子感受的敏锐度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经验,是真刀实枪的练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一,你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目标,如果没有有效目标,你是无法聚合力量的,你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无效的放矢。我们很多家长定目标都是外在的,忽视了人还有内在的目标。你的外在目标是表,你的内在目标是里,表里合一,你的目标才有效,一旦目标有效,才能把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你要解决的问题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二,个性差异。我们在落地的时候会遇到每个小孩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实际情况,都是失动,背后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你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了解个性差异。怎么判断孩子的个性差异?小孩不一样,你使用的方式方法策略就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三情绪。情绪是一种强大的非理性力量。如果你知道情绪的运作力量,和你的情绪能够和平相处,甚至学会和他合作。这种非理性的力量要远远高于你的理智,人在情绪面前我们的理性不堪一击,这种力量用好了,你如虎添翼。我们很多家长每天都挣扎在非理性情绪的负面力量中搏斗。叔本华把它叫做意志,弗洛伊德把它叫做潜意识,所以你得学会怎么使用情绪这种非理性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四语言。我们日常的语言用好了,它是一种建设性力量,你得知道怎么使用的?我奶奶讲:会说话能当银钱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五沟通。如果你真的了解你的教育对象,你要做到有的放矢,你必须沟通。它是一种合作性力量,这个沟如果不通,家长和孩子是不可能合作的,要么你听孩子的,要么孩子听你的,要么两个人始终在一种对立关系里。沟如果通了,你和孩子的力量是1+1>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六道德运气。塑造品格,不教而教。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教育方法,他是塑造人的内在品格,你可以做到不教而教。我们很少有人把教育孩子跟孩子的内在品格连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老倒霉,有的人面向未知的时候总是那么幸运,总是能遇到好人。不是这样的,他其实跟你的内在品质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难点七经验。比如现在孩子学习被动,他厌学了,可能说我掌握一点经验,回头重新来教育他。教育孩子没有彩排,一遍过,等你有经验的时候,你再回头看一下,悔不当初。在你经验没有生成之前怎么办?你必须找一个像我这样有经验的向导给你领路,否则一路你都是在走迷宫。1000个人走出去5个算你运气好。经验在未经验之前就跟迷宫一样,所以我可以领着你们走。如果没有向导领路,你穿越经验的黑森林太难了。我们可以向左偏一下,向右偏一下,那条通向目标的路绝对不能偏。如果偏了就走到别的地儿去了。本来是解决一个问题,结果衍生出了三五个问题。积极关注的原理就是把孩子的自我价值给推上去,你觉得孩子有价值没用,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才有用。只有通过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才能推动孩子的自我价值往上走。他自我价值越高,向上和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就起来了。从零度向10度、20度、30度、80度,你能看到孩子状态的变化,他就往上走了,你不用推他说,孩子上学去。我要去试,万一失败了咋办?妈妈,我要再试一次。所以你觉得孩子有价值没用,必须孩子得觉得自己有价值。孩子觉得自己足够好,才能够推动他。所以积极关注是让孩子觉得我有价值的最关键因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三把火:重建信念,是三级推进器。人一般有两种信念,一种信念是逃避、预防失败。有的人一生都在预防失败,有的人在思考我如何成功。顾城说的:逃避黑夜和追赶黎明。他要思考的是我如何把这个事儿做成,我如何成功。吸引力法则,你越害怕失败,越容易失败。你越预防失败,越走向失败。把你导向失败的因素有无数种,这一辈子你绝对防不完,而把你导向成功的可没有几种。只有思考如何成功、追求成功的人,在这种信念模式下,才能更靠近成功。孩子的信念是他面向未来的力量,就算他暂时没有做好,他也会愿意继续去尝试。如果信念没了,你就算给他再好的方法、再好的条件,孩子是不会动的。这三把火就是一步一步的帮助孩子从固态→液态→气态。一步步的帮助孩子从没有信念→有信念,从信念不够坚定→信念坚定。从不想学→我要学、我坚信我能学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重建信念的基本原理。一个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他是走入了预防失败的模式,还是进入了如何成功的模式?孩子每次都会看向自己父母的眼睛。如果他能从你的眼睛里才能看到希望,他从你的眼睛里发现你还给他留着一盏灯,你的眼睛仿佛在跟他说:我相信你你能行!孩子就会去思考如何能成功。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失败了,孩子天天待在家,手机放不下,你眼睛里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你推开门的一瞬间,看看孩子,唉!孩子会瞬间跌入黑暗,预防失败。所以每个父母的眼睛里边都藏着孩子的未来。有多少次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失败了,他第一时间要的不是你的帮助,他第一时间一般是在看你的眼睛,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爸爸妈妈我该咋办?他问的第1个问题是:爸爸妈妈,你看我还有希望吗?我这事儿做砸了,爸爸妈妈我还有希望吗?我这次没考好,爸爸妈妈,你看我还有希望吗?我已经在家里面呆了一年了,我始终迈不出去,爸爸妈妈你看,我还有希望吗?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打游戏,爸爸妈妈你看我还有希望吗?我制定的规则没有执行,甚至跟你撒谎了,我错了。你看我还有希望吗?能给到他答案的是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会出卖你。我没有考到理想的高中,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爸爸,你看我还有希望吗?最致命的伤害就是脸中流露着失望,然后对孩子致命的叹息。如果你眼中闪烁着希望,你笃定的相信,即使孩子没有考好,你依然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你依然相信孩子的品格,他就能追赶黎明。他的信念模式就是我如何能成功,你眼睛里有孩子的未来,有孩子的底气,左右着孩子的信念模式。如果一个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我一定能行的信念,流露着强烈的我要成功的欲望,他就成了,他进入了气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