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6年后又第四次重回这片下乡揷队的土地,最大的变化是村村通小公路更便捷了,小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大多数村民都建起了2-3层小“洋楼”。看到原生产队保管室旁小路,青春的记忆瞬间苏醒。土坯房早已不在了,熟悉的道路上还有几幢旧房子,只是多了几道岁月的裂痕;曾经的屋基旁竹林更茂盛了,树荫下仿佛还坐着当年一起纳凉的乡亲。</p><p class="ql-block"> 山还是那座山,田还是那片田,只是当年教我农技的老队长已经走了,他儿子都当上了爷爷。走在田埂上,每一步都踩在回忆里——十九岁那年,就是在这条路上,我挑着麦子摔了一跤闪着了腰,继后王姐姐用土办法为我敷药又托关系带我到镇上找专门医生为我治伤。</p><p class="ql-block"> 山河依旧,故人渐稀。这片土地见证了我们最滚烫的青春,也把最质朴的温情刻进了骨子里。第二故乡,我回来了,带着稀疏白发,和一颗依然年轻的心。</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来,送别堂弟。(前次回来是他60岁生日时)那么敦厚的一个人,老实勤恳,一辈子本本分分。四乡八邻的乡亲,许多远在外省外地的,都赶了回来。院子里站满了人,默默送他最后一程。好人二字,他当得起。老乡亲们红着眼眶紧握我的手,一声“回来了”让我泪流满面。这片土地啊,带走了我们中最年轻的一个,却把所有的悲欢都刻成了永恒。堂弟,安息。第二故乡,珍重!</p><p class="ql-block"> 回程时,我们一行三人顺道参观了赵化镇老街,找寻曾经的记忆。还参观了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故居》,拜访知青“战友”(遗憾他没在家,只见到了他精神矍铄的91岁老母亲)在电话上我们交流了分别40余年后彼此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此去一别,山高水长;这片土地,永远是我青春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非常火的粮站(借用图片)</p> <p class="ql-block">老码头</p> <p class="ql-block">过河码头旁已有280余年树龄老槐树依然茂盛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赵化镇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时间紧没有空去转新街,据说建设的非常繁华,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我们晚上住的小区也非常高大上(晚上下雨从乡下回去没去参观)再见了笫二故乡,有机会又来看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