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吹着五千年前的风

丰翎

阴天的风带着几分凉润,像一层薄纱裹着脚步,我就这样走进了良渚。远山是化不开的黛色,低低伏在天际,四面的水网纵横交错,将这片土地轻轻托住,田埂里的水稻正孕着饱满的穗,青黄相间的浪在风里晃,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五千年前的稻浪,还是此刻眼底的实景。<br> <br> 路边的茅草屋瞬间吸引了我的视线。秸秆堆叠的屋顶,黄泥抹的墙,像极了小时候乡下的老屋——那时候,我总爱趴在木门边,看爸爸在厨房里做菜,妈妈在土灶旁蒸红薯,烟火气裹着饭菜香,从木窗缝里钻出来,把时光都熏得软软的。如今站在良渚的茅草屋前,风又吹过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竟像是从五千年前穿过来的,轻轻拂过脸颊时,连回忆都变得鲜活。<br> <br> 沿着一号路线往前走,南城墙的夯土痕迹还清晰可见。先民们用泥土和芦苇层层夯筑,筑起这道抵御洪水与外敌的屏障,粗糙的土墙,仿佛能触到他们弯腰劳作的温度。登上莫角山宫殿遗址时,风忽然大了些,极目远眺,群山万壑环绕着这片平原,那一刻竟生出几分“君临天下”的错觉——五千年前的良渚王,是否也曾站在这里,望着他的子民与稻田?反山的贵族陵墓里,玉器的光泽虽已淡去,却仍能想象出当年下葬时的庄重,每一件器物,都是一个王朝的印记。<br> <br> 鹿苑是意外的温柔。梅花鹿的绒毛沾着细碎的草屑,凑过来吃手心的饲料时,湿漉漉的鼻子轻轻蹭过指尖,暖得人心尖发颤。有只小鹿吃完后忽然回眸,黑亮的眼睛里映着阴天的云,时光仿佛就在那一眼里慢了下来。再往稚山上去,秋花正开得热闹,水塘清澈见底,睡莲浮在水面,像一朵朵安静的月光,小鱼在水里摆着尾巴游过,搅碎了满池的倒影,也搅碎了心底的浮躁。<br> <br> 最震撼的还是那尊玉琮。巨大的玉石泛着温润的光,上面的人面兽纹线条流畅又神秘,每一道纹路都刻得极为精细。讲解员说,这样一件玉琮,需要先民耗费一生甚至几代人的时光才能完成。我盯着那些纹路,忽然懂了什么是“极致”——五千年前的工匠,没有精密的工具,却用耐心与虔诚,把对天地的敬畏、对文明的坚守,都刻进了玉石里,让它们穿越千年,依然能震撼人心。<br> <br>  走在良渚的土地上,风还在继续吹。我忽然觉得自己像一粒沙,掉进了历史的河流里。这片土地见证过王朝的兴衰,孕育过最早的文明,而此刻,我踩着的每一寸土,都藏着五千年的故事。风里不仅有稻花香,有茅草的气息,更有文明的回响——原来中华五千年的根,一直在这里,从未远去。<br>